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七美”赏析

2017-11-01 18:38解泽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老祖宗王夫人

《红楼梦》是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作品,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经典名篇,《红楼梦》第三回的节选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取名《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随黛玉的行踪,借黛玉的眼睛,渐次推出了一位位个性鲜明的人物,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美的艺术世界,让读者从中得到十足的审美享受。

一、黛玉的聪慧之美

林黛玉是作者呕心沥血塑造的最光彩照人的形象,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赋予她的不仅是胜似西施的美丽姿容,还赋予她聪颖智慧的才情学识。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形象,她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她的聪慧之美。

(1)欣赏“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慧之美。

黛玉一出场作者就通过她的心理活动,来点出人物“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特点。贾母初见黛玉一把搂入怀中,黛玉一时没来得及行礼,过后她及时补上了。当贾母说:你只叫他(熙凤)凤辣子就是了,黛玉還是以“嫂”呼之。在王夫人处,黛玉不敢随便坐。黛玉在家时,饭后原不吃茶,到了贾府却跟着漱口,跟着吃茶。贾母问她念书情况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时她却说“些须认得几个字”,前后不同说明她的处处小心。

(2)欣赏“病如西子胜三分”脱俗之美。

整体感知黛玉三次外貌描写中所体现的人物风神及个性特征。依据文本评述鉴赏,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一个先天病弱,又自然清新美丽的绛珠仙子。熙凤眼中的黛玉:标致——完美的外表与气质。由“天下”“真”“今儿才见”等用词看,熙凤的评价很高啊。但究竟如何标致,避而不谈,林黛玉的外貌究竟如何,在贾宝玉的眼里才充分展示出来。宝玉眼中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特别是最后一联,前句突出她聪明灵慧,后一句突出她的病态美。她是弱不禁风、多愁善感、聪明灵慧的。这里借宝玉之眼,用五个对偶句工笔细描,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这是一个闪烁着至清至洁,至情至性的聪慧灵秀之美的形象,值得我们不断探寻品味。这种审美宜于来朗读充分体会。

二、宝玉的清奇之美

贾宝玉也是本回书中熠熠生辉的一个形象。在他出场之前,种种非议造成一团疑云,破云而出后,却是一个超然于功名利禄之外的清奇形象。王夫人说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有天无日”“疯疯傻傻”,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合封建家长的观念,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与后来黛玉眼中亲见的“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的多情公子形成了极其强烈、极其鲜明的反差对比,突出了宝玉的清奇性格。两首《西江月》中,所谓“不通世务”是说他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所谓“怕读文章”,只是对猎取功名利禄的八股文章毫无兴趣。宝玉因为黛玉没有“通灵宝玉”而摔玉,而“满面泪痕”,表现了他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实际上却是贾宝玉清奇性格的写照。前一首写出了宝玉蔑视仕途经济和封建世俗的性格,后一首写出了宝玉对封建制度的危害,突出他的清奇精神。“摔玉”情节,其实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怀疑和对封建制度反抗的一种形式。它也是《红楼梦》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

三、宝黛初会的奇幻之美

宝黛爱情是《红楼梦》的中心事件,宝黛之间的爱情突出表现在他们的“心灵默契”上,闪烁着奇幻的光芒。宝玉一登场,黛玉看到的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眼前一亮,他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由得“吃一大惊”,感到“何等眼熟”,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连自己都吃惊。宝玉一见黛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他“胡说”,他却道“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两个人彼此都感到一见如故,显得非常神奇。宝黛见面后,两人便攀谈起来,宝玉问读书,问名,问表字,送表字,随问随答,纯乎一个自来熟,两小无猜。这里写宝黛初见的心灵感应,印证了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预示了以后宝黛爱情的发展。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一见钟情的:他们的相见都是有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这里出现的“摔玉”,是宝玉为黛玉而摔,而黛玉也丝毫不反对摔那“罕物”,充分表现了两人心灵上的高度契合。我们得到了充满诗意的空灵神奇的审美享受。

