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素读思考

2017-11-01 22:46马鑫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核心文本素养

“素读”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读书方法,对于促进阅读教学具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素读”形式有很多与新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和发展,创新“素读”新形式,在“素读”总内涵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促进阅读教学。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

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地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的一次相关会议上,有关专家表示语文课程标准将被大幅度修订,其中一个关键性变化在于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无疑是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任务之一,而且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注定是以语言发展为基础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语言的基础性学习,课堂上有太多空泛化的议论,学生语言知识却不扎实,这时候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科教学、学科知识的掌握與学科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思维”,同时我们也要承认语文学习的思维具有特殊性。参与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的要素十分复杂,包括一个人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思维能力、语言水平等,很难做到整齐划一,而语文教学则能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为着力点,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文学具有天然的审美属性,因此文学鉴赏与表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呼吁体现人本认知价值,在偏于文学特质的阅读中体现出来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但是也要注意离开“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一切素养扎根的土壤,开不出所谓文学、文化的花来。最后,重视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固有责任,语文课程的功能就是要在学习语言应用中发展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并且塑造出来一代新人,这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

二、传统素读的涵义

“素读”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读书方法,实施的是一种不以追求理解的纯粹的“私塾式”的阅读方式,它以原始的积累为主要特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住了多少,能够运用到什么程度。近年来,语文界对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很多,加之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片面理解,不知不觉遗忘、淡化了“素读”,使语文教学元气损伤,出现了许多问题。怎样才能用“素读”来补充语文教学的元气呢?应该以“素读”方式为核心,使其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要摒弃一切,运用已有的知识素养,靠自己的本心去观察、感悟,再将知识进行吸收,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素读”形式的价值与意义,理解其内涵,基于对“素读”的理解,充分开发、运用、创新使其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三、语文核心素养对“素读”提出新要求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即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强调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反复朗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素读十分强调阅读者必须潜心于文本,以不带着自己思想的阅读态度去识记文本,关注的是“记住了多少”,这样的阅读显然是纯粹的不求甚解的读,或者是一种填鸭式的简单记忆。通过对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素读显然不是很符合现代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积极审视和反思“素读”阅读,通过对多维文化的整合与融通,唤醒并主动吸纳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智慧元素和有效基因,深刻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对“素读”提出的新要求。

素读虽然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阅读,但如果把这种阅读止步于工具性和僵硬形式的关注上必将失去其价值。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必须要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艺术魅力,得到美的体验才能促进语言文学的积累、运用,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因此在传统素读的基础上应该创新多种形式,形成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现代素读”。而“现代素读”则应具备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与素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功效,为语文教学助一臂之力。

四、探索传统“素读”的新形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各个器官参与阅读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音频、视频等被广泛运用到教学中。传统的“素读”仅仅是以读的方式促进背,现在则可以通过音乐渲染气氛,用动画、视频等形象感知文本,这些方式均可以促进传统形式的“素读”转化为“新形式素读”,使“素读”不再仅仅局限于古代私塾式的死读死记。例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氛围下进行诵读,使其充分融入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利用多媒体,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使阅读不至于枯燥无味,可以发现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传统“素读”中,为其诵读和积累增加了强大的助力,既不失去原有“素读”潜心于文本大量诵读记忆的根,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情景,使其摒弃浮躁与功利,潜心文本,实现与文本作者的思想共融和感情互拥,继而建筑起一个真实且有无限张力的精神大厦。但是在利用多媒体辅助“素读”的过程中,还应该掌握一个“度”,切不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使其喧宾夺主,影响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体悟与理解,成了“滥用”。

(二)通过讨论交流深化阅读

通过语文核心素养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语文并不单单是记诵与积累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素读”强调不求甚解,只是强调不要过分纠结于细枝末节,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变成了读书、背书的机器而没有任何思维。相反的,在“素读”之后,我们应该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与感悟,但是这种感受如果仅仅停留在自我感受性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一起讨论交流,必然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素读”不再停留在表层。如果传统的“素读”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那么“素读”之后再加上讨论与交流就是知识输出的过程,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连接在一起才能够深化阅读教学,使阅读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三)基于个性解读内化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指出: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进行片面解读而要将“素读”的基本精神与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进行巧妙融合,在素读中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性体验,促进素读效益的整体提升。例如教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采用“素读”的方式,直面文本,直扑语言。在阅读中有的同学指出“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中的确与大约读着十分别扭,觉得十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进行了探索,深刻理解了孔乙己是悲剧的必然产物这一问题。在整个素读过程中,教师始终维护着学生独到的个性化感知,将文本内化为了学生的切实体验。

在“语文核心素养”大背景之下,采用传统“素读”的形式并不是完全僵化的运用,创新“素读”新形式也不是完全摒弃旧形式的革新。我们应该做到,在当代语文大环境、大背景之下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创新“素读”新形式。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素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又要改革与具体情况不适应的部分,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学前教育家文库.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兰芳.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J].教育界(上旬),2016(1).

[3]陆云峰“素读”:多维文化冲突中的根性觉醒[J].江苏教育研究,2008(6).

[4]张磊 孙曙.无限趋近“核心素养”的三个追问[J].今日教育,2016(2).

[5]修菁.中国教育进入3.0时代—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聚焦“核心素养”[N].中国政协报,2015—12—02(11).

[6]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12-02(11).

马鑫,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心文本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