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手工纸发端、演进与业态之考究

2017-11-01 16:05黄飞松
书画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泾县安徽手工

文_黄飞松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宣纸研究所所长

安徽手工纸发端、演进与业态之考究

文_黄飞松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宣纸研究所所长

四、安徽手工纸在明清时期的拓展与丰富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安徽印刷业和印刷技术都取得了高速发展,官刻和私刻几乎遍及全省。徽州是坊刻较为集中的地区,既有雕版印刷,又有套色“饾版”和无色“拱花”印刷,还有木活字、泥活字、锡铸版印刷,其规模之大,印刷之精良,在安徽历史上是空前的。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徽州一跃成为全国印刷中心之一,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徽州盛产优质木材、墨和纸等理想印刷材料外,还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徽州版画刻工独步当时。据当时统计,明清仅徽州有名可考的刻工即有400余人,时称“新安刻工”,“明时杭州最盛行雕版画,殆无不出歙人手,绘制皆精绝”[1]。二是资金雄厚。徽商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进入鼎盛时期,商贾巨子辈出,其中不乏文人、学者,刻书、藏书蔚然成风,以吴勉学(明徽州歙县人)、汪廷讷(明徽州休宁人)、胡正言(约1580——1671,徽州休宁人)为代表,校刻经、史、子、集数百种。其中汪廷讷著有《环翠堂集》,胡正言著有《印存玄览初集》《胡氏篆草》等,为后世同业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其时,宣城、泾县、宁国、繁昌、贵池、六安、桐城、太和、和州、凤阳等地也有不少有名的私家刻书。在木活字、泥活字和锡铸版印刷方面,元代即有县令王祯在旌德县创造木活字3万余个,并印成自撰的《农书》;清代徽州程伟元用木活字印制《红楼梦》(即后来的程甲本、程乙本),六安晁贻端用木活字印制大型丛书《学海类编》,泾县翟金生在毕昇的泥活字基础上创制人称“坚贞如骨角”的泥字坯并印制《修业堂集》《泾川水东翟氏宗谱》,歙县程敦印《秦汉瓦当文字》是目前我国唯一锡铸版印刷存世品。

图1 明嘉靖三十一年《泾县志》书影

图2 明嘉靖十五年《宁国府志》书影

图3 清查慎行所著《人海记》书影

图4 宋刘汲所著《嵩山集》书影

图5 宋祝穆所著《方舆胜览》书影

明代,安徽的宣纸生产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完善,品种花色日益增多,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明人沈德符在《飞凫语略》中曾说:“泾县纸,粘之斋壁,阅岁亦堪入用,以灰气且尽,不复沁墨。”[2]明人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不佳……吴中洒金纸,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3]明末清初人方以智《物理小识》指出:“永乐于江西造连七纸,奏本出沿山,榜纸出浙之常山、庐之英山。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有洒金笺、五色金粉、磁青蜡笺。此外,薛涛笺则矾潢云母粉者,镜面、高丽则茧纸也。后唐澄心堂纸绝少,松江潭笺或仿宋藏经笺渍荆川连芨禙蜡砑者也。宣德陈清款,白楮皮厚,可揭三四张,声和而有穰。其桑皮者,牙色矾光者可书,今则绵推兴国、泾县。”从上述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士绅较普遍认为泾县宣纸质量上佳。除此之外,还有宣纸上贡朝廷直接由巡按衙门按年度调拨的记载,嘉靖三十一年(1552)《泾县志》(图1,迄今留存最早的《泾县志》)载:“巡按衙门岁解纸张俱出泾县宣阳都槽户制造,差官领解。”清初顺治十三年(1656)修《泾县志》亦有同样的记述。相隔一百多年两次修志的相同记载表明,宣纸贡品一直是由泾县宣阳都槽户提供,宣阳都应是泾县当时优质宣纸的产地。无独有偶,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的《宁国府志》(图2)载:“解纸脚价(六县):岁办解纸脚价银二十七两,每巡按御史差解,都察院纸札则给之。”当时的泾县、太平、南陵、宁国、旌德、宣州均属宁国府管辖,也可看出宁国府所辖范围内均产佳纸,由巡按衙门提调,由官方统一付与纸款和运输力资。