四、凤姐的狡黠之美

在《红楼梦》中,人们对王熙凤的评价通常是:泼辣精明,专权能干,善于阿谀奉承逢场作戏,心狠手辣,贪婪自私等等;但我们不能先入为主,机械套用。事实上在本回书中,凤姐的亮相正面效果多于负面效果,以传播正能量为主。因为在本回书中,她的辈分与黛玉宝玉及众姊妹一样,是贾母的孙辈,她要扮演的主要是承欢膝下的孙媳妇的角色,所以她更多的表现出小儿辈的狡黠之美。请同学们加以鉴赏。王熙凤出场时,在后院中就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看似“放诞无礼”,其实是在贾母伤感,众人都“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气氛不免沉闷的时候。恰到好处的逗笑,一下子就使贾母“笑”了。贾母对初次见面的黛玉介绍王熙凤就戏称“凤辣子”,可见凤姐是贾母的开心果,这样的昵称表现了对凤姐的极度喜爱。王熙凤赞美黛玉,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直接夸赞黛玉,顺带贾氏三姊妹,言下之意邢、王二夫人生的孩子都是这样标致,老祖宗的后人都漂亮。一句话将老少三代都夸遍了,真是伶牙俐齿,怨不得她能深得老祖宗的宠爱,王夫人的欣赏。其实我们在欣赏《红楼梦》其他章节时也会发现,只要有她在场,总能逗得贾母开怀大笑。王熙凤赞过黛玉之后,说到“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马上“用帕拭泪”,故作姿态,装哭做戏;贾母一阻止,马上就转悲为喜,表示“该打”,惊人的“变色”速度充分反映了她的狡黠,这是她能讨贾母欢心的重要原因之一。王熙凤对黛玉的连珠炮似的问话,囊括了年龄、上学、吃、住、玩等方面,显出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知道贾母怜爱黛玉,关心爱护黛玉就能讨老太太欢喜,这也是她的狡黠之处。选文中写到茶果上来时,“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待客很热情。也是在贾母面前积极表现,讨老太太欢喜。王熙凤回答王夫人关于月钱和缎子,顺着王夫人的话回答,显得既考虑周全又善解人意,让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博得了王夫人的欢心。王熙凤很聪明,她深知作为贾府里的晚辈,只有跟着长者的思路走,才能讨得长辈的欢心、器重。她在充分展示自身能力的同时,注意时时察言观色,游刃有余地周旋于老少三代之间,特别发挥自己善逗、善捧、善卖萌的能力,自觉地承担起逗贾母开心的工作,乐做贾母膝前凑趣娱亲的“老孩子”,以其收放自如的言语交际技巧,展示了独特的狡黠之美。endprint

五、贾母的慈爱之美

贾母是贾府中的“老祖宗”,是贾府中的最高统治者,但她的形象却不是凶神恶煞。在性格上,贾母慈祥仁爱、善良宽厚、风趣幽默、擅长言谈,是一个通身洋溢着慈爱之美的老太太。贾母的慈爱之美,主要表现在对黛玉怜爱、对凤姐宠爱、对宝玉溺爱上。贾母一见黛玉“一把搂入怀中, 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表现了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候“呜咽”伤心,女儿早逝,老太太把自己对女儿的思恋和疼爱转移到外孙女身上,因而对黛玉更多了一份其他孙辈所得不到的怜惜之情,这是爱屋及乌的怜爱。当黛玉说到自己吃药的情况时,贾母立刻表示“叫他们多配一料”,显得非常重视,这也是怜爱。当王熙凤“以帕拭泪”哭林姑妈时,贾母立刻阻止:“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是怜惜黛玉的身子。在宝玉“摔玉”事件中,贾母的反应很强烈,先是“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然后讲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不但没有责怪黛玉,而且替黛玉将没有玉的原因编的入情入理。这完全是她十分怜爱黛玉的缘故。从这短短一个选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理念,血缘关系中的隔辈亲。凤姐一到,老祖宗就有了笑容,还开起了玩笑,戏称其为“凤辣子”,可见其对凤姐的宠爱。当王熙凤“以帕拭泪”,假哭林姑妈时,老祖宗看似埋怨,却依然带笑。换了别人这么“煞风景”,肯定得不到这样的宽容,这也显示了老祖宗对她的宠爱。当宝玉摔了老祖宗心目中的“命根子”“通灵宝玉”时,她竟然说“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意思只要不摔玉,打人无所谓,还又“搂”又“哄”,可见对宝玉溺爱到了什么程度!衔玉而生的宝玉是贾家唯一的延续香火之人,再加之他神奇的出生,使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宝玉”,老祖宗的心肝宝贝儿、命根子,时时给予袒护,处处替他开脱。这种溺爱当然不利于培养正统接班人。正是由于老祖宗的溺爱,确保了宝玉的特殊地位,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他的“顽石”性格。

