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风筝:放飞学生的心灵

2017-11-01 22:16:20邢晓凤
教育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曹氏曹雪芹风筝

文 | 本刊记者 邢晓凤

曹氏风筝:放飞学生的心灵

文 | 本刊记者 邢晓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已成为教育文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很多学校将非遗引进校园,学生在与非遗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充分领略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曹(雪芹)氏风筝”作为非遗文化的优秀代表也在其中。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传承人孔祥泽。

已届98岁高龄的孔祥泽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声音铿锵有力,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已近期颐之年的耄耋老人。孔祥泽表示,学在民间,曹氏风筝作为非遗走进校园,是曹氏风筝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途径,也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陶冶情操,启智悦心,同时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风筝艺术里的文化底蕴

“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这里包含着力学方面的知识,不是说孩子只能在课堂上才能学到知识。往往无意之中传授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非遗文化曹氏风筝进校园,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生们的兴趣点。曹氏风筝走进学生的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契机。”孔祥泽表示。1943年,孔祥泽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期间,从日籍教师那里见到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系统地记载了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孔祥泽将其抄录并保存下来,经研究临摹复制,深得其精华,定名为“曹氏风筝”。他一生致力于“曹氏风筝”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并把自己研究所得,毫无保留地与“曹氏风筝”研究者共享,培养出众多“曹氏风筝”爱好者。但他逐渐意识到家族传承和师徒相授这种精英式的传承方式已经不利于曹氏风筝的发展,开拓更多元化的传承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我一直在寻找风筝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文化艺术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分享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感受它的魅力。学校是一个重要载体,学生们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与现实结合,懂得呵护民族文化的传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曹氏风筝走进校园是风筝文化传承开创性的一步,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谈及风筝进校园活动,孔祥泽由衷地赞叹道。

孔祥泽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不便出行,但他密切关注着“曹氏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他表示,风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认知,特别是应该增进青少年对它的了解。风筝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为了把曹氏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推动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认知度和自豪感,扩大曹氏风筝文化的影响力。让当代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立志争做非遗文化传承人。

孔祥泽表示,曹氏风筝不单单是一只风筝,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审美文化的符号,其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儒释道精神蕴涵其中,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戏曲年画等民间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它的每一笔每一划里都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在风筝艺术课上,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风筝艺术,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曹氏风筝演绎缤纷课堂

“现在学校每天八节课,其中七节课是国家规定的课程。还有一节选修课,孩子们可以任意去选择一项传统手工艺,比如风筝、剪纸、皮影、脸谱等等。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修课程。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开风筝课是释放学生压力的好途径。风筝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大力提倡和发展风筝文化也是对体育精神的传播。”孔祥泽表示。

“让孩子们了解风筝,可以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已经不是用歌诀保护本行业的时代了,我们就把这些歌诀阐述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用创新的心态引导曹氏风筝的发展。”孔祥泽说,曹氏风筝工艺已经保留下来21首扎制歌诀,仍然有20多种制作技法需要挖掘和研究,但他已年逾古稀,其子孔令民先生年纪已过半百,传承保护工作便由“北京风筝寻梦俱乐部”创办人、“曹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缪伯刚等人执行落地。

>>“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缪伯刚为北京翠微小学的学生讲解曹雪芹风筝技艺

在孔祥泽的指点下,徒孙缪伯刚带着他的团队在北京市各大中小学进行“曹雪芹风筝文化大讲堂体验活动”。孩子们在课堂上用心聆听缪伯刚老师的精彩讲座,各式各样的风筝图案令孩子们目不暇接:有长达数十米的巨型风筝,有小到玩于股掌之中的微型风筝;有惟妙惟肖的西游记师徒风筝,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风筝,情态各异,跃然纸上。在课堂中,缪伯刚从南鹞北鸢缘起、燕子家族、曹雪芹风筝四艺、风筝绘制体验、有奖竞猜、风筝表演六个方面展开讲解。缪伯刚表示,曹氏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艺。风筝的骨架并不是经过数字精密演算的,而是依据《易经》而制定的。在课堂上,缪伯刚亲自教孩子们制作风筝,学生从选竹子、劈竹子做起,亲自手绘风筝图案,制作风筝,然后在校园的运动场馆上亲手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这种体验和挑战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了解风筝文化并增加对风筝艺术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当学生被高高的风筝牵动着,自由奔跑,尽情舒展,驱除心灵的压力,对人的精神和形体都大有裨益。缪伯刚以“非遗校园传承”为己任,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定期举办非遗研究课题,在学子中传承非遗的知识,播撒非遗的种子,推动非遗校园传承工作在校内外蓬勃开展。

