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柳
(华中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关于“十三五”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陈 柳
(华中农业大学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在总结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历程、建设布局、建设投资、管理运行和建设成效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期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新要求。在“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巩固已有基础、调整优化布局、加强投资建设、提高资源共享、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完善评估考核、强调管理监督等基本策略。
“十三五”规划; 农业部; 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
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来,农业部加大力度,在整合农业领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十二五”,引入学科群建设理念,围绕学科、区域、产业,布局,建设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在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开展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1 建设历程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截至2009年底,以“单个实验室申报—评估—命名”的方式,通过5轮遴选,共有132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和68个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得到获批。与此同时,农业领域共建设了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2010年9月,为统筹资源和加强建设,农业部发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现有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为基础,针对农业领域特点,重点布局了30个学科群,建设方式上从“一个一个建”向“一群一群建”转变。2010—2011年共分2批组织开展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遴选工作,确定了由33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83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254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组成的实验室基本框架[1]。此后,因重点开放实验室第5轮命名的部分实验室未纳入学科群体系中[2],考虑到工作的连续性和这些领域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于2011年9月增补了12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15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2013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及《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的精神,切实提升涉农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托企业,组织遴选了29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经过3年的布局和遴选,最终确定了农业部学科群体系526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含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以下简称“实验室(站)”)的依托单位(见表1)。
表1 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建设历程(2010—2013年) 单位:个
1.2 建设布局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0个学科群及增补实验室涵盖了农业领域主要优势单位的优势学科,兼顾了我国主要作物和优势农产品产业,逐步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农业科技平台纽带和创新网络。其中,包括水稻、麦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油料作物、园艺作物、热带作物、动物、淡水渔业等以品种创新为主线的11个纵向学科;基因组学、作物基因资源、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兽用药物、动物疫病、海洋渔业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农业环境、植物营养、耕地保育、作物高效用水、农村可再生能源、动物营养、作物生理生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工程等以共性技术创新为主线的19个横向学科, 以及甘蔗、桑蚕、茶叶等重要补充学科。526个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分别来自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地方高校、地方农科系统和涉农企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中央科研单位占19.2%,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占13.3%,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等地方科研单位占44.9%,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地方高等院校占14.8%,深圳华大基因、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等企业占7.8%(见表2)。
表2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类型汇总 单位:个
1.3 建设投资
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列为“十二五”时期的14项重大工程之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1]。在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大背景下,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自2012年以来获得中央财政投资,分批启动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加强和完善省级以上农业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以及配套的实验设施建设,促进实验室在依托单位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中平台作用的发挥。“十二五”期间,共有28个学科群的18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107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110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启动条件能力建设,共获得13.4亿元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
1.4 管理运行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是农业科技平台的支撑[2],包括从事科研活动的场所、支撑科研活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负责管理与运行的技术支撑队伍、赖以维持的经费和其他资源,以及将这些资源有效结合、高效运行的政策体制保障。管理运行主要依据农业部—学科群—实验室(站)3个层面制定的制度以及分工协作、牵头管理、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动态考核5大运行机制。一方面,《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宏观指导重点实验室体系的整体运行;“学科群工作规则”由各学科群自行制定,共同认可并遵守;“实验室(站)章程”由各实验室(站)自行制定,具体负责指导日常的运行。另一方面,在5大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分工明确,由学科群的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学科群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学术科研活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人员互访,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开放资源共享,联合培养科研人才、协同攻关重大科学问题。
1.5 建设成效
自实践学科群建设理念以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在基础前沿科研成果研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克、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和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正在逐步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仅从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这一项指标来看,“十二五”期间,累计有15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4个创新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支持,2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124人入选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分别占农业领域该项人才指标数量的79%、61%、41%和82%。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十二五”跨越式的发展为“十三五”进一步布局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其建设和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2.1 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2014年以来,中央连续颁布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备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等文件,明确提出要设立“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和人才”专项,积极推进基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着力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条件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基地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科研人员追求新的发明、新的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的最重要源头和最集中载体,科研基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农业领域科研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建设须进一步得到加强。第一,应更加注重科学布局、功能定位和顶层设计,为科研工作提供基础条件支撑;第二,应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为解决国家重大关键问题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第三,应更加注重全面开放共享和统筹规划,为满足科研单位、企业、社会等主体对科技资源的迫切需求和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益提供重要渠道;第四,应更加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用,为融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科技与经济上中下游衔接提供有效载体。
2.2 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3]。我国农业科技经过“十一五”“十二五”连续10年的快速发展,在条件建设、人才队伍、经费投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高,为我国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10年以来,农业部把重点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积极推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的同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并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紧密衔接,不断提升农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服务和引领产业发展的水平、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问题[4],影响了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自2015年以来,《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计发〔2015〕14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等文件明确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通过开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工作,强化科技和人才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十三五”建设应更加注重聚焦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农业高水平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战略技术研究[5],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与营养健康水平,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拓展农业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2.3 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内在驱动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创造性地提出学科群理念,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为延伸[6],集聚优势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研力量,全面提升了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学科群体系内部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学科群规模偏小,例如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促进农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然而,“十二五”已设立的现代农业装备、农业设施工程、农业信息技术等学科群的布局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亟待补充和完善。第二,部分学科群缺失,例如在2016年7月颁布的《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此外,畜牧业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等相关学科群亟待设立以弥补空白。第三,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学科群理念的提出对科研基地建设是一种机制上的创新,对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科研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发现,学科群内部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部分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统筹科技资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动态管理、奖优罚劣的科学评价体系和考评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
