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寒
罪案类网剧前辈《心理罪》,无论从项目的沉淀时间还是其拍摄方式,都对日后同类题材网剧产生某种借鉴、影响或参照。2015年可算作是“中国网剧元年”,《心理罪》无疑是一个重要标志。在此之前,真正意义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网剧还未出现,大都是短视频或段子剧。《心理罪》是首部较纯粹意义上的、由网络平台发起自制、题材和制作方式依据网络平台属性、观看渠道也只限于网络的“剧”。
《心理罪第一季》和后来电影《心理罪》的编剧顾小白,很早以前就介入了这个IP的改编。最早他写了一版电影的剧本,但“因为审查没有通过”,所以这部电影就搁浅了。过了六年左右,《心理罪》网剧的版权又卖给爱奇艺。爱奇艺找到了顾小白、导演五百。项目彼时对于顾小白最大的吸引是“平台愿意做一个不受拘束、不一定非得用明星、给创作者很大自由度的剧”。当时他体会到一种类似激情的东西。
网剧《心理罪第一季》、电影《心理罪》的编剧顾小白
三联生活周刊:《心理罪第一季》的剧本你花了多长时间创作?
顾小白:写了8个月。但在拍摄的三四个月过程中,我还会精益求精地修改。加起来基本应该将近10个月左右。
三联生活周刊:小说作者雷米的原著粉丝也很多。从小说转变成剧本,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顾小白:《心理罪第一季》主要讲述方木这个主角从校园迈入社会,当了一个所谓的神探的故事。但是采用的结构是倒叙。他出场时我们为他设定就是一个暗黑者的形象,因为当年在大学阶段,因他的骄纵、狂傲导致了女朋友的死亡。方木每天面对的是别人的心理罪,但其实他自己也有“心理罪”,这就切题了。小说中陈希的死,没有那么强烈地感觉是因方木而死。但在电视剧中,我们将这一点加强了。剧中不管是女友的设定,乔教授的设定,包括方木的其他同学,甚至是戏份不重但角色很关键的宿管阿姨,相对于原著都做了比较大的变形,希望在提炼原著的精神层面之后让剧更极致、更黑暗,但这个黑暗是为了烘托出人性在面对黑暗时该如何选择,而不是为黑暗而黑暗。
三联生活周刊:雷米原著中,方木和陈希这条感情线似乎着墨并不多。改编成电视剧时将这段感情线加大比重,是如何考虑的?
顾小白:我习惯写的“爱情”不是像偶像剧中那种单纯的对上眼了,我更希望关注男女主角在精神上的共鸣,那种共鸣才是真正的爱情。再结合《心理罪》这个主题,陈希我们为她也设定了一个类似是“心理罪”的问题,就是她父亲为救她而失明的这个情节。陈希和方木因各自的心理问题而达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共鸣,这就产生了爱情。这个爱情不只停留在“我们互相了解”,还有一个互相帮助和救赎。所以其实方木一直想救赎陈希,陈希也试图救赎方木,因为觉得方木太狂妄了。而且依据原著,方木“心理罪”的起点就是陈希。因此如果将这段感情线去掉,一切就不成立了。而我一旦做一条爱情线,就不会做得“浮皮潦草”。
三联生活周刊:你也是《心理罪第一季》的执行监制,具体负责哪些工作?
顾小白:跟导演一起,跟制片人一起,参与演员的选角过程等。可能某场戏,本来剧本是那样写的,但那个场景比较贵或是不合适,马上要转换一个方案;也会一起去看景、选景。还有很多特别细微的东西,比如说某场戏大学里需要有一个挂的条幅,条幅是否符合年代的感觉。执行监制不承担导演的功能,但承担了一部分从服化甚至到演员的一些细节的整体把控。
三联生活周刊:随着网剧市场的火热,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导演、编剧开始担当大梁,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大量所谓“新手”的加入以及迅速成名,你觉得对于网剧市场整体发展是否是一件好事?
