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涵肖
摘要:指出了“互联网+”是将互联网发展成果与传统行业结合的发展模式,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终将形成“互联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从生态旅游内涵出发,分析“互联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影响,并从协调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关系、加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信息集成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8003702
1引言
生态旅游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次提出,核心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让旅游人员欣赏到历史或现存文化景观,还强化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形成地方政府、旅游企业、旅游人员三者共赢的格局,是我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1\]。
“互联网+”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联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体验和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2,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9月18日通知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积极运用互联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互联网+”视域下,生态旅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平台,同时也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2生态旅游内涵
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点应是自然生态或有共生关系的人文生态。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生态旅游者旅游点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也应关注人文景观;二是注重履行旅游责任。旅游企业在规划开发生态旅游点时,不能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生态旅游者在享受和欣赏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应积极保护当地环境和维护当地生活,不能破坏环境。此外,当地管理部门应承担保护生态责任;三是普及环境教育,生态旅游更应重视加强生态旅游者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四是行为干扰有限性。生态旅游者旅游过程中的活动对当地环境的干扰应是有限的,对当地生态、资源、文化的影响应极小\[4\]。
3“互联网+”对生态旅游发展影响
3.1减少生态旅游经营成本
生态旅游地区存在地域特殊性,对外知名度普遍较低,通过电视广告、散发传单宣传方式效果有限亦不经济。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提供了宣传效果理想且成本低廉的媒介,互联网具有准入门槛低、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一方面与现代监管手段的联合可以迅速提升监管效果,另一方面加快生态旅游理念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树立,两方面的相辅相成有助于生态旅游者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轻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投入\[5\]。
3.2改变生态旅游消费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达到4.69亿人,年增长率为31.2%。中国互联网领域整体呈规范化、价值化发展,同时,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方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区域多元化,生态旅游者越发倾向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查找生态旅游地、预订食宿等,多数平台还提供评论和交流区,最大程度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6\]。
3.3加强生态旅游监控管理
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对生态旅游地监控、科学引导景区人流走向等措施,可即时掌握生态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动态,实现全程监控和过程管理,提高对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避免“被动管理,事后处理”管理模式存在\[7\]。加强监控管理,还可约束不文明行为,增强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4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协调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关系
首先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好关于生态旅游规划,结合生态学原理,在制定执行规划的同时应考虑生态旅游点所在地区的环境容载力,积极配合完成污染物减排工作,避免人类活动对所在地环境的破坏\[8\]。
4.2加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为实现生态旅游者与互联网信息服务无缝衔接和线上互动,应在风景区、酒店、车站、机场等场所大范围设置互动终端,并在设置点实现WI-FI、3G/4G无死角覆盖,使得互动终端被人们广泛了解和使用\[9\]。
4.3建立完善信息集成平台
将有关信息平台集成化,充分打通各生态旅游点信息交互桥梁,完善多级旅游信息中心及服务终端。研发网络预订和信息发布系统,提升生态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10\]。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质量,相比于传统生态旅游商业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4.4提供个性化服务
由于生态旅游行业涉及面广,包含风景区、食宿点、旅行社及其它部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间、不同网络平台间的整合重组,才能增强总体服务水平。基于旅游信息的融合,建成针对生态旅游者的服务系统、设计特色旅游线路,最终达到规模化经营目标\[11\]。
5结语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互联网+各传统行业”,把互联网发展成果与各领域各行业有机结合,构建社会发展新形态。生态旅游应积极迎合互联网发展形势,寻求深度融合之道,这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生态旅游行业在“互联网”基因作用下,必能开启新的发展方向,不仅是产品革新、创意营销、服务改进,互联网提供的监管和数据信息平台还有利于普及环境伦理教育,规范和约束生态旅游者行为,促进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士芹. 互联网视域下的生态旅游网络营销实例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3):91~94.
\[2\]匡文波,童文杰. 论“互联网+”出版的发展策略\[J\]. 出版发行研究,2015(6):9~12.
\[3\]欧阳友权,吴钊. “互联网+”与中国文化产业\[J\]. 求索,2016(4):12~16.
\[4\]钟林生,马向远,曾瑜皙. 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6):679~690.
\[5\]賽娜. “互联网+”让生态旅游潜力加快释放\[J\]. 人民论坛,2016(35).
\[6\]周菲菲. 互联网+时代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 农业经济,2016(8):46~47.
\[7\]毛峰. “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 改革与战略,2016(3):74~77.
\[8\]郑鸣嗥.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 人民论坛,2015(23):92~94.
\[9\]胡亚会. “互联网+”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再思考\[J\]. 价值工程,2016,35(36):46~48.
\[10\]山娜. 互联网+背景下在新农村开展生态旅游建设的探索\[D\]. 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
\[11\]陈袁丁. 基于“互联网+”思考恩施州智慧旅游发展\[J\]. 商报,2016(4):259~2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