“十三五”期间,有必要以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部署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1 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计”战略,立足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瞄准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前沿,在巩固“十二五”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注重需求导向,科学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开放共享”的原则,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解决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以完善设施装备和运行保障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协作紧密、信息共享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紧密衔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动力。
3.2 基本策略
3.2.1 巩固已有基础,调整优化布局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建设目标,必须厚植优势、补齐短板、大力推进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在凝聚和培养优秀农业科技人才、组织行业科技创新、产出科研成果等方面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十二五”期间,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虽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主要体现在3方面:第一,厚植优势。在已布局的实验室(站)中,仍有57.3%的依托单位尚未得到中央财政支持。今后,应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改善这些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科研装备和基础设施等科研条件,完善已有学科群的建设,扩大学科群对产业和区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第二,补齐短板。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四化”的短板,我国当前在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十二五”的布局也体现了这方面的薄弱。下一步,须在这些领域加大力度,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8]。第三,市场导向。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的繁荣与发展有赖于企业这个创新主体的培育。依托企业建设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自身并带动学科群内其他重点实验室通过与产业界密切合作,把研究成果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可以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解决方案。目前,企业在已布局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体系中占比7.8%,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3.2.2 加强投资建设,提高资源共享
硬件是学科群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障[9]。当今,科研设施设备与科学技术呈现交替创新状态,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为科研设备更新和农业科研设施设备智能化、便捷化、精准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能,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带来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10]。在已发布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中,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和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的投资规模已从“十二五”时期的1 200万元和800万元,分别提升至1 800万元和1 500万元,增幅比例为50%和87.5%。对单个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经费的增加将大大改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科研条件,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保障。随着2014年国发70号文件颁布以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和高效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科技部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须进一步加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的监督力度,实行实验仪器设备备案制度,对于行业内价格较高、数量有限的仪器设备进行登记造册,利用现代网络、物流等手段实现学科群内异地共享共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3.2.3 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协同创新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以“学科群”为单位,集聚了学科领域的优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围绕学科群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以重大项目为载体、科技合作为纽带,通过课题开放、仪器开放、学术与科研信息的开放,吸引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水平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开展系统性、开拓性及启发性研究工作,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当前,已进入大科学时代[11],要成功完成一项科研项目任务,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相互交流合作,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科研方法,达到攻克综合问题的目的。因此,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新的科学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十三五”期间,须建立多元化、网络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为学科群之间的协作攻关和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形成多主体、多学科、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合作网络。
3.2.4 完善评估考核,强化管理监督
经过5年的建设,农业部科教司于2015—2016年组织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十二五”建设的评估工作。根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发展规划(2010—2015年)》《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试行)》以及《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0个学科群建设方案》等文件,通过自评、学科群互评、专家抽查验证等环节,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进行考核和评估。评估通知中明确,对评估优秀的重点实验室,在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由农业部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2年时间整改。
在“十二五”建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引导、提前谋划,力争在“十三五”重点实验室建设中,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提高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完善评估考核、强调管理与监督。同时更加突出政府对实验室建设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科群重点实验室的引领作用,引领实验室(站)未来的发展,在培养科技人才、产出科技成果、搭建交流平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更大发展。
References)
[1] 农业部计划司.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的通知[EB/OL].(2013-05-24)[2016-11-20].http://www.moa.gov.cn/zwllm/ghjh/201306/ t20130606_3485965.htm.
[2] 孟照刚,仇贵生,吕鑫,等. 现代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与发展浅析:以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实验站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 2016(4):52-54.
[3] 梁蒙. 创新驱动、“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路径[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4):19-24.
[4]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Z].2015.
[5] 刘蓉蓉,徐志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6(5):13-14.
[6] 农业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农科教发[2010]5号[Z]. 2010.
[7] 黄季焜. 新时期的中国农业发展: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3):295-300.
[8] 韩长赋.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EB/OL].(2015-12-19).http://www.qstheory.cn/dukan/qs/ 2015-12/31/c_1117609101.htm.
[9] 王青峰,王敏,杨瑞春, 等. 基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群建设思路探讨:以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27-29.
[10] 农业部计划司.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条件能力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 (2016-11-23)[2016-12-13].http://www.moa.gov.cn/zwllm/ghjh/201612/t20161206_5400224.htm.
[11] 张新国,向绍信.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科研项目进度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27-29.
Thinking on construction of key laboratories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Chen Liu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layout, th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the management ope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of the key laboratories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uch laboratories in a new period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the basic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consolidate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layout,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resource sharing, focus on superior resources, carry out the coordinated innovation, improve the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etc.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G642.0
A
1002-4956(2017)10-0233-05
10.16791/j.cnki.sjg.2017.10.058
2017-04-17修改日期2017-06-09
陈柳(1984—),女,江苏江阴,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E-mail:yolanda@mail.hz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