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春
摘要:指出了在保护国际基金会(CI)和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的资助下,曼蚌村通过采用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村民自我管理村级滚动资金等工作,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了向南腊河的污水排放量。同时分析了由于时间、资金等问题给项目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16402
1引言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农村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如: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废弃地膜,畜禽养殖污染等;二是日常生活造成的污染,如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不合理排放等;三是村寨整体环境有待改善\[1\]。
西双版纳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包括汉、哈尼、布朗、拉祜、彝、基诺、瑶、佤、回、白、景颇、壮等13个世居民族的自治州\[2\],由于受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多数村寨的生活环境都很差,对当地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合理解决村寨的生活垃圾及污水随意排放的问题,全州环保部门选择部分村寨做了一定的尝试,但由于投资大,难以在当地社区中推广。有专家对如何建立村民自助组织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3\]。為了做好南腊河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管理,在保护国际基金会(CI)和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的共同资助下,选择了南腊河源头的曼蚌村作为试点,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希望通过这种投资小、易于被群众所接受的操作方式为南腊河流域内的其它村寨开展水资源保护提供好的借鉴作用。
2研究区域概况
曼蚌村,行政上属于勐腊县勐伴镇曼燕村委会,壮族。距离村委会3 km,距离镇13 km,国土面积2.41 km2,海拔799.00 m,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水量1600.00 mm,适宜种粮食、橡胶、砂仁等农作物。
全村现有耕地432亩,其中人均耕地1.76亩;有林地5371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6户,有乡村人口245人,其中农业人口245人,劳动力16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0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1.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2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村寨的村容村貌较差。生活垃圾无固定的投放点,禽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用水随处排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在村寨中修建了水冲式公厕,由于没有修建化粪池,冲出的污水与其它生活污水一起被直接排放到了南腊河,对南腊河的水质形成了较大的污染。
3工作方法
3.1建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以及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水平不是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
在湿地内种植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雨久花(Momochoria rahinalis)等湿性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4\]。
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选择5户作为湿地污水处理的示范户,处理流程如图1。
3.2修建垃圾池,定期清运垃圾
在村头和村尾各修建垃圾池一座,对于能够焚烧的垃圾采取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而不能焚烧的垃圾,则采取轮流清运的方式,定期由村民进行清运,以解决村寨的环境污染问题。
3.3制定水源林管理办法
水源林是水资源得到长期有效利用的根本保障,水源林的破坏,有可能导致村寨人畜饮水及生产用水的短缺。协助村寨制定水源林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责任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3.4注入村级滚动资金,帮助村寨发展生产
村级滚动资金是帮助社区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资金的运营过程中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委员制定相应的管理章程,进行管理。明确该项资金允许资助的方向及使用办法,以解决群众在急需使用资金时由于自身资金不足而给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4效果分析
4.1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开展项目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项目实施以来,村民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随地乱倒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
通过污水集中处理的示范作用,使其他村民也将家中排放的污水用管道接入村寨建设中修建的排水沟内,这些污水虽然没有经过净化处理,但也基本实现了集中排放的目的,解决了过去整个村寨中到处是污水的现象。
4.2减少了对南腊河的污染
通过发酵和人工湿地处理的污水,从人工湿地中排出的水清澈透明,与处理前的水质相比,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虽然示范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日处理量只有6 m3,仅为村寨日污水排放量的一小部分,但通过示范,可以带动其他村民自觉的开展污水净化处理工作。
4.3提高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
由于村寨的管理基本上由村干部负责,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村级滚动资金管理委员会的成立,脱离了村干部的干预,滚动资金的使用申请、发放、收回等一系列工作,均由村民自我进行管理。而村级滚动资金的发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民在资金使用上的不足。
5主要存在的问题
5.1污水净化处理涉及面小
由于资金原因,在工作中无法将整个村寨全部纳入污水净化处理范围,只在村寨中选择了5户作为示范,仅占全村户数的1/11。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村寨中其他村民的家庭污水也通过排水沟进行了集中排放,但由于处理量小,大部分污水还是直接排入了南腊河。
5.2时间段,村级滚动资金效果不明显
村级滚动资金主要是用来帮助群众发展生产,重点是解决村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项目实施时间较短,村级滚动资金还未完全体现预期效果。
5.3村民自身因素对项目的影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只涉及少数人,没有在全村开展,影响了部分群众开展项目的积极性,对项目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致 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赵建伟高级工程师、景洪市环保局段德兴高级工程师的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赵瑞琴,周晓黎,李静.农村环境及农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北省697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97~9800.
\[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515~531.
\[3\]余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社区村民自主组织的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4):119~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