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

2017-11-01 12:25孟庆骥
文学教育 2017年32期
关键词:鸡冠生产队大娘

孟庆骥

儿时的记忆

孟庆骥

我的家乡在保康县一个小乡村,鸡冠河村。村里有一条小河,叫鸡冠河,清清的河水流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红尘若梦,凝眸回望走过的岁月,“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那声泪俱下的诉苦场面,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村里经常召开生产队大会。会议内容有评工分的,有忆苦思甜的,有搞社教运动的,有搞路线教育运动的等等。那时我年纪虽小,但每次开会的场面,会议气氛,以及人们听会时那种虔诚心情,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生产队大会的会场基本上都是在大屋场曹万春家的厅屋里,他家阶级成分好,土改分的是地主的房屋,是一幢坐南朝北的四合院。曹万春是个热心人,在村里人缘极好,所以开会的会场就选在他家。来开会的人都是一个生产队的,大家都很随便,有盘腿坐炕头的,有坐凳子的,有坐磨架子和板仓角的,也有坐粮袋子的,还有蹲着的。有的户老爷们没有来,妇女就抱孩子来,很少有缺席的。农村人几乎都会抽烟,有含小烟袋的,有叼喇叭筒的,也有抽烟卷的。开会前,闹闹哄哄,大家开着玩笑,各种“骚坎子”不知道从哪个人嘴里冒出,大家便哄堂大笑,妇女们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很安静,一个个如虔诚的信教徒。那阵子,农民都没有多少文化,对外面的世界也不了解,一心一意坚信我们的共产党,坚信社会主义,坚信毛主席。记得在一次忆苦思甜大会上,一位大伯诉完自己的苦以后说:“今天我们贫下中农翻了身,做了主人,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说着一边用手背揩拭眼角的泪水,一边哽咽着向自己的座位走去。这时一位刘大娘急切地走到台前,她诉自己小时候被卖到地主家作童养媳,如何受尽折磨,讲到心酸的时候,也许是太过激动,她泣不成声地说:“我十三岁结婚,十二岁生我的明娃子,你们说我苦不苦啊﹗”这时只见眼角还噙着泪水的群众个个掩嘴偷笑,会场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轻笑声。“安静﹗安静﹗”队长发话了,刘大娘继续说道:

“刚才是我把话说倒了,那时候我是十二岁结婚,十三岁添的娃…”没等刘大娘把话说完,站在右前方的民兵连长举手高呼:“打到地富反坏右﹗无产阶级专政万岁﹗”群众也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喊着口号,忆苦思甜大会达到高潮。

新的一天降临了。朦胧中听到生产队长举着喇叭筒高声喊道:各家各户请注意啦,今天男劳动力在中畈插秧,女的到沙埫子薅草……那声音由远到近,从低到高,铿锵有力,人们随着声调慢慢苏醒。几分钟后又传来母亲的唠叨:小杂种,还不起床,日头把屁股晒焦了…这声音也不知重复了多少年。东边的天穹红霞一片,报晨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们扛着犁耙迎着朝霞牵着老牛,伴着粗犷的哞叫声走向田间小路,开始一天的劳作。田间里,老人吆喝老牛,犁耙荡漾着泥水,年青人担着秧苗唱着小曲,和年青的姑娘们在田园里编织着绿色交响曲。

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盼到了收工的时候,不知是谁在说:“今晚上陈家湾儿打(放)电影,”话音刚落,记工员来到田边,登在田埂上,把账本摊在膝盖上,慢条斯理的问道:“张三几歇(一天为五歇)?李四…”“我,四歇打一点”(“打一点”就是上工迟到了一会儿,因为迟到要扣工分的),社员们个个都诚实,农村干部们也都很负责。

春夏之交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时节,叫做“麦收四快”,指的是快收割、快整田、快脱粒、快插秧。故有“芒种打火夜插秧”之说。夜色渐渐昏暗,田野里依旧忙碌着,庄稼地里不时地传来人们吆喝牲口的声音,打麦场上灯火辉煌,脱粒机隆隆作响,扬叉扫帚的撞击声打破了小村的宁静。大人们打晚工,孩子们在稻场周围嬉戏打闹藏猫猫儿。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力量就像鸡冠河汹涌的浪花,一浪接一浪而来,给家乡带来了如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蓦然回首,我仿佛看到了家乡明天的四季,春天,那房梁下燕子的呢喃声,是家乡幸福和谐的歌;夏天,那郁郁葱葱的田野,是家乡一幅幅绿色的油画;秋天,那金色稻香泛起的波浪,是家乡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冬天,那片片飞雪,是家乡书写未来的华章。

鸡冠河村,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儿时的记忆。

(作者介绍:孟庆骥,湖北省保康县马良镇退休教师)

猜你喜欢
鸡冠生产队大娘
鸡冠的由来
建平博物馆藏辽代鸡冠壶
浅析生产队政治夜校对农民的影响
双子塔下鸡冠红
王大娘钉缸
推销
生产队的那些日子
较量
生产队里开大会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