明代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记载:“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纸,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这说明当时的宣纸品种已经非常丰富,既有高档的贡纸,也有普通的棉料,还有特殊品种夹宣。清代查慎行在《人海记》(图3)中称:“宣德纸有贡笺,有棉料,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又有白笺、洒金笺、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4]邹炳泰在《午风堂丛谈》中称:“宣纸陈清款为第一。薛涛蜀笺、高丽笺、新安仿宋藏金笺、松江潭笺,皆非近制所及。”通过对比分析,宣纸更是体现出其品质。根据学术研究界的另一种说法,宣纸在明代也被以皇帝年号称为“宣德纸”,与“宣德炉”“宣德窑”并称,说明明代宣纸制造无论是棉料(生宣),还是贡笺(加工宣)都达到很高水平,远超前代,在全国各地纸张中显得出类拔萃。

清人金农在其《冬心画竹题记》中有“宣德年丈六宣”的记载。清乾隆十八年(1573)《泾县志》记载:“康熙戊戌后,内差采买,最大曰潞王,高一丈六,明潞藩制式。”说明明代宣德年间宣纸制造达到很高水平,开发出丈六大纸。

宣纸在清代发展很快,在康乾时期进入盛世。王原祁(1642——1715)等纂《万寿盛典初集·卷五十六》中统计的书册中就有“宣纸对数广运全部一册”,由此可见清代此前用宣纸印制的书籍较为常见,该册因没有明确书名,只能以“宣纸对数广运”等词句替代。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编著的大型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卷十八》中载:“御题诗云:宣纸一幅刚尺一,中有千山高嵂崒,摩挲象轴认虫文,喜是麓台老来笔;麓台年老笔亦老……”

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山棱棱而秀簇,水汩汩而清驶。满天谷树,阴连铜宝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征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尺齐十一以同归;贡去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玉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乃有浚仪华胄,天水名流。卑白州之刺史,薄好畤之通侯。化先民之旧轨,焕一己之新猷。竭智虑,运神谋,驱布脚,屏麻头。缅疏密而设想,依缔缀以凝眸。几徘徊于五夜,遂获效于三秋。界道纷纷不见亦显,方空朗朗不圆亦转。映日则星星彩烂,疑辰宿之周攒;临风则缕缕丝横,恍晶帘之欲卷。杂翻鸿而比象互交,无藻缋之繁;较蝉翼以殊观独巧,有玲珑之辨。岂天孙之机杼,抑小玉之刀剪。何体洁而性贞,竟腾花而散茧,使其披绣箧、解湘函、缝短褶、缉长衫,衣婀娜之小婢,饰秾粹之娇鬟。……譬彼秋云,入奁不弃。等诸文被,设座非凡。尔乃四库王孙,百城公子。挟风吞篆之俦,夺锦掷鳌之士。和风乍拂,午梦初醒。茗瓷未燥,沉水留馨。倚绮疏而搔首,排竹户以抽扃。或神来于舞剑,或机到于随形,或千缗之乞赋,或万匹之求铭。时则黄陈金线,乌磨玉玦。目睨淋漓,心摹工拙。舒皓腕以将挥,醮青镂而还辍。陋古田之过小,怪素叚之滥截。于是兴虽暂遏,意岂遂忘。格必臻乎超脱,品乃异于寻常。致贵华而不缛,理欲透而弥光。寓天然之黼绣,备自在之文章。几净窗明,欲敌情于楮甸,似纨非縠,应索最于猷疆。爰乃舟泛青翰,䯄乘白鼻。帆收柳暗之津,障卸肩摩之地。持铸砾、搜新异、呼阛阓、研真伪。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曹溪之工致。”[5]详尽记述了约300年前泾县制作宣纸的盛况。由储在文的实地考察体验来看,康熙年间泾县已成为相当有规模的高端纸品制作基地。

图6 南洋国际第一次劝业会超等文凭奖证书

图7 太平洋博览会上金奖证书(影印件)

