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午,舟山考生金玄易在电脑上看到了自己的录取结果:浙江大学化工大类。这个可能让不少人羡慕的结果,却让他略感失落。
今年是浙江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直观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每个考生都可以填报80个志愿。早在年初,金玄易就通过网络仔细调查研究了各个高校和专业的情况;拿到志愿表后,出于对南京这座城市极大的好感,也夹杂着曾和一个女生约定“南大见”的因素……他把南京大学几乎所有专业都报了。但最终,还是没跨入南大的门槛。
失落感一闪而过,毕竟浙大也是自己喜欢的。接下来,金玄易习惯性地开始研究各个院校的录取情况,并顺手筛选出每所院校的最低分专业,以此统计出各校的(第一段)“分数线”。
经过统计,他惊讶地发现,有一所独立学院的“分数线”达到了646分,竟然比许多“985”“211”学校还高。震惊之余,他意识到,可能是有人填错了志愿……当他把统计完成的图表随手发在“贴吧”里的时候,他并没有预料到,这张图很快就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还出现在了很多媒体的报道中。
我们绝不能当考出了高分却连志愿也会填错的大学生”
乐清中学的黄忠老师一向被家長和学生视作“带头大哥”,他对“646分上‘三本”如是说:
“我的第一感受就是惋惜!如果真的是这样,应该负最大责任的,肯定是学生本人——是你自己,把聪明才智都献给了高考,却对填报志愿这样关乎人生选择的事漫不经心!”
7月20日,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只有你可以对自己负责”的长文,文中写道,每个孩子,都不能当只会关门读书的书呆子,其实这个世界,除了考试分数,还有很多很重要的东西,都需要你了解。“我们绝不能当考出了高分却连志愿也会填错的学生。”“我们的未来,由我们自己负责。”
幸福”VS“幸福的烦恼”
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金玄易被人邀请回答“如何看待高分进‘三本”这一问题。一天之后,他的回答被顶到了第一位。金玄易发现,评论区里大家的关心点从事件本身慢慢转向了“80个志愿”这种全新的志愿填报方式。许多对浙江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不太熟悉的各地网友也参与到评论中,有的很好奇,有的极力点赞,也有的感到困惑。
金玄易更新了回答,以亲历者身份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学文学理不再矛盾,每个考生都可以自由选择所有类别的专业。”“一个学校填几个专业,顺序如何,更看重学校还是更执着于专业,一切完全由考生自己来决定!”“新的志愿填报方式,赋予了每个人极大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一下子适应这种“极大”的选择权。萧山考生戴婷薇就觉得,80个志愿实在太多了,她怎么都填不满。她的同学许伊超同样也只填了60个志愿,“光看名字真的想象不出那些专业是学什么的。爸妈希望我当医生或老师,所以我就先填他们喜欢的专业,剩下的就自己乱填了……”
丽水中学副校长郑彩亮告诉本刊记者,他在听到“80个志愿”的新政策时,第一反应是“哇塞,他们可真幸福”,而这个夏天,他也切实感受到了部分同学遇到的“幸福的烦恼”。
在他看来,“80”这个数字,给了学生更开阔的选择空间,“同时也恰恰在考验大家的‘选择力——选择的能力。”
这位同学,你的“选择力”能打多少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