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艾瑞里
现 金 使 人更 诚 实
□ 丹·艾瑞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很多宿舍楼里都有公共区域,那里摆放着各种式样、大小不一的电冰箱,供学生使用。一天上午11点左右,大多数学生还在上课,我溜了进去。
每看到一台电冰箱,我就一点点靠近,确信没有人看见后,我把冰箱门悄悄打开,偷偷塞进半打可乐,然后蹑手蹑脚地迅速逃离现场。走出一段距离后,我把放入可乐的冰箱位置和放入时间记录下来。
几天后,我回去检查可乐的数量,并详细记下冰箱里剩余可乐数量的变化。你可以料到,这些可乐待在冰箱中的时间不会太长,它们在72小时内全部不见了。现在的问题是,我放入的不光是可乐,还有一个盘子,里面是总共6美元的几张纸币。这些纸币会不会比可乐消失得快呢?
实验的结果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对现金的态度迥然不同于可乐。正像我说的,可乐在72小时内统统不见了,但钱就完全不同了。盘子里的纸币72小时都没人动过,直到我把它们从冰箱里取出。
到底是什么因素允许我们在非金钱事物上作弊,又是什么阻止我们在金钱上作弊呢?这种非理性的冲动是怎样起作用的?
现金这种东西十分奇怪——如果与现金打交道,我们就能受到启发,检点自己的行为。好像刚签过一项荣辱协议那样。再看看非货币交易发生的范围。在不涉及金钱的场合,要为小偷小摸的行为开脱是很方便的。我们可以从办公室拿一支铅笔、从公用冰箱拿一罐可乐,然后编造理由为这一切辩白。此时,我们分明做着不诚实的事,还自认为是谦谦君子;我们听任自己变相行窃,诚信的良知却在睡大觉。
如何才能克服人性的这一弱点?我们或许可以把办公用品橱里的每件东西都标上价钱,但在更大范围内,我们必须唤醒人们认清非货币财物与作弊倾向的关系。
我们要认识到,一旦没有了现金提醒,谁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弊——不管是作为具体的个人,还是一个国家。现金提醒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摘自《意林》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