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努尔哈赤的最后时光沈阳汗王宫遗址考古发掘始末

2017-11-01 14:57张连兴赵晓刚
大众考古 2017年4期
关键词:努尔哈赤盛京王宫

文 图 /张连兴 赵晓刚

探寻努尔哈赤的最后时光沈阳汗王宫遗址考古发掘始末

文 图 /张连兴 赵晓刚

据《清实录》记载,后金天命十年(1625)三月初三,努尔哈赤毅然决定迁都沈阳,当天夜宿于虎皮驿(今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十里河村),初四即入住沈阳城。之后,至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于浑河岸边的叆鸡堡(今于洪区翟家街道大挨金村),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年半的时光。在此期间他的寝宫在什么地方?因清代史料中未有明确记载,长期以来大家并不知晓。大多数人会认为他就住在沈阳故宫里。然而历史学家通过查阅文献和详细考证,明确沈阳故宫东路建筑是努尔哈赤时期修建的,中路建筑的凤凰楼、清宁宫等是皇太极时才建成的。努尔哈赤怎么也不可能带着一群妻妾居住在大政殿和十王亭里呀。努尔哈赤在沈阳期间的寝宫在哪里,就成了清前史研究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史料寻踪汗王宫

沈阳故宫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铁玉钦、王佩环在《关于沈阳清故宫早期建筑的考察》一文中曾推测努尔哈赤的汗王宫就是现在的沈阳故宫,但同时也指出“这个宫究竟相当于今天故宫的哪一座宫,则不可知”。1982年春,他们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了一张标号为“舆字225号”的满文《盛京城阙图》。在图正中最北端的一个院落赫然以满文标注着“太祖居住之宫”。这张地图终于解开了困扰大家多年的谜团!铁玉钦、王佩环在《沈阳天命“汗宫”与王府初探》一文中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原来,努尔哈赤当年就住在沈阳城北部,北面紧邻明代沈阳城北门、南面正对通天街的位置。《盛京城阙图》中所绘的汗王宫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南面是宫门,整个二进院建于高台之上。高台前端是面阔一楹的穿堂,有台阶可登,类似沈阳故宫的凤凰楼。二进院正北面有正殿三楹,东西各有配殿三楹。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前后廊式建筑,正殿屋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的风格,与沈阳故宫一致。

《盛京城阙图》

太祖居住之宫

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汗王宫”的关注和寻找。首先,史学家们找到了两条文献资料可对汗王宫的位置予以佐证。其一,是《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十年(1625)五月“初三日,汗家北塔之基石,被周围包衣人等盗取毁之。上奏后,遣众大臣搜寻基石,并将被查获之人各杖五十。该僧等亦因疏于看守而将为首之八僧画牢饿囚之,待众僧修复后释放。”其二,是明人鹿善继、茅元仪等撰写的《督师纪略》中说:“及公渐东,奴惧,遂毁其宫室而北徙于沈阳,止以五百人守代子城。奴自筑宫于沈阳瓮城,屡不就,又惧袭之,渐运珍异入老寨而又营城于抚宁关塞外,渐思遁矣。”结合《盛京城阙图》、沈阳白塔(始筑于辽代,又名崇寿寺塔,现白塔小学院内)和沈阳“九门”遗址(明代沈阳中卫城北门)的考古发掘,大家终于理解了这两条史料中所指的“汗家北塔”即为崇寿寺塔,“沈阳瓮城”即为明代沈阳中卫城北门——安定门,后于万历年间(1573~1620)改名镇边门。

《满文老档》相关记载

《督师纪略》相关记载

汗王宫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其次,大家按图索骥,在九门路南的位置仅找到一片低矮的民国时期的青砖瓦房,和图上画的“汗王宫”根本对不上!因此,汗王宫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的就在那个位置?汗王宫是否已被毁无存,还是有迹可寻?这些问题只有依靠考古发掘才能真正解决。

考古发掘见真容

2012年北中街路北地块整体拆迁,进行棚户区改造,运用考古手段寻找“汗王宫”的机会终于来了!5~8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豫珑城”项目用地内发掘出1座明末清初建筑遗址,从遗址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层位关系以及出土遗物的年代看,都与《盛京城阙图》中的“汗王宫”相吻合。