除宣纸制造的高度繁盛之外,徽池古纸在中古时期即已名声大显,到明清之际依然名品纷出,呈现传承有绪的良好态势。

如前文所引:“蜀笺体重,一夫之力仅能荷五百番,四方例贵川牋盖以其远号难致,然徽纸、池纸、竹纸在蜀,蜀人爱其轻细,客贩至成都,毎番视川笺价几三倍。”说明安徽区域所产的徽纸、池纸在四川境内较为畅销,而且价格相当于川纸的几倍。《天中记》载:“南唐以徽纸作澄心堂纸得名。”宋代刘汲(?——1128)在《嵩山集》(图4)中云:“伏蒙贶以律令,朝夕敬以从事正所愿也,近得徽纸,似佳辄进三百并三碑恐或须之所幸台察。”[6]元代文学家顾瑛(1310——1369)及友人合作的《玉山名胜集》云:“余以蜜梅、徽纸二束寄赠玉山,辱以诗谢用韵填廓聊复雅意。”[7]顾瑛还在其《草堂雅集》中言:“家有杞菊轩,吴人称为杞菊先生云,送徽纸昌园梅且索。”[8]上述文献中均谈到当时的徽纸被当作礼品,在古代文人交往中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

南宋文人朱熹姻亲祝穆(?——1255)自撰、自刻版印发的《方舆胜览·器用类》(图5)专门列举了:“曾文清竹纸(绍兴),白居易琵琶行(江州),白居易紫台笔(宁国),白居易红线毯(宁国),王介甫寄谢池纸(池州),黄鲁直清江纸(池州)。”[9]清代高晋(1707——1778)等纂《钦定南巡盛典·题湛持轩》:“题湛持轩,旧有书轩,临淀池。纸枞木榻朴相宜,隔溪点缀颇繁矣,未识吾心湛以持。”[10]南宋诗人陆游的外甥宋末学者桑世昌在《兰亭考》中云:“简斋用池纸临中阙痛字。”[11]清代钱塘人倪涛在《六艺之一录》中载:“简斋用池纸临阙痛字,高宗所赐临本亦然,似是御本写也。”这些文献都分别提到池纸的功能。另外《书史》《说郛》《古今事文类聚》《格致镜原》等文献中不仅记载了徽纸、池纸、歙纸,有的还记载了大幅面纸张。

徽池纸之外,明清时期皖南其他县域的手工造纸记述也较多,如《宁国县志》载:“表芯纸。宁地多山,所产竹木纸料丰富,初无业此者。清光绪年间,二都、四十都周、吴二姓仿江西造纸法创设纸厂,始办时制纸无多,后则渐推广。现全境计大小纸厂四十多家,出品名曰表芯,曰万高,曰千古等类,行销境内及芜湖、宣城、高淳、东坝各处,每年约计在两万担之谱,迩来价廉销滞,歇业者多,今各纸业又放大改良或不致衰落。”[12]

鲍明发《文脊山记》云:“文脊隙地多树楮,取其皮制纸,甚绵密,岁有额解入京师充御用,似此亦与宣泾贡纸并重矣。”[13]《南陵县志》记载:“坑纸出于山南乡二十一都一,大者谓之皮纸,小者谓之净皮纸,还出产伞纸,并载明檀皮‘数岁一刈,其枝取皮可以为纸’。”[14]

据清道光增修本《繁昌县志》卷六《食货志·物产部》云,繁昌县也生产过“潞王、白鹿、画心(亦名澄心堂)、卷连、连四、公单、学书”等纸。

1905年,《江西官报》刊文载:“皖贵池县开元乡刘某现因该处纸业日渐减色,于生计颇受折亏,拟改仿日本手工漉纸之法恢复纸业从新改良,特先造屋一百余间,一俟房屋落成,即聘洋匠开办。”[15]

民国年间由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毛龙章主持编纂的《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指泾县有“宣纸厂共有三十余家,约有工人二千数百人,表芯纸厂共有二十余家,约有工人一千数百人,其每年出口价值约国币50万元”。《繁昌县志》载:“繁昌产纸,品种有潞王、白鹿、画心、卷连、连四、公单、学书、伞纸(以树皮为主)、千张纸、火纸、下包纸、高衣纸。”[16]《贵池县志》载:贵池产纸。类似的方志文献记载还相当不少。由此可见,当时安徽皖南一带手工纸生产分布的广泛度与丰富度都是较突出的。