顾小白:当年网剧《心理罪》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人也会觉得突然出现五百这么一个新人导演。但其实虽然外界印象觉得他没有拍过什么,他自己已經身经百战了。他之前拍的那五六个短片,其实都能达到电影级别。他的悟性还有他表达的准确度,首先或许是天赋,第二还是经验丰富。很难有一个纯新人或者是半新不新的人真的能把网剧拍好。新人越来越多,整体我觉得还是好事。但也是双刃剑。起用一个完全的新人也不是不可以,但用他(她)的人肯定是明白他(她)的审美、品位、能力后才敢用。不可能一个导演刚好碰到了一个没那么熟的年轻编剧,马上聊得还不错,就决定独立让他(她)来做一个项目。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打造一部爆款网剧?
顾小白:首先主创们如果不把一部剧当成一个纯粹的活儿来接,不管是导演还是编剧,甚至是美术摄影,他们对人物、剧本都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样最后才能让成品朝着大家心目中共同的方向去。《白夜追凶》这个项目我也有参与,担任剧本策划。我和导演王伟在开机前也特别事无巨细地工作了两个多月,每个细节、每个人物,都会讨论。但是因为开机将至,有很多问题我们意识到但已经改不了了。可是尽管如此,这个阶段也特别重要。但现在有一些剧——特别是一些剧会选用港台导演,他们的前期策划和讨论,有可能就没有这么详尽。他们的操作模式可能是交给一个类似现在很多的剧本工厂那样的公司,像流水线一样,50集的剧可能三四个月就完成了。香港导演手很快,活也不能叫差,这些剧也有可能成为爆款,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模式还是缺一点灵魂的东西。现在很多时候看一些剧,整体看完也觉得不错,但总觉得缺口“气”。
三联生活周刊:《心理罪第一季》前期策划阶段大概经历了多久?
顾小白:策划阶段有三个月吧。那三个月是我跟导演一直在想这个作品到底是什么气质、什么风格。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挺怀念那个时代的。爱奇艺的戴莹带着他们的人,大家坐在一起其实全都是为这个作品好。不断开会不断地聊,可能还没开始做这个剧本的时候,已经开始想海报应该怎么做?宣发方案应该怎么做?怎么让它在平台上先预热?如今,这个时代很难求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否主张剧本要不断地修改?
顾小白:其实我不太怕改剧本、颠覆剧本,但有时我觉得一些意见会太保守。比如写一部剧,我的第一主角可能写得没有那么主流,他们就会说能不能把这个主角换成一个工薪阶层,更底层一点的。而且有时面对给剧本提的意见,我们编剧会发现跟创作无关、品质无关,经常会说:这个是不是能降得再“低幼”一点?或者是能不能在审查层面考虑多一点?里边能不能加点玄幻、魔幻的东西?这些都太“为市场而市场”了。现在已不像网剧刚开始发展那种阶段,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还是个体创作者,都是为一个项目真的能有蓬勃的生命力去努力。我觉得怎么仅过了两三年的时间,当初网剧市场那种“劲”好像都有点丧失了。看上去大家都在不断做大戏、大剧,但那其实不是真的为了一个戏去冲锋陷阵。
三联生活周刊:个人认为其实现在国剧领域,一个比拍摄手法、台词语言更重要的弱点是,很多创作者的价值观依然陈旧。你认为如何改变这一现象?
顾小白:对,有些剧或许外壳很新,但内核其实还是那种90年代情感剧。想要改变,只能所有的制作公司、影视公司、电视台、业内人士……他们愿意进步,愿意成长才会导致这整个现象的改变。否则比如说我是一个编剧,我写了一个东西,我觉得是有表达的,与时俱进,也有它的复杂性,但资方或平台或导演看完后会觉得这个本子太复杂了,想说的太多或是太超前了。总会说你再写得俗一点。创作者在中国,尤其是编剧,永远是被动的、被挑的,所以需要一种整体观念的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