首先,遗址坐北朝南,方向为南偏西5°,北面正对明代沈阳中卫城北门——安定门(即九门遗址),距城墙约10米,南面正对通天街,距沈阳故宫北围墙约510米,西南20米为豫亲王府遗址。这一位置与《盛京城阙图》所绘“汗王宫”位置完全一致。

其次,遗址为二进院落,南北通长41.5米,东西因破坏严重,长度不详。宫门南开,发现六块柱础石。南、北均发现有围绕院落的宫墙。前院空阔,进深14米,未发现同时期建筑。后院位于高台之上,高台基址整体呈横“目”字形,由青砖墙包砌夯土台基构成,南北宽23.5米。基址南侧正对宫门处发现有残存的两层砖砌台阶。这与《盛京城阙图》上所绘“汗王宫”二进院落的格局基本相同,唯台上建筑已不存。

汗王宫遗址平面布局

第三,遗址主体部分叠压在一座民国时期的房址之下,遗址的西侧被清代晚期的2座房址打破,东侧被一个清代中期建筑址打破。通过对遗址一进院落地面的解剖,在距院落地面0.9米左右发现有明代沈阳中卫城南北向大街(后称通天街)的遗存。这条道路为南北向,宽11.6米,踩踏痕迹明显,正中用碎石子铺面。道路两侧有排水沟,宽约2米。因此,从层位关系上而言,汗王宫遗址的时代应为明末清初。

第四,遗址中出土了2枚满文“天命通宝”铜钱和大量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类型有板瓦、筒瓦、滴水、押带条、脊砖等。瓦当、滴水和脊砖上的纹饰多为莲花纹,押带条多见联珠乳钉纹和花瓣纹。它们不仅可以和《盛京城阙图》上所绘汗王宫的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顶相印证,而且也与辽阳东京城出土的琉璃构件相似,应同为海城“黄瓦窑”的产品。莲花纹的装饰风格更可追溯至赫图阿拉城“尊号台”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

综上所述,汗王宫遗址的身份可确定无疑!

满文“天命通宝”铜钱

蓝釉联珠乳钉纹押带条

灰陶盛开莲花纹脊砖

灰陶兽面纹瓦当

绿釉莲花纹瓦当

绿釉莲花纹滴水

黄釉筒瓦

绿釉筒瓦

绿釉板瓦

沈阳汗王宫遗址、“尊号台”遗址、东京城“汗王宫”遗址、海城黄瓦窑遗址出土建筑构件纹饰对比

宫殿分离有特色

汗王宫与大政殿是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时修筑的寝宫与理政的大殿。这种宫与殿分离的建筑布局不仅是东京城“汗王宫”与“八角殿”分离布局的继承和延续,更是明末女真人(满族前身)宫殿建筑理念的真实反映。

根据周远廉《清太祖传》的记载,明万历十五年(1587),努尔哈赤于苏子河畔筑费阿拉城,定国政,当时他居住的“宫”与办事的“殿”就是一东一西分开的。根据《建州纪程图录》中所记,“努尔哈赤的宫室殿宇在栅城之内台地正中的最高处,有两个门,大门朝东,小门面西偏南。在栅城正中有一道砖墙分成东西两院,中间有盖瓦中门相通。东院为殿堂衙署,有房屋六所,三十余间,多数为丹青盖瓦房,也有草房。努尔哈赤用来处理政务、宴飨宾客以及祀神祭祖的‘客厅’(即一般称之为殿堂衙署)亦为‘五间盖草’的草房。在‘客厅’东北的八间‘行廊’和‘客厅’及正前方的三间‘行廊’,均以草盖顶,并作为‘召集臣属,议事宴饮之地’。砖墙的西院,为‘宫’,是努尔哈赤及其福晋子女的‘后宫’,有九所建筑,房舍楼阁有二十余间,努尔哈赤常居之‘宫’,不过是三间草舍。”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率众移居赫图阿拉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的“大衙门”上尊号,建都称汗,改元天命。其上尊号的“汗宫大衙门”俗称为“尊号台”,经发掘,尊号台遗址由3组建筑组成。据发掘者梁振晶考证,“赫图阿拉城汗王宫的布局应为东、西两院,东院是以长方形高台硬山式青砖瓦房建筑为中心的大衙门,西院则是日常居所。”