北宋苏易简(958——996)《文房四谱》卷四云:“雷孔璋曾孙穆之,犹有张华与祖书,所书乃桑根皮也。”张华生于公元232年,这说明桑皮纸的生产历史至少已有1700年。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安庆府志·食货志·产》记载,“潜山,多茶,有漆,有绵,有纸”;清代康熙六十年(1721)《安庆府志·地理志·物产》载,“纸,以楮为之,名曰皮纸”;民国九年(1920)《潜山县志·食货志·物产》云,“以楮梿等皮制者曰皮纸……不亚赣产云”;《安庆地区志》“造纸、印刷”条目载,“岳西、潜山、太湖、贵池等地有生产土汉皮纸、谱纸、白麻纸、书画纸的历史。1949年岳西县有纸槽191张,产量为71吨”[17]。

图8 2009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颁证仪式

图9 宣纸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证书

五、晚清民国到当代安徽手工纸的业态发展状况

在清末及民国年间,泾县宣纸开始在品牌传播上大放光彩,其中突出表现是在各种国际展会上频频获奖。如:1908年,宣纸在上海商品陈列比赛大会上荣获第一名;1910年,“白鹿”宣纸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荣获“最优等文凭奖”;1910年,“鸿记”宣纸在南洋国际第一次劝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图6);1915年,“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奖(图7);1926年,“汪六吉”宣纸、“曹兴泰”宣纸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上获金奖,等等。

由于屡屡在国际展会上夺魁,宣纸自然成为中外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如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寄信给西谛(郑振铎)先生时写道:“……用纸,我认为不如用宣纸,……而较耐久,性亦柔软,适于订成较厚之书。”[18]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曾赠宣纸给了一位苏联木刻家毕斯凯莱夫,后来他收到一批画家回赠的苏联版画。这位苏联木刻家对宣纸的评价是:“印版画,中国宣纸第一,世界无比。它湿润,柔和,敦厚,吃墨,光而不滑,实而不死,手拓木刻,它是最理想的纸。”

随着宣纸声名大显,宣纸的调查与研究也逐步走向殿堂,胡韫玉在《朴学斋丛书·纸说》谈道:“纸之制造,首在于料。”他首先提出原料在纸张中的地位。1936年,中国造纸研究所开展了对宣纸业的调查活动。同年,魏兆淇就发表了《宣纸制造工业之调查》,主要有宣纸原料及纸槽之分布情形、当地产纸情况、纸厂设备情形、制造方法、宣纸之种类名称、成本约计、纸张之运销情形等内容;次年,张永惠发表了《安徽宣纸工业之综述》,文中除介绍宣纸生产的檀皮、稻草、助料水、黏液、石灰、碱、漂白剂等原辅材料外,还就宣纸的皮料制造程序、草料制造程序、抄纸、榨纸、焙纸、检纸等程序和制法做了比较到位的描述,特意提出:“专制纸料,以供给所有宣纸槽户之用。制纸部分,不妨维持旧有手工制造法,略加改良,如此不特品质渐臻优良之域,其价格亦可减低不少。”这种提法现已在宣纸业中被广泛使用。

与此同时,也由于宣纸的美誉度提高,国外也出现一些对宣纸的记载。先后有日本内阁印刷局造纸部派遣栖原陈政于19世纪后期到中国,公开出版了《支那制纸业》,其中说到宣纸制作。光绪九年(1883),一位日本人写成的《清国制纸取调巡回日记》也记载了宣纸制作工艺。20世纪初,日本的内山弥左卫门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写成《宣纸的制造》的文章,刊登在《日本工业化学杂志》第9编第98号上。现在的研究表明,这文章实际上是由窃取宣纸经济技术情报而写成。

清末及民国初年,宣纸的国内市场一般以上海、苏州、浙江、南京、汉口等地为窗口,销往各地,生意兴隆。随着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上述关键商业中转营销城市均成为沦陷区,宣纸的通商渠道受到严重干扰,宣纸的价格起伏很大,有的地方甚至一天一变。再加上机制纸的冲击,纸笺形态的宣纸销售陷入严重危机,泾县的宣纸生产也因此难以为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宣纸行业几乎全面停产,宣纸匠人流离失所,纷纷改谋生路。

据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一月国民政府的统计:“只有24帘槽生产,以后还逐年减少,主要原因:宣纸生产厂家肩负着繁重的苛捐杂税,因战乱交通常有堵塞,运输时间拖长,厂家资金周转困难,货物积压,工人没有生计,生活难以维持,无心生产,少量的宣纸生产也是粗制滥造,廉价出售,工厂亏本。再因建国前国民政府经济崩溃,通货膨胀,纸币日益下跌,无法经营,加上纸乡田地少,工人没有食粮,造成工厂纷纷倒闭,宣纸生产一落千丈,生产设备毁坏,厂房倒塌,宣纸原料荒芜。到建国前夕只剩下破旧的几个纸槽,而且全部停产,宣纸工人只能依靠砍柴度日。”

