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光
深圳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60
中国学科国际评估:历程、问题与出路
何伟光
深圳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60
我国的学科国际评估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期”、“探索期”和“加速发展期”。当前学科国际评估存在短期效果不明显、周期性“续评率”不高、参与门槛高、适用学科少和内外动力不足等问题。为了推进高校学科国际评估,应完善国内学科国际评估体系,加强制度保障,培育学科国际评估文化。
学科国际评估;续评率;评估文化
学科国际评估,也有高校称之为国际同行评议和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主要形式是邀请国外专家,以国际标准来诊断学科发展情况,从而找出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争取早日达到世界一流学科的水平。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科国际评估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然而,国内学界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非常少,国内学界近十年有关该主题的发文量仅12篇。对已有的研究分析发现,部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工作总结,缺乏对学科国际评估的发展历程、评估实际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国内学科国际评估的发展历程究竟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应该走向何方?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科国际评估在国内发展的历程究竟如何?为了分析这个问题,笔者通过搜索公开资料的方式来了解国内学科国际评估的发展情况,发现国内学科国际评估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999年,我国颁布高校扩招政策,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1]。为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建立权威性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在2002年开始首轮全国学科评估。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为了早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在2002年6月邀请了杨振宁等四位知名国际教授对物理系进行国际评估[2]。这不仅是清华历史上首次对院系进行国际评估,也是国内第一所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2006年,清华邀请6名工业工程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对工业工程系进行学科国际评估[3]。在2002—2006年间,清华大学率先开展学科国际评估,这可以视为国内学科国际评估萌芽期。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在2007年提出,要以院系中长期评估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并以物理系作为试点[4]。从这时起,上海交通大学开始系统地推进学科国际评估,该校越来越多的理工类院系加入学科国际评估的行列。复旦大学也在2007年以物理系为试点,启动学科国际评估。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在2009年对历史学科和管理学科等人文类学科进行国际评估,开创了国内人文类学科国际评估的先河。截至2010年底,复旦大学已经有超过10个院系完成学术国际评估[5]。清华大学在2009—2011年对12个学科进行国际评估,其中物理系和工业工程系是第二轮国际评估[6]。浙江大学在2011年起开始对材料等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在2012年1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开展国际评估”出现在“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211工程”三期验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12]1号)的文本中[7],学科国际评估在我国政策层面上得到肯定。在2007—2012年间,部分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了学科国际评估的探索,这个时期可以视为国内学科国际评估的探索期。
2013年,北京大学正式启动院系国际同行评议,并计划每年对2~4个院系开展评估[8]。2014年,上海市对市属高校学科进行评估中,首次成建制地引进国际标准,这是国内首次由政府牵头进行的学科国际评估[9]。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第二轮院系中长期国际评估。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长安大学等高校开始尝试对优势主干学科进行国际评估。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双一流”的政策[10],这标志着我国高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在政策层面得到大力支持。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学科评估也需要与世界一流接轨。在强大的政策外部驱动力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了学科国际评估,国内学科国际评估进入加速发展期。
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学科评估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期。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明显的教育“内外部规律”[11],学科国际评估作为国内新兴的高等教育评估方式,除了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需要外,更多地受到外部政策的驱动。
国内的学科国际评估发展比较迅速,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由于发展时间短,缺乏完善的评估体系,国内学科国际评估存在不少问题。
在我国,教育部下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高度认可,一级学科评估排名情况可以大概反映学科发展的情况[12]。为了检验短期内学科国际评估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以2009年和2012年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作为依据,通过对比同一所高校进行评估和不进行评估的学科,来判断学科国际评估与学科发展是否存在相关性。上海交通大学是目前国内少有的持续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学校,部分院系在2009年前就已经开展了学科国际评估,比较有代表性。由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学科绝大部分属于理工类院系,因此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在2010年前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理工类学科为研究对象,在2010年前未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其他理工类学科作为参照对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前进行学科国际评估的理工类学科在2009年和2012年教育部学科排名的情况
