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具魅力的创造:戏剧

2017-11-01 06:15邹邹
商业文化 2017年28期
关键词:商业化戏剧艺术

文/ 邹邹

人类最具魅力的创造:戏剧

文/ 邹邹

戏剧是人类恒久的精神需求,是人类最具魅力的创造。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个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壮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肿么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观众群与创作者的减少:

历史与经验足以说明中国戏剧在世界范围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无法替代的地位,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观众群的失落。在戏剧本质的争论中存在一种叫做“观众说”的观点,他们认定观众是喜剧的必要条件,也是戏剧的本质所在。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塞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感官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在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不断改变的情况下,戏剧的表现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影视编剧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戏剧创作者却不断减少。与观众减少的原因相似,对戏剧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创作者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于是更多有文学素养的人逐渐走向电影电视方面的编剧发展,

面对这样的情况,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媲美。

对戏剧技术的忽视:

戏剧的魅力与创造首先来源于人的思想、感情、心灵与命运,这些精神内涵的表达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支撑着戏剧特定表现手法的技术手段,是人类戏剧演进过程中留下的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财富。戏剧的积累与价值,首先是技术的积累与价值。然而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技术对戏剧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重观念而轻技术不是中国当代戏剧特有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艺术理论家对技术的轻慢,早已成为蔓延的流行病,尤其是刻意抛弃传统技术的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从观念艺术到文化创意的渐次风行,对艺术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极大冲击,使越来越多人开始怀疑技术还有没有艺术价值和意义。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思潮同样对中国戏剧形成有力冲击,但中国戏剧界对技术的轻忽有更复杂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戏改”让传统戏剧融入主流社会,同时在戏剧思想与价值观念层面上,掌握话语权的却是和艺人精神距离甚远的“新文艺工作者”群体。这个群体按他们接受的西方现代戏剧观念为中国戏剧重新设置的标准,反复灌输思想意识,轻技术手段的观念;并且因其拥有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优势,急切地强调戏剧演员“学文化”和扫盲识字的重要性,对他们涉猎不够的戏剧表演技术的意义却表现出夸张的冷漠。

戏剧以人的自然身体为媒介,所有基于身体表现的艺术,都需要经历特殊的训练,通过专门训练提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掌握特殊的技术手段。通过训练,超越人身的自然属性,使之成为具有特殊艺术表现力的工具,这是艺术本质意义所在。戏剧史上自有极少数天纵奇才,未经严格而系统的训练,却能直觉地洞察艺术的堂奥,但只是偶然现象,不是普遍规律。戏剧表演是一门特殊的技术,表演者需要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由此形成和掌握对身体的特殊控制能力。

未来发展之路:

如果说,普及演出旨在培养潜在观众的话,那么有针对性的创新传播手段,贴近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口味,是开拓市场、抓住目标受众的核心。以现代审美的角度来创意和设计演出的主体视觉、宣传口号和衍生产品等。要发挥创作者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创作激情,在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积极地开发新剧目的建设。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戏剧艺术,使艺术的形式更具多样性。新型艺术与古老的戏剧艺术的竞争更加激烈,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戏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戏剧本身固有的地域性狭小的劣势日益显现。时代变了,环境变了,观众欣赏艺术的口味也在变。戏剧要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必须走上革新之路。

1、加强戏剧自身的改革。戏剧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观众是其存在的基础,所以戏剧的发展必须研究观众、迎合观众、服从观众。题材的陈旧无法再观众中引起感情的共鸣,加之表演的程序化,使得演员与观众之间竖起一堵无形的墙。繁荣的戏剧需要百花齐放,既要弘扬当代主旋律的剧目,也要有一大批适合现代观众不同欣赏趣味、满足多元需求的剧目。要坚持向多层次的观众群体,面向市民社会,让戏剧紧贴群众的生活。目前,存在戏剧与平民生活拉开距离的隐患,一出戏只有当它和观众发生感情的共鸣或让观众得到审美的享受时,才能体现出价值。同时,平民化绝不是简单地走贫下中农路线或者一味媚俗。

2、加强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戏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目前最为迫切的工作是尽快推进国营剧团的市场化改造,同时像其他经济领域那样,推进戏剧表演艺术团体的公平竞争激活市场,将戏剧推向市场,在市场中沉浮,在竞争中发展,这样戏剧在新的世纪才能获得新的动力,不能说凡是国营剧团就一定与市场无缘,一定无法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体制问题不解决,国家有再多的钱,也养不活、养不火戏剧,既不能保证戏剧艺术本身的传承与提高,也不能帮助剧团重新获得演出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部分中国戏剧艺术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保留下来,使其不至于失传,要有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态度。

3、加强与新兴文化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的交流。戏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与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发展,戏剧与广播、电视、互联网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的数量。中国的戏剧作为一种优秀的文明,可以走出国门,英若诚先生在中国戏剧的对外交流方面就颇有成就,文革结束后,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拓宽,他把老舍名著《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为《茶馆》成功访问西欧做了准备。1980年春,英若诚虽曹禺赴英国进行戏剧交流,为中外戏剧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外戏剧交流不仅可以将中国的戏剧推向世界,还可以吸收国外的戏剧成就,摆脱中国戏剧对自发型发展道路的过多依赖。

4、对未来的观众资源进行先占,预先进入青年市场。中国的青年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但是当代年轻人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青年人戏剧基础教育较差,加之其它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青年不会自觉成为戏剧爱好者,但只要戏剧找准了青年观众的心态,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可以在年轻人中占有一定市场的。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走出剧院,进入民间,让其在进化中走入真正意义的民间话语。戏剧只有大众化才能广泛化,广泛化了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普及,才能吸纳更多的爱好者,从而赢得观众。

其次,商业化是戏剧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而中西方戏剧在这一点上也有所不同。中国很多学者认为戏剧的商业化就等于戏剧抛弃了文学性和艺术意义,这就不利于戏剧与商业化的协调配合了,也就会阻碍中国戏剧的传播。在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剧院的运营模式就是商业化的,比如在伦敦西区,很多剧目往往是在国家资助剧院首演,取得成功后再转入商业剧院。对于商业剧院来说,生存是首要问题,它们相对规模较小,多上演热门的音乐剧和话剧,有时会花重金聘请好莱坞演员以吸引观众。如此一来,不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通过经典的剧目和名人效应留住一部分戏剧迷。

因此,中国戏剧要繁荣,非走商业化道路不可。虽然商业化的运作可能会在某个程度上降低其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文学性兼顾的商业化也并非不可以。目前各种文学表现形式基本上都能和商业进行有机结合,并出现了新的繁荣,戏剧当然也可以。和好莱坞大片一样,一部商业元素丰富的舞台剧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有效的商业载体和广告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商业化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先进性的表现。戏剧作为一种拥有广泛接受者的载体,应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商业会使整个中国戏剧走向复兴。

事实上,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某些戏剧经过商业化和体制改革获得的成功和社会关注表现了一点:中国的戏剧目前遇到的困境和挫折是暂时的,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剧并不缺乏魅力。在中国这个戏剧大国,只要戏剧把握了观众心态和找到社会需求的切入点,中国戏剧完全有理由获得再一次的辉煌。

猜你喜欢
商业化戏剧艺术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纸的艺术
戏剧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