图10 泾县的山川竹海

在同时期,其他纸业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1932年《国货研究月刊》刊登的相关文章说道:“中国为制纸工业之发源地,其手工造纸,遍布全国,徽省徽宁两属,亦为国内产纸最丰之区,除泾县精制之宣纸著称中外,婺源(当时属徽州)所产皮纸京仿,亦并称于鄂赣。”[19]

1943年李荫五在《安徽政治》中发表的《怎样发展皖西造纸工业》提及:“手工造纸为皖西造纸特殊技术,其主要产区为潜山、岳西、立煌(现金寨县)、舒城、六安、霍山等县产量最多者,为潜山、岳西、立煌(现金寨县)、舒城四县,次为六安、霍山、其他各县产量较少。制纸种类,在抗战以前,以皮纸、花尖纸、仿毛边纸、表芯纸、烧纸等为主要产品,供给给本省各地购用外,并运销上海、安庆、豫南等地。抗战发生后,所有纸槽户,大都停歇,迨至省会迁移立煌……现为适应社会需要,多改制工报纸、仿毛边纸、信封书面纸等。”[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离转行后的宣纸工人逐步归位,在原宣纸业主的带领下,逐步恢复宣纸生产,历经“联营”“公私合营”“国营”后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在保持十多年的独家经营后依然一家独大。宣纸之乡泾县逐步发展成多元化模式,到2015——2016年,泾县拥有宣纸生产企业近20家,由宣纸派生的书画纸、加工纸生产企业300余家,全国各大中城市由泾县人从事的以宣纸、书画纸为主的纸品店和文房四宝店上千家。泾县既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纸产地,也因“家有厂,外有店”的经营模式,成为手工纸存续行业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泾县现象”。与此同时,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有1家从泾县迁移过去的黄山白天鹅宣纸厂,而桑皮纸目前活态生存在安庆市潜山县官庄镇坛畈行政村和岳西县毛尖山县板舍村;构皮纸活态生存厂家为歙县深渡镇棉溪村江祖术家纸坊和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晓角行政村的休宁三昕纸业。其他纸种在安徽其他地区分布较散,活态生存较少。

六、安徽省手工纸的当代生产现状

1.复苏与消亡并存——安徽手工纸现代生产格局

安徽手工纸因有丰富的原料供给而发展很快,使用各种原料制纸在尝试中应运而生,所生产的手工纸不仅用于文化艺术等纪事载体,而且遍布每个家庭,信札文书、书画载体、契约凭证、祭祀用具、生活用纸无不涉及。截止到新中国成立前,安徽手工纸有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主要用于书画艺术的宣纸,有以桑皮、构皮制作的生活、民俗和文化用纸,有以竹子为原料用于民俗、文化、生活方面的竹纸,生产区域遍布安徽各县的农村。一些文化张力较强的纸,如宣纸、构皮纸、桑皮纸等纸种,除了远销全国各地之外,还出口海外。一些工业间谍为窥探宣纸等一些纸种的奥秘,多次深入到产纸区域,明察暗访,形成文字,成为这些纸种较早的调查、研究文献。

新中国成立之前,战争导致时局和经济不稳,以宣纸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纸种因运输和通货膨胀等原因停产,一些用于普通百姓的手工纸的生产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重视和使用群体的关注与支持下,宣纸生产被迅速恢复,经历了体制变迁后,集中到一地生产,由作坊式生产纳入国营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宣纸生产迅速发展,由国家体制内经营迅速发展至泾县部分乡镇,泾县也由此先后被多个机构认定为“中国宣纸之乡”:2002年被批准为“宣纸原产地域”;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图8、图9),成为最早进入国际保护的造纸项目。截至调查期间,宣纸制作技艺是安徽省唯一独立申报、独立保护的人类非遗项目。