表2 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前未进行学科国际评估的理工类学科在2009年和2012年教育部学科排名的情况
在完成学科国际评估后的3年内,上海交通大学参与国际评估的理工类学科的全国平均排名略有下降,未参与国际评估的理工类学科的全国平均排名反而略有上升,这个结果出乎意料。这说明是否进行学科国际评估短,期内与全国一级学科排名是否上升没有相关性,甚至存在负相关性。学科国际评估在短期内没有“立竿见影”地促进学科发展效果,至少在全国一级学科排名上无法体现。
学科评估作为一种教育评估方式,需要进行周期性评估才能发挥效果。自开始第一次学科国际评估起,每隔3~5年就应该进行下一轮的学科国际评估。笔者根据网络公开信息,对2012年前就已经开始学科国际评估的学校进行追踪(表3)。
表3 2012年前国内已经开始学科国际评估的学校周期性续评情况表
通过表3可以发现,国内在2012年前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5所学校中,只有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持续开展学科国际评估,而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却没有后续跟进的消息。由此可见,国内高校学科国际评估5年周期性“续评率”比较低。
通过网络可查信息统计发现,国内目前已经进行学科国际评估的15所高校中,“211”高校比例为100%,“985”高校比例为66.6%(表4)。
表4 近15年国内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情况
通过表4分析发现,进行学科国际评估的都是国内知名的高校,绝大部分是国内的顶级名校。在学科国际评估的试点高校中,看不到有地方性高校参与的身影,学科国际评估仅仅停留在国内知名大学的范围内。进行学科国际评估,首先要求学校在国际化程度和办学水平与国际知名大学就有可比性,国内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这些高校进行学科国际评估不具备可行性。学科国际评估门槛较高,不仅仅体现在对办学水平的要求上,还体现在该类评估花费不菲上,这让某些普通院校对学科国际评估望而却步。
另外,国内学科国际评估涉及的人文学科非常少。从已经进行的学科国际评估高校试点情况来看,仅有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类学科、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历史类学科、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整体而言,参加学科国际评估的人文类学科很少,这是国内学科国际评估的“硬伤”。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学科国际评估恐怕难以全面推广。由于人文学科或多或少涉及国家意识形态,高校在选择这些学科进行国际评估时的态度是慎之又慎。因此,学科国际评估在国内的人文学科中处于尴尬的局面。
学科国际评估的动力由政府主导的外驱力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内驱力组成。首先,学科国际评估的政策动力不足。尽管政府在某些文件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学科评估,但是至今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其次,学科国际评估应该是属于高校自发进行的内部评估,而在现实中可能是校领导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行政性质的内部评估,而非学科内部自发进行的谋发展式评估。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学科国际评估是“伪内部评估”。从目前一些高校进行的学科国际评估的实践来看,除了个别学院自发先试行学科国际评估外,更多的情况是学校从上而下推行的学科国际评估。这样的学科国际评估缺乏内驱力,受评院系可能只是从应付上级而非出于促进学科发展的角度行事。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国内学科国际评估存在短期效果不明显、周期性“续评率”低、参与门槛高、适用学科少、内部动力和政策动力不足的问题。要使国内学科国际评估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可以从几个方面加强。
由外部的学科评估转向高校内部自发组织的学科国际评估,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部评估体系作为支撑。在学科国际评估的探索过程中,国内很多高校各自为政,在独立摸索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效果一般。因此,已经进行学科国际评估的高校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对学科国际评估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尽快制订出一套可以在全国推广并持续改进的学科国际评估标准。倘若学科国际评估能够像全国一级学科评估那样,经过大范围的评估实践和专家论证,在吸纳国际先进理念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兼顾定性价值判断和定量结果评价的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国际评估体系,那学科国际评估体系的有效性有望得到极大改善,国内高校会更加愿意去进行这类学科国际评估,周期性“续评率”也会得到改善。学科国际评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例如英国的高校科研评估也是邀请国际知名专家,采取国际标准进行评估。在过去20年中,它们的评估体系在不断完善。2014年,英国科研评估采用了科研卓越框架(REF)的全新评价体系[13],这个评价体系比国内某些高校中采用的学科国际评价体系更能符合国际科研评价的发展趋势,例如在REF评价指标体系中,更加注重成果质量而非数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和研究成果的价值等。
元评估是任何评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科国际评估的进行元评估,能够持续提升这类评估的有效性,国外先进的评估经验对完善我国学科国际评估体系有重要借鉴作用。在操作层面上,目前人文学科的国际评估缺乏大家一致认可的评估指标体系,难以深入开展。因此,在人文学科方面,要加快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国际评估指标。另外,学科国际评估不像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直接与绩效和资源分配挂钩,所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不太受人们重视。然而,基于学科国际评估结果的不断改进和持续反馈,才是学科国际评估的应有之义。唯有形成“评估—改进—反馈”的良性循环,学科国际评估才能真正起到“以评促建”的效果。
