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权的太上皇

2017-11-01 23:56苏露锋
华声 2017年17期
关键词:太上皇孝宗赵构

苏露锋

从刘邦封其父刘太公为“太上皇”开始,历史上共出现十五个太上皇。不过,刘太公是“父以子贵”,是刘邦夺取天下称帝后追封的。另外十四位太上皇则都曾是货真价实的皇帝,他们或迫于形势被动交权;或倦于朝政主动禅位。

前种情形下的太上皇,大多是远离朝堂,从此不问政治,如玄武门之变后的唐高祖李渊,安史之乱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后种情形下,太上皇则是退而不休,紧握权力不放,凌驾于皇帝之上,极力干挠甚至继续主宰朝政,典型莫如禅位于宋孝宗的宋高宗赵构,君临天下六十载后卸任的乾隆。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掳去,赵构南渡称帝。勉力支撑南宋朝廷35年后,不堪重负的赵构在56岁的盛年(他活了81岁)让位于孝宗。倦政的他虽无心恋栈,却有理由要继续“关心”政治。

赵构退居德寿宫,隐然与孝宗的皇宫对峙,形成两个权力重心。朝廷的人事任免权一直在赵构的阴影笼罩下。

殿试第一甲的策文眷本要经赵构过目,新任大员的谢恩折子亦要转呈。凡是进用的大臣,也必须奏禀赵构,而后才能任命;受职者自然要觐见谢恩,并听取赵构的指示。失宠的官员只要得到赵构邀请饮宴,便可望复职。皇亲国戚只要通过德寿宫的管道,便可能得到优差使。宫内的侍从甚至可以在太上皇的安排下到政府工作。其中一名宦官甘昇甚至被荐往孝宗宫里任职,而且恃恩沽权,前后达二十年之久。

一旦有直接干涉的必要时,赵构绝对不会迟疑。乾道八年(1172年),孝宗听从言官的弹劾,准许宰相虞允文自行辞职。赵构却令孝宗挽留他,而把言官外调。赵构八十大寿时,孝宗命杨万里为奉册礼官,不料赵构大怒,当日杨万里便被外放。原来耿直的杨万里在一次殿试时,曾将赵构比作被迫南渡的晋元帝。

赵构要维护自己在历史上的声名。他清楚知道自己的一些政策和手段有欠光明、易招非议。他在退位时坦白告诉左右大臣,“朕在位失德多,更赖卿等掩覆”。他借秦桧之手冤杀了岳飞。尽管孝宗明白岳飞的冤屈和战功,也只能有限地为他平反。昭雪和恩恤,例如追复原职,以礼改葬,重用后人等,都是以太上皇“圣意”的名义进行。这些平反,大都经过赵构允许才能进行。

除了人事权和自己的声名,赵构还要保障德寿宫的独立和利益。孝宗即位初年,御史袁孚获悉德寿宫售卖私酒,便上疏揭发。赵构闻讯震怒,孝宗只得罢免袁孚。赵构就是要让孝宗明白,德寿宫有绝对的独立自主权,宫中的问题只能由他自己处理,不容朝廷过问。

乾隆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他在即位之初曾说最多在位60年,不超过皇爷爷康熙的61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禅位于嘉庆,但是乾隆在禅位诏书里明确宣布:“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悉遵前旨行。”言下之意,軍国大事还得由他把持。据史料《李朝实录》记载,乾隆在接见朝鲜使臣时曾明白地表示:“朕虽然归政,大事还归我办”。

一开始乾隆还声称要将养心殿让与儿子,因此还专门修了座宁寿宫给自己,谁知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他一直到死都没从养心殿搬出来。尤其可笑的是,紫禁城内继续使用“乾隆”的年号,“嘉庆”的年号只对外不对内。

乾隆无疑是历代太上皇中权力最大的,从执政到训政,退位和不退位没有什么差别。嘉庆除了得到一颗玉玺之外,毫无实权,只能“ 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 ”。嘉庆此言,道出了自己作为“儿皇帝”的尴尬和无奈。直至乾隆驾崩后,嘉庆才当了22年的实权皇帝。

权力需要贴上一张合法性的画皮,一旦缺乏合法性装饰,就变成了见不得光的“黑权力”。但在宋高宗和乾隆看来,他们拥有这种“法外之权”是天经地义的——皇帝的权力由他们所恩赐,所以皇帝也得听他们的——这是专制制度下国家公权力私相授受的霸道逻辑。endprint

猜你喜欢
太上皇孝宗赵构
秦、汉“太上皇”政治文化透视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
谁是帝王之才
谁是帝王之才
千眼观音
哪些国家有“太上皇”(答读者问)
南宋孝宗朝的政治生态与周必大的政治活动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
岳飞并非“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