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雪华,吴群刚
临床报道
亚甲蓝染色在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
俞雪华,吴群刚
目的:探讨亚甲蓝染色在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价值。方法:选择66例接受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的早期胃癌患者,按照是否使用亚甲篮染色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比较两组淋巴结检出数目、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及2年总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贲门、胃小弯、胃网膜血管及胃动脉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6.1±1.5)个、(8.8±1.2)个、(7.8±1.4)个、(7.2±1.7)个,对照组贲门、胃小弯、胃网膜血管及胃动脉淋巴结检出数目分别为(3.2±1.3)个、(4.1±1.1)个、(3.5±1.6)个、(3.3± 1.2)个,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和清扫转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6.5±5.0)个、(13.8±4.7)个,观察组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和清扫转移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6.1±3.8)个、(5.6±3.4)个,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年总生存率观察组(93.9%)优于对照组(75.8%)(P<0.05)。结论:在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亚甲蓝染色,具操作简单、病变检出识别率高、不增加并发症等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亚甲蓝;胃癌;淋巴结清扫;预后
胃癌已经成为发生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预后较差。胃癌预后与淋巴结转移有直接关系,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1]。因此,早期筛查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2]。传统的病理检查很难将淋巴结数量检测完全,采取有效可行的手段对提高胃癌的筛查和手术效果有着重要意义。2014年1月—2016年3月,我们收集了66例经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比较亚甲蓝染色在早期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临床价值。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66例患者,男29例,女37例;年龄34~78岁,平均(41.8± 3.4)岁。按照是否使用亚甲蓝染色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34~77岁,平均(40.5±3.6)岁。观察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39~78岁,平均(41.1±3.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剔除标准纳入标准:(1)胃镜及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早期胃癌,无肝脏、腹腔等远处转移;(2)无合并严重心、肾、肝等内脏功能障碍;(3)术前未行放、化疗。剔除标准:(1)转移性胃癌,Ⅱ、Ⅲ期胃癌;(2)出现肝脏、腹腔等远处转移;(3)合并胃癌以外的恶性肿瘤及严重心、肾、肝等内脏功能障碍。
1.3 手术方法对照组行常规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观察组在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中进行病灶周围浆膜下亚甲蓝染色:(1)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2)上腹部正中切口,暴露病灶。观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及有无可疑的淋巴结肿大。(3)确认无邻近器官侵犯与远处转移,于原发肿瘤周边1.5 cm左右处选取3~4个点,将1%亚甲蓝注射于浆膜下,每点0.2~0.5 mL,总量0.8~2.0 mL。每点按压数分钟,以防染料外溢影响操作视野。注射后可见数条蓝染的淋巴管由肿瘤局部向远处延伸,随后可见被染色的淋巴结(图1)。依据淋巴结显影情况进行淋巴结清扫。
1.4 观察指标(1)观察两组贲门、胃小弯、胃网膜血管及胃动脉淋巴结检出数;(2)观察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和清扫转移淋巴结数目;(3)术后每3个月随访复查,跟踪记录两组并发症情况和2年总生存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术中亚甲蓝染色情况
2.1 淋巴结检出数目比较两组贲门、胃小弯、胃网膜血管及胃动脉淋巴结检出数目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目对比(±s,个)
表1 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目对比(±s,个)
n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333贲门淋巴结6.1±1.53.2±1.311.136<0.05胃小弯淋巴结8.8±1.24.1±1.112.029<0.05胃网膜血管淋巴结7.8±1.43.5±1.611.695<0.05胃动脉淋巴结7.2±1.73.3±1.210.638<0.05
2.2 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和清扫转移淋巴结数目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对比(±s,个)
表2 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对比(±s,个)
n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333清扫淋巴结数目26.5±5.016.1±3.814.467<0.05清扫转移淋巴结数目13.8±4.75.6±3.416.223<0.05
2.3 并发症及生存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总生存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生存率对比(n=33,%)
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淋巴结转移数量及转移程度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3-4]。准确评价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清扫,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5]。研究报道[6],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重建对淋巴结进行评估,可以协助指导临床分期和治疗。在评估胃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对小淋巴结检出率较低并无法辨识转移淋巴结数目。在治疗方面,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手术方式,尽管能有效避免开腹手术所带来的创伤、影响内分泌系统等缺点[7-9]。但在基层医院,由于经费、手术设备等因素限制,对胃癌的治疗主要还是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淋巴结清扫。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提高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是提升手术效果及改善预后的首要前提[10]。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范围有限,病程短,转移的淋巴结相对偏小,术中如能进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预后较好。本研究在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中通过进行病灶周围浆膜下亚甲蓝染色,不仅可以明显提高贲门、胃小弯、胃网膜血管及胃动脉淋巴结的病变检出率,而且能够增加病变组织的清晰度,提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更易肉眼识别。另一方面,也有研究[11]报道,由于主要的静脉回流被阻断后含亚甲蓝的组织液主要沿淋巴途径回流,使得淋巴结的染色较系膜内的其它组织更深,直径2 mm以上的淋巴结均可被染色,检出率大为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贲门、胃小弯、胃网膜血管及胃动脉淋巴结检出数目明显优于对照组。
通过本组研究,笔者发现,在注射亚甲蓝后全胃系膜染成蓝色,美蓝沿淋巴管回流至胃系膜下动脉根部,可做到近侧范围的彻底清扫,提高淋巴结和转移淋巴结清扫效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和清扫转移淋巴结数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并发症方面,宋玲等[12]报道,运用亚甲蓝染色在肺癌淋巴结清扫中基本没有负面影响,而且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在本组病例中也没有发现明显和严重的并发症,而且两组术后2年总生存率观察组(93.9%)优于对照组(75.8%),具有显著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在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中进行病灶周围浆膜下美蓝染色,不增加手术并发症,临床效果可靠。
结合本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亚甲蓝染色,具操作简单、病变检出识别率高,不增加并发症等优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适于基层医院使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样本量较小,为单中心研究,入选病例为早期胃癌患者,较为局限;另一方面,术后随访观察时间较短,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1]崔建功,刘宁波,付蔚华,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2):89-91.
[2]蒋松松,戈伟,郑黎明,等.多灶性胃癌3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2):135-138.
[3]李宇,杜培准,王东升,等.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10):791-793.
[4]李小宝,梅乐园,刘斌,等.淋巴结转移率对各pT分期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1):31-34.
[5]沈凯,叶颖江,谢启伟,等.淋巴结清扫数目对不同部位胃癌预后的影响[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6,31(6):453-455.
[6]赵群,李勇,胡子龙,等.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及肿瘤最长径的评估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3):227-231.
[7]陈鸿春.胃癌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 (29):140-141.
[8]余佩武,郝迎学.微创技术在中国胃癌手术中应用的历史与发展趋势[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8):846-849.
[9]陆俊,黄昌明,郑朝辉,等.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的倾向评分配比预后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3):221-226.
[10]丁红玲.早期胃癌内镜直视下与手术后测量病灶范围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4):670-671.
[11]张志栋,刘庆伟,李勇,等.纳米炭淋巴示踪剂在早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5,36(17):2698-2701.
[12]宋玲,孙俊峰,胡丽霞,等.纳米炭与美蓝染料在肺癌淋巴结清扫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刊,2015,13(13):86-87.
R735.2
A
1007-6948(2017)05-0532-03
10.3969/j.issn.1007-6948.2017.05.018
浙江省桐庐县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C11) 浙江省桐庐县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杭州311519)
俞雪华,E-mail:yuxuehuadoctor@163.com
(收稿:2017-03-12 修回:2017-08-20)
(责任编辑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