费阿拉城内努尔哈赤居所与殿堂所在栅城模型

赫图阿拉城“尊号台”遗址布局

天命六年(1621),努尔哈赤一举攻克沈阳、辽阳,并随即迁都辽阳。不久后,在辽阳城东五里太子河畔筑东京城。城内“汗的宫和殿分设两处。汗的殿堂,即办事的‘大衙门’,为八角形,俗称‘八角金殿’或‘八角殿’,内外有排柱十六根,殿顶系用黄琉璃瓦镶绿釉瓦边的黄绿两色琉璃瓦铺成,殿内和丹墀铺满六角形绿釉砖。汗宫在距八角殿西一百余米处的全城制高点上。它建立在人工修建的高约七米、面积约256平方米的土台之上。”

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依然延续了东京城宫殿分离的做法,只不过改一东一西为一南一北,将汗王宫筑于明沈阳中卫城北门之内,而将大殿置于宫南500米左右城市中心略偏东的位置。

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6),皇太极建设自己的大内宫阙时,已经接受了汉族传统的“前朝后寝”宫殿建筑布局,因此才有崇政殿和台上五宫一前一后的排列。这种理念的变化反映了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文化上的不断发展。

汗王宫的考古发掘和保护使其与大政殿这种“宫殿分离”的满族宫殿建设理念得到了真实再现。它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主体是满族从部落走向国家的共同历史见证,也是沈阳由军事城堡到帝都的历史见证。

原址保护惠大众

东京城“宫”与“殿”布局示意

努尔哈赤时期沈阳城布局

图① “盛京往事 梦回汗宫”公众考古系列活动

图② 沈阳汗王宫遗址陈列馆开馆仪式

图③ 汗王宫遗址陈列馆环廊石雕壁画

图④ 汗王宫遗址陈列馆北环廊展柜

汗王宫遗址发现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曾入围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遗址发掘期间,辽宁省和沈阳市考古、规划、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多次到现场考察和指导。沈阳市文物局也及时将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上报了沈阳市政府。鉴于汗王宫遗址的重要性,2014年8月1日,沈阳市政府决定对汗王宫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和展示。2016年6~7月,“盛京往事梦回汗宫——公众考古带你穿越盛京”公众考古系列活动在沈阳汗王宫遗址陈列馆成功举办。2016年12月19日,沈阳汗王宫遗址陈列馆建成,并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建成的汗王宫遗址陈列馆由遗址本体和四周环廊的展览共同构成。遗址顶部设计有防雨天棚,本体部分经过简单的补砌补夯和防风化处理,既保证了遗址的原真性,又增加了观赏性。遗址四周的环廊部分采用石雕壁画的形式,将汗王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过程,汗王宫与九门、大政殿的关系,努尔哈赤与沈阳城的故事等一一展示给公众。在北环廊部分还设置了四个展柜分别展出汗王宫遗址出土的瓦当、滴水、脊砖等建筑构件等。展柜两侧分别放置了一台大屏幕液晶电视,全天滚动播放两部汗王宫遗址的宣传影片。此外,你还可以手机下载“汗王宫”增强现实互动APP(分为Android版本和ios版本),查看汗王宫遗址相关信息,并对遗址进行虚拟漫游和实景漫游。在遗址现场,你还可以利用APP扫描遗址本体或二维码展牌(20个),实现汗王宫遗址的增强现实展示(AR)和相关信息推送。

沈阳汗王宫,这一沉睡数百年的汗家宫阙,这一沈阳城市走向辉煌的起点,这一盛京文化的根脉,终于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并以崭新的姿态盛迎八方来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城考古与清代历史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4ZDB038)阶段成果。

(作者张连兴为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晓刚为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猜你喜欢
努尔哈赤盛京王宫
Chapter 4 Aladdin's love
道光年间公文往来特征分析:基于《黑图档·道光朝》的研究发现★
论盛京文化——从清前史规划讨论谈起
在布罗卜丁奈格的其他经历
盛京银行:报表里还藏着多少不良资产?
读史长智商: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
努尔哈赤喜食生肉
赏赐仇人
努尔哈赤的“刨树根”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