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委外业务模式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7-11-01 19:08
金融经济 2017年16期
关键词:流动性商业银行资产

(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山东 烟台 264000)

关于商业银行委外业务模式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李雪

(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山东 烟台 264000)

2016年以来,伴随着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荒的蔓延和市场流动性宽松,商业银行委外业务得以快速发展,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针对委外投资的监管新政,首次鲜明地确立了收缩委外投资、缩降商业银行投资杠杆的立场。在监管升级的背景下,本文针对辖区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委外业务模式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并分析现阶段委外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最后就委外业务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委外业务;模式;发展情况

一、委外业务发展背景

(一)委外业务含义

商业银行委外业务,即商业银行委托外部管理机构按照约定的范围进行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模式,即将自营资金和理财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和私募等公司进行投资获得收益(尚未官方定义)。近年来伴随着存贷利差的缩小,银行加快打造大资管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银行委外业务随之兴起。2015年委外投资快速增长以来,券商资管的扩充速度最快,截至2016年末,券商集合理财、券商专项资管、券商定向资管等三大类主要受托资管产品合计规模约17.3万亿元,其中有多达16.1万亿元资金来自商业银行,占比约93.1%。由此,券商资管成为国内主要非银机构中委外资金占比排名最大的机构类型,大大超过了公募基金、信托及保险资管对商业银行的资金依赖度。

(二)委外业务发展原因分析

1.银行维持较高收益率的动机依然强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变得稀缺,这与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资金规模形成不匹配,造成所谓“资产荒”的现象。在业绩压力下,银行仍然需要通过较高的收益率水平吸引新增资金,这也成为银行委外业务大规模扩张的重要内生动力。

2.“授信文化”机制下的过渡选择。银行的传统业务是贷款业务,其基于授信思维的风险评判逻辑和投资行为中基于“风险回报比”的思考逻辑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资产荒”的压力下,传统信贷资产无法提供足够的收益,银行需要借助其他机构对不同风险的专业判断,拓宽投资品类,同时解决银行内部风控思维难以转换的问题。

3.对自身的投资能力进行补充和培养。随着自营和理财资金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资管人员储备明显不足,并且在某些相关领域缺乏专业的投资能力。故银行需要通过委外的形式补足人才缺口,与此同时,不少法人金融机构银行也试图通过开展委外投资,熟悉新兴投资品类、接触专业投资机构,形成自身对外部资产管理人相对成熟的评判、管理机制,并锻炼自身的人员最终逐步形成独立投研团队。

二、辖区法人机构委外业务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法人机构委外业务余额154.4亿元,其中,投向集合资产计划54.2亿元、占比35.1%,投向定向资产计划占比89.4亿元、占比57.9%,投向联合投资计划10.8亿元,占比7%;按预期收益率划分,预期收益率3-5%占比为93.6%,预期收益率5-8%占比为6.4%。(详见表1)。自2015年委外业务开办以来,烟台市法人金融机构委外业务规模为50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8.4亿元,其中自营资金委外业务规模20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2.7亿元,理财资金委外业务规模29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5.7亿元。综上,烟台市法人机构委外业务与全国趋势一致,2016年实现快速发展。原因:一是2016年1季度以后流动性泛滥,资金价格较低,二是债券投资的收益率下降非常快,考虑银行理财的成本,在资金端加杠杆投资的策略被市场大部分人认可。

(一)业务模式

商业银行委外业务运行模式十分灵活,可以双方协调订制。主要分为银证、银保、银信和银基合作这四大形式。据调查,辖区法人机构委外业务,自营资金和理财资金委外业务主要为银证和银保合作形式,其业务模式主要遵循以下流程:

1.自营资金委外业务流程

莱州农村商业银行自营资金委外流程模式为:该行将自营资金投向券商主动管理的定向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标的为AA以上标准化债券、货币基金等资产,所有底层资产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进行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适时根据市场变化,采用每周固定收益报价,每月评估风险,实时监控及时要求券商做出调整等投后管理模式。流程见下图:

