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严 辉 杨润诚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玉器释名
文 图 /严 辉 杨润诚
新近在洛阳万安山麓的寇店镇西朱村发现了一座曹魏时期的大墓,出土一件形制比较特殊的玉器。这件玉器呈不规则长方形片状,长9厘米,宽5厘米。整体造型瓦状拱起,前缘上扬。玉器以优质的白玉制成,雕琢精美,气韵天成。正面上半部分高浮雕一只侧卧的熊,下半部分用阴线刻出凤鸟纹、卷云纹,背面阴刻神兽纹。纹饰随器物形状行走,二者相得益彰。玉器四角各有2个圆形穿孔,共计8个穿孔,应是穿系之用。西朱村曹魏大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是曹魏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初步推测是魏明帝高平陵的袝葬墓。遗憾的是,墓葬早年被盗,出土器物多数被扰动,这件玉器失去原位,其真正的用途无从知晓。
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玉器
我们认为这件玉佩是一件和古代臂韝有关的器物。臂韝,又作臂褠、臂鞲,通常意义上讲是套在手臂上的“套袖”。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早,而且延续时间较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功用随着时间的转移也不断变化。臂韝多由织物、皮革制成,所以汉字字形上从“衣”从“韦”,但是也有铜、银、骨、角等其他材质的。
先秦时期,臂韝的主要功用和射箭有关,因此又叫射鞲,这是它最初的意义。射箭时套于臂上起保护作用,一般带在左臂上,属于单韝。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用以蔽肤敛衣则在其次。《仪礼·乡射礼》:“司射适堂西,袒决遂。”汉代郑玄注曰:“遂,射韝也。以韦为之,所以遂弦者也。其非射之时,则谓之‘拾’。拾,敛也。所以蔽肤敛衣也。”《仪礼·大射》大致有相同的记载,郑玄注曰:“遂,射臂也,以朱韦为之,着左臂,所以遂弦也”,表明“遂”就是射臂,用皮革制成,“着左臂”。
到了秦汉时期,臂韝“蔽肤敛衣”作用有所加强,成为卑贱劳动者的服饰。这个功用是左右双韝。《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董君绿帻傅鞲”,韦昭注曰:“鞲,形如射鞲,以缚左右手,于事便也。”魏晋南北朝之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射鞲的作用渐渐消失,臂韝的服装装饰功能加强。唐代杜甫《即事》中就有“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的句子。到了辽代,北方少数民族开始使用臂鞲,来驯鹰架鹰。
尼雅遗址出土的“护臂”
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出土的“护膊”
《三礼图集注》记载的“遂”
根据目前的考古材料,能够确定的古代臂韝的实例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皮革和织物不容易保存。1995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发掘了一座夫妇合葬墓。男性墓主人的右侧随葬有弓矢,弓矢的旁边发现一件“护臂”。织锦制成,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两边各有三条系带,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样。该墓葬的年代为东汉末到魏晋时期。同年,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15号墓中出土一件刺绣“护膊”,出土时系在死者左臂肘部。该织物长14厘米,宽8厘米,以多种颜色丝线绣出蔓草纹,四角各有一条系带。墓葬的年代是东汉中晚期。这两件实物与宋聂崇义《三礼图集注》等文献记载的“遂”的形象一致,当是古代的射鞲。总结起来,可以发现三个特点:其一,与弓箭共存;其二,单只的;其三,两侧都有系带,可以系在前臂上。
敖汉旗大甸子墓地659号墓曲面牌饰
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弧形玉佩,与上述称为臂韝的织物有着某种联系。这种弧形的,四角或两侧带穿系的玉器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不为人熟知的门类。考古资料显示,有明确悬系于墓主人左臂的例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地659号墓出土了一件曲面牌饰,长7.1厘米,宽6.8厘米,器形呈拱状,上饰以瓦沟纹,四角各有一穿孔供穿系。玉器出土于墓主人左臂肱骨外侧。M659属于墓地内的大型墓,有木构葬具,墓主是一位25~30岁的成年男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先生认为,这件曲面牌饰,“应是缚于墓主人上臂的一种饰物,仅限于个别成年男性使用”。大甸子墓地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一处墓地,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通过碳十四测定木质葬具的年代并经树轮校正,大甸子墓地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735~前1463年。
