要想学生作文妙笔生花,胸中要有丘壑,要学会积累素材。但是素材的积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首先要摒弃明日黄花的一些陈旧素材;其次要摒弃一些政治题材;第三要摒弃的是一些肤浅,低幼的素材。那么,摒弃了以上的这些,學生到底要储备什么样的素材呢?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文化名人,如蒋勋,木心,余秋,林徽因,杨绛,钱钟书,芥川龙之介等;其次是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化现象,如大唐的文化,宋代的文化,品茶的文化,瓷器的文化,佛家的文化等。再次是作家作品中的一些素材,如汪曾祺《侯银匠》、《三姊妹出嫁》可以谈小人物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将人生过得有人情味和烟火气;史铁生《命若琴弦》里面师徒一辈辈传承的谎言,悟出的人生哲理。这些素材都可以为学生所用。
学生在平时作文中,想拿到高分,除了审题准确,结构清晰,语言有美感,文章的立意也很重要,一篇文章的立意的高低,直接能折射出孩子的内在语文的素养和独特的观察能力。所以如何在平时写作中,拔高学生的立意,从一篇很普通的文章,写到一篇有内涵的文化作文,需要教师去适度引导。
例一:一篇谈把握“青春”,“青春”如何绽放为话题的作文。一般的同学会结合自身谈,高中学生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如何让自己生命不虚度。层次稍高一点的同学,会利用自己积累的文化名人的素养,尼采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朱光潜先生说:“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我们应该把握青春,让生命绽放,再辅以史铁生等人的事例。这样格局就又提高了一层。其实我要说的是,更高的层次,应该是,不孤立的就把青春看做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一个黄金时代,它也可以是一个王朝的黄金时代,如此想来,文章的格局更加阔大,境界也更加恢弘。例如以唐代为例。“人生如此,一个王朝亦如此。贞观之治是大唐的青春之年,它何其璀璨,绚烂。那敦煌莫高窟里飞天的壁画;那塞外远边铮铮的马蹄声;那唐人口中吟咏的佳词偶句;那街衢的繁华富庶,无不彰显着大唐的气韵,尽管安史之乱后,大唐繁华落尽,可它的青春之年,惊艳了一个王朝,一个时代。”如此,把一个青春从个人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立意大大提升。
例二:一篇谈一个盲人提着灯笼,在漆黑的夜晚行走,照亮别人,也是避免自己被别人撞到。学生审题基本没有问题,都能知道故事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于是,一般同学就会从生活中发掘,“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事例。其实,我们不妨把眼界放宽点,那个“别人”为何一定是实实在在的人,可不可以是自然?可不可以是生命?生活的态度等?如果以自然为例,可以试着这样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亦如此。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描述到,那是一片澄明的世界,繁花为伴,青草相依,湖底的鱼儿自由的游弋,天空的鸟儿任意徜徉,这里人迹罕至,保持着自然本来的味道,没有轰鸣的机器的开采和发掘。正是人尊重了自然,保护了自然,自然才回馈人类这一片旖旎的风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何乐而不为?”
例三:谈伯乐,谈人才的赏识,谈知己的话题。学生第一反应是写伯乐如何选中千里马,伯牙的“高山流水”,这些素材看起来,不仅没有丝毫的新意,也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可挖掘。这时,可以调动自己的积累,看看可不可以选择一些有文化内涵的素材,让文章有厚重的底蕴。如:看《清明上河图》纪录片,惊叹于张择端那卷气势恢宏的画卷,市井民俗,沙柳小桥,繁华街巷,从容流于笔端,磅礴又不失烟火气息。张择端的伯乐是宋徽宗赵頡,一个精通书画,快山水的帝王,没有他的知遇之恩,也许《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不会如此顺利。由此能体会到同样身处宋代的岳飞,他在《小重山》中发出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和叹惋;也明白了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喟然长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知音,是那“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之人。
以上列举了三个例子,阐述了文化作文在学生作文立意上的优势,一篇好的文化作文,除了立意,还要有诗意化的语言,合理清晰的文章结构,恰如其分的素材等。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平时训练时,可以就其中一两个方面去着重花时间和精力去要求学生。“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郭沫若先生的这句话,说的是我们要下笔游刃有余,必须胸中有储备,所以学生平时一定要注重素材的有选择性的积累。
朱文晋,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