六、贾府的礼俗之美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中,林黛玉及贾府中的成员依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在“出入进退、待人接物”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履行着各自的礼节,从而彰显出贵族家庭的礼俗文化之美。黛玉对贾府各位长辈行了拜见礼。第一拜见的是贾府最年长辈分最高的外祖母贾母,然后接着对二位舅母拜见,处处显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懂礼节。黛玉进贾府行拜见礼的还有二位舅父,黛玉先到大舅父贾赦处,可贾赦不忍相见,黛玉只好坐一刻便告辞;又到二舅父贾政处,贾政不巧斋戒去了,但黛玉已表明了对舅父的尊重,知礼仪。黛玉对同辈行的主要是相见礼。与贾氏三姐妹相见时,黛玉是“忙起身迎上来见礼”表示对三春姐妹的亲昵;与王熙凤的相见礼则是“陪笑见礼”;与宝玉则是默默的“厮见”,都与当时的礼法规范与贾府众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吻合。黛玉在贾府的行动中都在行谦让礼。在大舅父房中,大舅母邢夫人留她吃饭,她婉言谢绝,言辞中透着对邢夫人的感激与尊重,又表明她顾全大局知礼节。是一则言语交际的绝好材料!在二舅父房中,她拒不接受二舅母王夫人让她东坐,因她料定那是二舅父贾政之位,“长幼有序”,绝不能坐,于是“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在贾母赐饭时,对凤姐安排的尊座“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解释“你舅母你嫂子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显示了黛玉作为贵族小姐良好的礼仪修养。选文也展示了号称“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处處践行的礼仪。对黛玉的到来,贾母率领贾府主要女眷以隆重迎宾礼亲迎,显示了贾母与黛玉的非同寻常的关系。接着贾母率众陪客人(黛玉)叙谈,对黛玉表达了诚挚的关心,紧跟着倒茶摆水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待客的传统美德。晚餐的座次安排座次完全按照“长幼有序”的规矩,一丝不苟。吃饭是“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旁边丫鬟持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饭毕”,漱口的茶,喝的茶,一道一道上来,一切都在无声中有条不紊进行进行。王熙凤作为贾府当家人,在这回书中以独特的方式显示出了她的独特风貌。王熙凤见面时赞美黛玉的一番话是在行恭维礼。适度恭维人也是一种礼节,是民间的传统礼俗,适度地找优点恭维几句,使对方心情舒畅,便于达到交际的目的。王熙凤在选文中可谓处处见礼,特别对黛玉的布让和安置上异常周到,表示了对黛玉的极端关心,一边又吩咐将黛玉的行李搬进来,一面分派下人安置黛玉,一面又亲为“捧茶捧果”;在晚宴上她一面安箸,一面又把黛玉往左边椅上拉,在用餐时又立于桌旁布让,劝菜劝饭,显得非常热情,又知礼知节。这真是高品味的生活啊!其中好多礼仪规范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七、小说的艺术之美

选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不落俗套,没有脸谱化。写贾府三位小姐的外貌,就各有千秋,各有侧重,三人中重点刻画了迎春、探春,略写了惜春。这就是多姿多彩的映衬变化之美。宝玉出场前后在黛玉心目中的形象对比。黛玉因王夫人说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产生了“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想法,后来亲见的却是一个“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的多情公子,前后形成强烈鲜明的反差对比。

环境描写详略得当,富有变化,既各有侧重,又互有补充。写贾母处和贾赦处,只写院中之景;而写贾政处,则侧重写屋内之陈设。写贾母院,突出的是轩峻壮丽,而写贾赦院,则突出的是小巧别致,这样就写出了贾府建筑的多变与和谐。同样是写屋内陈设,写荣禧堂则通过陈设之华贵,显示其社会地位之高,写耳房则通过生活用具之豪华,显示其经济上之富有。这样展现了贾府环境的全貌,又避免了重复罗嗦,可谓匠心独运。

人物出场描写富有变化。凤姐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亮相惊艳四座,掀起第一波高潮。而“最喜在内帏厮混”的宝玉,作者却不让他在第一时间出现,偏偏安排他“往庙里还愿去”,一直拖到晚饭后其他人都不在场了,才让他回家。充分烘托铺垫后, 集中笔墨来写宝黛初会,掀起最后的高潮,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选文通过多姿多彩的人物外貌描写,生动传神的语言运用,详略得当的环境描写,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刻画,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高超的行文艺术,让我们享受了一次艺术审美的盛宴。不愧为值得反复玩味的经典。

参考文献:

[1]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莉萍.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称谓语[J].南都学坛,2006(2).

[3]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4]顾希佳.礼仪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林永匡,袁立泽.中国风俗通史·清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6]周思源.红楼梦创作方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解泽国,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黛玉进贾府老祖宗王夫人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文物表情包
人类的老祖宗
大唐故王夫人墓出土墓志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
村里的老祖宗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