在我国,政策对于教育的外驱力常常大于教育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学科国际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国内大部分的学科都能在国际通行标准下得到认证,让国内培养出来的人才得到国际的认可。然而,目前国内学科国际评估还是停留于知名高校对部分主干学科评估的层面上,这对于促进我国学科的整体发展是有限的。进行学科国际评估是一项高成本的项目,在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都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去推动学科国际评估。在政府宏观政策层面上,要对学科国际评估进行“政策认同”,出台一些鼓励高校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政策,甚至将学科国际评估纳入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当中。如果时机成熟,可以鼓励社会上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学科国际评估,政府再以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进行扶持。普及学科国际评估的核心在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在高校内部,由于学科国际评估会耗费学院的大量人力物力,学校要出台系列的激励政策,不要让学科国际评估变成学校自上而下的推行的行政负担,要让参评学院自发主动地参与进来。高校要有意识地将学科国际评估等自评估变成制度安排。国外一些大学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例如美国加州大学就通过制定《现行评估项目指导》,将评估规范化、流程化和制度化[14]。这样就能够保证受评项目开展工作有章可循,并且把评估工作常态化,在高校内部形成学科国际评估的习惯。
学科国际评估是一项见效慢、周期长和成本高的评估,然而,学科国际评估对于国内高校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引入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大有裨益的。我国评估文化一向以外部问责性评估为主,欠缺自我改进式评估的文化传统。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学科内部自我改进型评估文化才是促使学科不断往前发展的核心内驱力。我国古代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文化陋习在今日还有所延续,导致我国某些学科在与世界对话的时候遇到不少隐性阻力。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培育高校内部自我评估文化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们的文化传统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国际性。因此,我国在培育学科国际评估文化方面要加大力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强化学科国际评估的地位。学科国际评估文化是一种自评估文化,这种文化对于大学质量的保障和持续提升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科国际评估与学科质量保障密切相关,学科国际评估的文化与质量文化也就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且更侧重于实践维和制度维[15]。美国一些知名高校都把每一次评估作为全面审视受评项目的良机,通过评估发现未来保持学术卓越的途径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邀请国际顶级专家为学科的发展出谋划策在现阶段具有现实的意义。但是,学科国际评估所关注的方面与国内的一级学科评估不一样,一个侧重于未来,一个侧重于当下。这就需要办学者沉下心来办教育,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一头扎到“立竿见影”的提升排名的工作去。政府应该构建与国际专业评估合作交流机制,引导高校从依赖外部评估走向内部自主评估,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扶持学科国际评估,营造浓厚的学科国际评估文化氛围,才能推动国内学科国际评估发展,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学科建设。
[1] 薛天祥,周海涛,时伟.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8,23.
[2] 王敏.清华大学物理系准长聘制十年实践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101-106.
[3] 李含,程曦.我校工业工程系首次进行国际学科评估[N].新清华,2006-11-03(1).
[4] 姜澎.国际评估用新标尺丈量赶超路[N].文汇报,2009-07-14(1).
[5] 叶绍梁.复旦大学院系国际学术评估的初步探索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20-23.
[6] 程曦.我校总结交流学科国际评估工作[N].新清华,2011-03-04(1).
[7] “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11工程”三期验收工作的通知[Z].211部协办[2012]1号,2012-01-12.
[8] 何峰,姜国华.以学科国际评估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基于北京大学国际同行评议的考察和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1):6-10.
[9] 徐瑞哲.上海市属高校学科评估首度成建制引进国际标准[N].解放日报,2014—09—12(3)
[10]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2015-11-05).[2015-12-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11] 张应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及其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J].山东高等教育,2015(3):90-96,2.
[12] 袁本涛,李锋亮.对我国学科评估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28-33.
[13] REF 2014 Panel Criteria and Working Methods[EB/OL].(2016-03-20).http://www.ref.ac.uk/media/ref/content/pub/panel/criteria and working methods/01_12.pdf,23-25.
[14] UCBERKELEY,GUIDE FOR THE REVIEWF EXISTINGING INSTRUCTIONAL PROGRAMS[EB/OL].(2016-03-10). http;//vpapf.chance.berkeley.edu/apr/GUIDE-May2011.pdf.
[15]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Graduate Program Assessment[EB/OL].(2016-04-10).http://graduateschool.und.edu/faculty-and-staff/program-assessment.cfm.
Title: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Chinese Discipline: History,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uthor(s): HE Wei-Guang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disciplines; assessment rate; evaluation culture
G640< class="emphasis_bol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9372(2017)03-0004-05
2017-03-03。
何伟光,男,2015级研究生,高等教育研究专业。
投稿网址: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何伟光.中国学科国际评估:历程、问题与出路[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