“风筝工艺的绘制,是学生探索求知的一个途径,是促进大脑发育的活动,为孩子带来精细动作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与想象力。孩子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越来越精准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孔祥泽手持风筝向记者介绍,孩子从模仿到创作风筝,正是创造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完成一只风筝的制作相当于一次小规模的实现理想的历程,过程中充满各种因素,让孩子体验了丰富的场景,带来更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是课本上的知识无法比拟的。

“曹雪芹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就连扎制风筝的口诀都充满了文学性,软翅扎时条最难,汗不去透形必还……多情最是双飞燕,左扑右闪逗云间,金鱼浮泳常摆尾,彩蝶追逐喜蹁跹。”说到兴奋处,孔祥泽饶有风趣地背诵起了风筝制作的技巧口诀。

在走访中,“曹雪芹风筝文化大讲堂体验活动”的合作学校、北京海淀区翠微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许培军表示,学校以传统文化润化师生心灵,将风筝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艺术教育“润物无声、育人无形”的效果。自“曹氏风筝”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效果非常显著,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在学习风筝文化的同时,陶冶了审美情操。同学们在学习非遗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非遗文化、守护与传承中,承续中国文化梦。

传承的是文化,而非技艺

谈及风筝的传承,孔祥泽显得尤为激动,他声音陡然提高:“曹氏风筝首先传承的是风筝文化,其次才是技艺!好的非遗项目,支撑它的一定是文化,不完全是技艺,就像中国人经常讲的做人道理一样,先学做人,再学艺。”孔祥泽最大的期望是把“曹氏风筝”更好地传承下去,让人们在愉悦身心之余,对风筝文化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将来能出现更多风筝文化的优秀传承人。

孔祥泽强调,“曹氏风筝”的传承要从孩子抓起,风筝进校园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承方式,学生们通过扎糊绘放,从选竹子到绘画白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愉悦了心灵。绘画一般是呈现在纸上,但通过风筝这门艺术,使学生走向实践,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造力与想象力。比如一节风筝课,安排孩子们先绘画,给他规定一个主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动手,用夸张的手法,用毛笔直接绘画,然后再糊成风筝,孩子们会想:“啊,原来风筝的主题这么丰富,处处皆可入画、入风筝。”这可能是以前他们想不到的,眼界视野就在无形中拓宽了。而传播与分享本来就是曹氏风筝的内核,曹雪芹写《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初衷就是为“今世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提起风筝艺术传承的难点,孔祥泽表示,我们不缺技术人才,缺的是思想引领。曹氏风筝最难传承的就是艺术思想。一个风筝就是一个卦,蕴涵着深厚的哲理,融入了传统国学的内容,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积累是不行的。每个人都能学会做风筝,但风筝做出来,也不一定深谙其中的寓意,曹氏风筝每一笔每一划都有讲究,每一个方位的色彩运用甚至都与五行紧密相关。它不单单是一只风筝,更是一门艺术,要用一辈子去深入研究!没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是不行的。为了将曹氏风筝更好地传承下去,在孔祥泽的建议下,“曹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缪伯刚成立了“风筝寻梦俱乐部”“南鹞北鸢手工艺合作社”及“曹雪芹风筝创客空间”,以曹雪芹风筝为龙头,团结汇聚所有南北方风筝艺术家,建立起互动的平台,大家在这个自由平等的平台上共同进步,彼此分享,汲取风筝文化的精华,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风筝艺术,让“曹氏风筝”越飞越高。

“风筝艺术不仅是身体的活动、还是锻炼手指灵巧和培养学生毅力的最佳工具。风筝制作让孩子思路更清晰、心情更愉悦,这就是风筝带来的无穷魅力!”孔祥泽最后强调说。

孔祥泽 著名民间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曹(雪芹)氏风筝”传承人,北京风筝寻梦俱乐部、南鹞北鸢手工艺合作社、曹雪芹风筝创客空间顾问。曹氏风筝进校园活动的主导者。受曹雪芹 《废艺斋集稿》 的引导,关心残疾人事业,做过很多助残工作,曾经在曹雪芹风筝活动站专门教授残疾人制作风筝。

猜你喜欢
曹氏曹雪芹风筝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5:50
皇帝迎娶已婚女
爱你(2019年41期)2019-11-16 03:14:34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2
风筝
小小艺术家(2018年5期)2018-07-01 17:05:42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26
学做风筝
张 勋:被夫人封『平肩王』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
小说月刊(2015年3期)2015-04-19 07: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