图1 自营资金委外业务流程图

2.理财资金委外业务流程

理财资金委外业务,较自营资金委外业务复杂一些,涉及委外资产管理机构和资金托管机构。如龙口农村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委外模式:该行与券商签订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主合同,券商定期滚动报价,根据报价的期限与利率合理对接理财资金,确定交易后券商发送每笔交易确认单(回执),产品存续期内,券商提供底层资产明细清单,同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存量产品的跟踪监控工作,对每类产品逐一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评估,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有效锁定投资风险,确保资金如期收回。具体流程如下:

图2 理财资金委外业务流程图

(二)投资范围

从投资范围来看,均以债券作为主要的投资标的,一般会划分为纯债类、债券增强类及多资产混合类等若干种模式。投资范围由委托方确定,一般商业银行自营类委托资金投资范围主要以货币市场类及纯债类资产为主;理财类委托资金的投资范围一般会扩展至债券基金、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部分针对高端客户发行的银行理财类委托资金的投资范围还可以扩展至包含混合类基金、股指期货、甚至个股类在内的权益资产。

(三)运营方式和收益情况

从期限上来看,目前委外业务以1年期限的委托资金为主,一般到期会有续期条款;期限还可根据委托人的需求定制,一般还有3月、6月及各种非标准期限。从业绩比较基准来看,根据产品投资范围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会高于银行发行同期限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从收费模式上来看,一般为固定管理费率加上超额业绩提成。

三、委外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政策变化带来不确定性。据调查,近期监管新规出台对中小法人机构理财资金委外业务影响较大,委外真正的方向仍需监管规则的明确,目前尚无全行业统一的定义,什么是委外,什么样的委外可以做,市场对监管政策的观望情绪浓厚。由于中小法人机构发行同业理财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体是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因为监管趋紧,各机构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多数保持观望,并逐步压缩到期的同业理财资金。

(二)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地方性中小银行过于强调高收益,机构筛选监控能力不足,策略布局意识欠缺,还需面对有关杠杆率限制、资本金要求等监管措施。在“刚性兑付”被打破的当下,投资者保护是一大重要课题。而委外业务的实质,依旧是为投资者理财;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尤为需要关注受托人责任和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

(三)缺乏风险控制手段。通过委托投资,商业银行理论上可以参与到一些风险相对较高的资产领域中,然而银行在这些领域往往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手段。在境外,机构在承担风险的同时有丰富的工具可以控制风险,比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都有相应的金融衍生品可以进行风险对冲,但这些对冲工具在国内多数处于缺位或受限的状态。

四、政策建议

(一)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一是合理加大个人及机构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积极拓展私人银行理财等新的业务品种;二是在发行到期日设置上,尽量跨越季度时点,以规避同业资金流动性季末收紧带来的影响。三是针对不同月份对到期资金量有一个总体研判,对于到期资金较大的月份,建立应急预案。四是在投后管理方面,定期对底层资产进行穿透,以控制风险;及时关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变化而引起的利率变化,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这些变化对所投资资产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二)加强流动性管理。将委外业务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强化资产负债久期匹配原则,严控流动性风险。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确保任何时点的流动性安全和市场风险可控。流动性风险限额指标应包括超额备付率、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性比例等监管指标。同时还应建立流动性应急机制,确保在流动性紧张时段能够通过有效方式弥补流动性缺口。

(三)探索建立委外业务管理系统。委外业务的系统管理不是简单的需要一个持仓管理软件,久期、分布、收益、归因等统计出来后,动态、多维度的管理,压力测试、风险预警等全方位的监控,是一套完整委外投资管理系统所必须具备的。委外系统可与商业银行现有流动性管理系统或者CRM系统等共享核心模块,应用改造等均是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的有益尝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通过积累委外经验,逐步搭建投资管理平台,建立优秀投资者库,并实现相应托管、运营、IT等系统的更新升级和银行理财专业化(风险隔离等机制)。二是通过与委外机构的合作,逐步提升银行自身投研能力、市场协同效应和储备内部人才,且一定程度有助于投资管理机构的优胜劣汰。三是加强同业交流。建议上级行组织一些业务交流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法人机构委外业务风险防控意识和水平。

[1] 岑小瑜.委外定制基金新规落地 公募委外业务“踩刹车”[J].股市动态分析,2017.11.

[2] 曾一巳.银行委外:业务创新还是无奈之举 [J].金融市场研究,2016.08.

猜你喜欢
流动性商业银行资产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