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珣 王淑英
肠内外营养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王珣 王淑英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88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场内外营养给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使用美沙拉嗪。将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比较,同时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身体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42/45)、72.09%(31/43),观察组明显较好,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恶心、消化不良等不良情况各有1例,占据4.44%,而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心4例、头痛2例,消化不良1例,占据16.28%,明显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营养指标比较,P<0.05。结论: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使用肠内外营养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身体营养指标,并加强治疗效率,同时具有较高安全性。
炎症性肠炎,肠内外营养,治疗效果
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等特点,一般发病人群是青年人,存在营养不良等症状,不利于健康生活[1]。当前临床关于IBD的治疗一般使用手术、药物和营养治疗。其中使用肠内外营养可改善喊着机体炎性反应,从而便于恢复疾病。本次研究通过对8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分析使用肠内外营养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性有25例,女性有18例;年龄在21-60岁,平均年龄(36.4±4.3)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病程(3.5±0.7)年。观察组45例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22-59岁之间,平均年龄(35.1±4.0)岁;病程7个月-8年,平均病程(3.3±0.6)年。患者临床症状均与医学炎症性肠病标准相符。
对照组:美沙拉嗪服用方法:口服,使用次数:3次/d,且1g/次,1个疗程为8周。观察组:给予肠内外营养治疗。肠内营养给予:食用营养食物,或给予经管饲方式进行摄入,依照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要求,给予适合的药物治疗[2],一般的肠内营养素有要素膳和非要素膳,同时还有组建膳,必须进行科学的选择;肠外营养给予:口服益生菌胶囊口服,2粒/次,1次/d,8周为1个疗程。
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效率,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另外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给予检测,并比较。
显效:在治疗后1个疗程,若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同时检查结肠镜结果显示,肠道黏膜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显著好转,且检查结果显示明显得到缓解;无效:以上2种标准均未达到。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痛、消化不良;身体营养各项指标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血红蛋白、白蛋白、体质量以及尿素氮和总游离脂肪酸。
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对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用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来表示,用x2来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效率比较[n(%)]
观察组出现1例消化不良,1例恶心,不良反应出现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6.28%,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n(%)]
胃肠道在人体中能够便于产生大量细菌,而肠黏膜的作用则是产生一种屏障,将细菌和毒素排除在人体血液和组织之外[3],从而防止出现一些疾病;在胃肠黏膜上存在较多的毛细血管和充足的血液,其作用是可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维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若此功能受到一定的损害后,则会出现萎缩情况,从而使得肠菌群失去平衡,同时一些细菌和毒素物质则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引发相应疾病。其中造成屏障功能受损的因素主要有感染源、药物使用、营养不良等情况[4],尤其是IBD症状,会对肠动力产生较大的阻碍。相关研究证实,一旦出现肠道疾病,则最初受到损伤的则是肠黏膜,不利于人体健康。医学针对IBD的治疗方法较多。肠外营养能够给予机体所需的热量,但是存在一定的缺点,肠外营养使用时间过长,则会造成机体肠黏膜功能减弱,影响机体平衡,形成各种炎症,因此,需要使用肠内营养同时给予治疗,通过口摄或者管饲[5],给予患者需要的相关营养,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相关研究指出,对患者使用肠内外营养方式的特点主要是能够保持胃肠道的功能,防止治疗过程中对肠道黏膜产生一定危害。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观察2组患者对肠内外营养的治疗,分析其使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好,且不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另外,观察组患者在使用此方法治疗后,身体各项营养指标均得到明显升高,大幅度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综上所述,在治疗炎症性肠病中使用肠内外营养,可明显提升喊着治疗效率,并加强其预后效果,具有在临床中使用并推广的价值。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1]范筱.探讨肠内外营养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16,(1):34-35.
[2]肖琳,杨坚.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10.
[3]严益荣.研究益生菌与美沙拉嗪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1):20.
[4]奎映仙.糖皮质激素及嘌呤类似物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18-18.
[5]徐仁应,周一泉,张晓敏等.含中低剂量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炎症指标改善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7,25(3):141-146.
(通讯作者:王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