此类拱形玉佩也有与弓箭以及引弓用的玉韘共存的情况。1988年太原南15公里的金胜村发掘一座春秋晚期的积石积炭墓(M251),墓主人被认为是晋卿赵氏,使用列国诸侯的大牢七鼎,可见其身份的显赫。墓葬出土珍贵文物3134件,其中有一件盾形玉佩(编号M251:357),长5.8厘米,宽3.2厘米,青玉制成,椭圆形拱状,正面十字突棱分成四个部分,其间饰以卷虺纹,两侧各有一穿孔,一个为圆形,一个长方形。《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称其为玉饰,没有介绍这件玉器的出土状况,但是根据简报的叙述,110件玉器主要出土于墓主人所在的内棺,考古线图记337~384号玉器则位于墓主人小腿以上躯干部分,故这件器物确定出在墓主人身边。另外,
金胜村春秋晚期晋卿赵氏墓出土盾形玉饰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龟背形玉饰”
吴中严山春秋吴国玉器窖藏出土玉器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龟背形玉饰”内棺里还有青铜剑4把及戈、钺、矛、镞等兵器若干,另有二件射箭用的玉韘,均为兵器。这些位于内棺里的兵器,昭示着墓主人武人的身份,也暗示这件盾形玉器的作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龟背形玉饰”,此件玉饰与金胜村春秋大墓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两侧各有2个圆形穿孔。中华玉文化中心顾问殷志强先生认为这件玉器是腕臂饰。类似的玉器,苏州吴中严山春秋吴国玉器窖藏也出土了2件,有学者认为是发箍,也有的认为是玉覆面,但是都缺乏足够的证据。
大甸子墓地的曲面牌饰和金胜村春秋积石积炭墓的盾形玉佩,具备了文献记载的臂韝的器物特质。曹魏大墓出土的弧形玉佩又与上述玉饰具有相同的形制要件。其一弧形,其二带有穿系,因此我们认为它们都有可能和臂褠有关。它们是高档材料白玉制成的,与皮革和织物不同。该玉佩长9厘米,宽5厘米,内侧的圆弧和正常成人的手臂相符,其前缘上扬,正合手腕部位。四角各有2个穿孔用于穿系。我们推测有两种可能,可能单独使用,也有可能缝缀在皮革或者织物上一同使用。
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玉器与手腕弧度相匹合
故宫博物院藏春秋时期双鸟纹饰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战国玉螭纹器饰
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和安阳西高穴曹魏大墓,是具有同等学术价值的墓葬。二者都是曹魏时期最高等级的贵族墓,都出土了类似“遣策”的石刻铭牌,记载了墓葬内随葬品的情况。西高穴曹魏大墓的石刻铭牌上有“紫臂褠一具”的记载。西高穴大墓石刻铭牌记录衣物的内容非常多,但是多没有量词。唯有此“紫臂褠”加上量词,明显系一种组合的器物。但是由于盗扰严重,西高穴大墓没有见到类似的实物。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了近200余块的石刻铭牌,有3件记录有“褠衫”。“褠”古文中除了指直袖的单衣外,也可以当“韝”讲,是“臂褠”的意思。此石牌是否与此玉佩对应,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目前国内发现的曹魏时期的墓葬很少,出土的玉器凤毛麟角,类似的器形则更为罕见。就玉器的雕琢风格而言,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的弧形玉佩的年代可能偏早,其纹饰的特征与东汉时期的玉器更为接近。阴刻线条绵柔流畅,柿蒂花、瑞兽眼睛的作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另外,该器物长期使用遗留的大量痕迹,以及不同程度的旧损伤也可以作为旁证。此器应为曹魏皇家收藏的东汉文物。
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清宫旧藏的春秋时期的双鸟纹饰件,白玉褐色沁,长6.3厘米,宽3.9厘米,长方形片状,器体呈拱形,雕刻着双鸟纹,纹饰精美。上半部分有一突起,四角有4孔供穿系。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战国玉螭纹器饰,以白玉制成,长8.7厘米,宽6厘米。器体呈拱形,正面上半部浮雕一螭龙,下半部阴刻一凤,背面饰以云纹,器体部分镂空,雕工精细,四角有孔,具有很强的汉代风格,可能是汉代器物。这两件玉器均为传世玉器,与西朱村曹魏墓中出土的弧形带穿孔的玉佩具有相同特征,一是弧面,一是穿系。特别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件与曹魏大墓出土的弧形玉器相似度极高,包括它们的雕刻题材、前缘高浮雕、纹饰随器形走的作法,都与曹魏大墓的那件极其相似。国内出土或者收藏的此类器物很少,究其原因,玉器毕竟是高档的奢侈品,它们掌握在皇室和贵族手中。上述几件器物加在一起,反映的是春秋到秦汉魏晋时期这类器物的整体风格。
(作者严辉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润诚为北京市商业学校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