部分桑皮纸、构皮纸大多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集体所有制后逐步萎缩,导致部分区域绝迹,至今无从查考。进入本世纪前后,由于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加上有关部门对古文献修复力度加大,呼唤各种材料制作的手工纸,桑皮纸、构皮纸的制作再次复兴。由此,安徽的潜山、岳西等地手工纸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安徽竹纸制作在农耕社会时期较为兴盛。皖南有据可考或遗址现存的所有出产毛竹的地方(图10,以泾县、宁国、旌德、南陵为主)均有手工竹纸。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皖南竹纸均以嫩竹制作。皖西如金寨等地则以成竹为原料进行制作。选材不同,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也由此说明了安徽手工纸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安徽竹纸基本都用作祭祀、卫生纸等方面,也有少量用作纪事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机制卫生纸、书写纸的出现,竹纸的部分传统功能淡化,失去了一定的市场基础。手工竹纸因制作成本高,外形难以区分,加上竹纸基本用于祭祀,手工竹纸逐渐被机制竹纸替代,其制作点迅速消亡。

图11 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制作的部分纪念宣纸

图12 中国宣纸文化旅游鸟瞰图

2.复杂性——安徽手工纸业态中的鲜明特点

在安徽所有手工纸中,宣纸的名声最为显盛,除在清末民初获得显赫荣誉外,在当代也囊括了所有传统工业产品能获得的荣誉。加上历代书画家的推崇,宣纸既成为手工纸争相模仿的对象,也成为手工纸冒名的对象。同样如此,泾县作为宣纸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加上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各种体制的宣纸厂在20世纪80年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泾县宣纸、书画纸生产企业有400多家(其中获得原产地域保护宣纸生产企业16家,实际生产宣纸企业7家左右),年产宣纸1000吨左右,年产书画纸10000余吨,年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纸产地,也是全国手工纸业态最为复杂的区域。

全县宣纸、书画纸企业在发展中,进一步增强了创建品牌的意识。截至2015年底,泾县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星”牌宣纸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汪六吉”等10家企业的商标被评为安徽省著名商标,还有两个产品被推为安徽省名牌产品。全县宣纸行业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首开发出的各种纪念宣纸(图11)逐步走向高端收藏领域,邮票印制宣纸、宣纸制作奥运会获奖证书内页为拓展宣纸应用领域开疆拓土。

长期以来,泾县的宣纸行业将开拓市场的投资放在全国各大中城市。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泾县只有一家文房四宝经营户。截至2015年底,泾县以经营宣纸为主导的文房四宝商铺就有100余户,主要分布在绿宝商业街、荷花塘、宣纸城等区域,是全国县域城市中经营文房四宝商铺最多的县。由于宣纸产业的兴起,以宣纸为经济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再加上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泾县围绕宣纸产业的经济更为繁荣,如工薪、原料、产品、工具等方面的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加上宣纸生产的文化属性等方面引来各方探秘者,由此带来了以宣纸产业为中心的旅游、餐饮、住宿、房产等三产业的兴起。(图12)

(本文为《书画世界》总第180期“论坛”《安徽手工纸发端、演进与业态之考究》后半部,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担的《中国手工纸文库·安徽卷》概述《安徽省手工纸概况》中节选。概述由黄飞松草拟,本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汤书昆教授审核。)

[1]张海鹏.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206.

[2]沈德符.飞凫语略[M]//丛书集成.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8

[3]文震亨.图版长物志[M].汪有源,胡天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338.

[4]英廉,等.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十[M].

[5]阮文藻.安徽府县志:道光泾县续志:卷三十一:泾县续志:9卷[M].

[6]曾枣庄,刘琳.全宋文:211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22.

[7]顾瑛.玉山名胜集[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151.

[8]顾瑛.草堂雅集[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122.

[9]祝穆.方舆胜览[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49.

[10]高晋,等.南巡盛典:卷十六[M].点石斋版本.光绪八年:5.

[11]桑世昌.兰亭考:卷十一[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2]李丙麢.宁国县志:卷八[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4.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60.

[13]李丙麢.宁国县志:卷十二[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54.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69.

[14]徐乃昌,等.南陵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209.

[15]皖纸改良 [J].江西官报,1905(10):52.

[16]曹德赞.繁昌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1.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98.

[17]安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安庆地区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648.

[18]潘吉星.中国的宣纸[J].中国科技史料, 1980(02).

[19]皖省婺源之造纸工业[J].国货研究月刊,1932,1(7):106-107.

[20]李荫五.怎样发展皖西造纸工业[J].安徽政治,1943,6(6):39-42.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泾县安徽手工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