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慧 张瑶瑶 赵明
摘要:建国30年,国内服装的发展几经政治运动与经济盛衰的洗礼形成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时尚风貌,其中大众化服装的普及与演变直观地反映着这一时代背景下特有的社会信息,对这一时代大众化服装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梳理建国后中国服饰流行的发展脉络,对中国现代服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建国30年间大众化服装演变历程为线索,深究其演变过程中的“平民化”、“朴素化”、“革命化”现象的缘由,记录这一时期内的大众化服装品类的时代风貌,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建国后社会变革对中国服装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建国30年 大众化服装 平民化 朴素化 革命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070-02
引言
时尚的变迁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国服饰的历史发展中,近现代服装的演变受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而独具特色,建国后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促使国民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其着装观与审美观逐渐由民国时期的优雅华贵转变为节俭朴素,简单实用的“大众化”服装盛行于市,所谓“大众化”服装,在此专指“劳动人民”的着装,它的出现与普及既是政府与社会提倡的结果,也是当时人民消费生活的真实写照。
建国30年,大众化服装风格的发展演变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平民化”,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朴素化”,再到“文革”期间的“革命化”,甚至到1977、1978年間的时尚觉醒,每一个演变历程都渗透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一、建国30年大众化服装风格的演变历程
(一)大众化服装的“平民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政府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大众为代表,工农阶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其着装也随之成为标识无产阶级身份与进步思想的流行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初步解决了建国前国民缺衣少食的生活窘境,并号召国民培养自己“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倡导一种俭朴奋进,积极向上,人人平等的社会新风尚,国民生活观以艰苦朴素为荣,不分高低、不分贵贱的大众化服装正是这种社会风尚的体现,在群众中普及开来,因被领导阶层与普通百姓广泛穿着而“平民化”。
(二)大众化服装的“朴素化”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国民经济发展受阻。六十年代初,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国民要“厉行节约”,社会提倡的服饰以经济实用,美观大方为主,劳动人民的大众化服装成为首选。这一时期,由于国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当时国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补丁服日渐增多,大众化服装开始“朴素化”。
不仅如此,大众化服装还曾是六十年代民兵们的主要着装,1961年,毛主席所题《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不胫而走,加之国际形势的转变,人们纷纷加入全民大练兵的行列中,结实朴素的大众化服装配以钢枪、子弹袋便成为一套简单实用的民兵装,极具时代风貌。
(三)大众化服装的“革命化”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个人追求与个人审美让位于政治形势,服饰上的等级意识被彻底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国民生活被政治化,着装被提升至体现个人政治立场的高度,颜色不鲜艳,式样不新颖,用料不讲究,加工不精致的大众化服装成为国民择衣范围内安全系数最高的服装,不仅如此,“朴素化”阶段的补丁服也成为一种无产阶革命战士的象征。
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柱石”,备受国民爱戴,建国之时,国民的崇军热情就十分高涨。“文革”时期,国内革命之风与尚武之风盛行,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开展,更是掀起了一股“军装热”,但真正能穿上军服的人毕竟不多,因此以大众化服装搭配红卫兵装配饰的装束并不罕见。可见,“文革”时期的服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革命化”的政治符号,大众化服装也不例外。
(四)国民观念意识中的“时尚觉醒”
1977年至1978年间,刚刚经历完文化大革命的国民在着装上基本处于“文革”后期的状态,只是少了那份强烈的“革命化”色彩。尽管如此,国民观念意识中对美的追求已经觉醒,人们开始在服装的领子、口袋、纽扣等细节部位进行“微设计”,使普遍存在的大众化服装多样化起来,但觉醒只是觉醒,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国民的着装才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建国30年的大众化服装品类
政治上的变革与社会性质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着装作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也伴随着政治观念与社会性质的转变而与之遥相呼应。建国30年,国民着装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无论是昙花一现的时尚着装,还是经久不衰的大众化服装,都渗透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这一时期,我国存在的大众化服装品类上衣主要有:中山装、军便服、人民装、中式上衣,春秋衫,下装主要有:工装裤、西式裤、缅裆裤。
(一)上装类
1.中山装:中山装是建国后我国男性最常穿着服装品类之一。最早的中山装款式为单立领、前门襟九粒扣,四只贴袋(上袋有褶裥,下袋为吊袋),背面有后过肩,暗褶式背缝,中腰处装腰带,随后中山装在款式上也有过变化,但变动不大。建国后的中山装款式特征为:立翻领,前门襟五粒扣,四只贴袋(上袋无褶裥,下袋为吊袋,俗称“老虎袋”),无腰带,有呢制与布制两种,其中呢制中山装又分为单、夹两种式样,较为罕见,一般只有国家领导人在接见外宾时才会穿用,布制中山装分为单、夹、棉三种式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山装开始在群众中普及,以布制为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山装逐渐演化为一款无地域、无年龄、无性别差异的通用性服装。
2.人民装:人民装是以中山装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的。与中山装相比,人民装的基本廓形与之相差不二,只是将中山装的四个口袋改为“一上两下式”的三个挖袋,在面料选择与工艺缝制上,也略差一个等级。中山装有呢制与布制两种,而人民装则以布制为主,多为蓝、黑、灰等颜色的咔叽布。因人民装在穿着效果上备显干部气质,故也有“干部服”之称。endprint
3.军便服:与人民装相同,军便服的出现也是以中山装为原型发展演变而来,它将中山装的明贴袋变为暗袋,基本廓形未变,由涤棉平布或棉卡其布制作而成。“文革”时期,国民着装“革命化”,国内的服装发展进入“千人一面”、“千人一色”的“制服式”时代,国内掀起一股“军装热”,因真正军装存世量有限,人们多以军便服代之,因此,对于这股“军装热”更加准确的说法应是“军便服热”。
军便服在穿着上是一款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性别,上至首长,下至群众,均可穿着的服装。其春夏可做单衣,秋冬可做罩衫,同时也无场合之分,既可以做国民的日常装,也可做出客服,甚至还可做婚礼礼服。
4.中式上衣:中式上衣在款式上分为对襟与大襟两种样式,有单、棉之分,通常情况下,单称之为“衫”,棉称之为“袄”,多为布制。对襟中式上衣的款式特征为立领对襟,前中五粒口扣。大襟中式上衣为立领大小襟,有九粒扣、七粒扣、五粒扣之分,其中五粒扣最为常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长袍、马褂、旗袍等中式服装逐渐落寞,中式上衣作为我国工农装的一个标识被保留下来,从样式来看,中式上衣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老少皆宜。
与此同时,民间还演变出一款既采用传统中式服装结构,又采用西式服装裁剪方法的“中西式”中式上衣,与传统衣袖连身的中式上衣相比,这种中西合璧式的上衣采用了西式上袖的方法,做出的服装衣袖不连身,受用面也十分广泛。
5.春秋衫:春秋衫又名女式两用衫,因其衣领部位的驳头可开可关而得名。典型的春秋衫形制类似于衬衫,前襟四粒扣,西式翻领,衣领呈一字或八字形,前襟两个贴袋,偶尔也有挖袋形式,西式装袖,后无背缝,肩部、腋部装有省道,略显胸部,无腰省,其整体廓形基本为直线型。
春秋衫有深色厚布外套与浅色薄布衬衣之分,前者主要用于是春、秋、冬季,后者用于夏季。不仅材质结实,耐磨耐脏,而且还可“一衣多用”,它既可作衬衫穿用,又可作罩衫穿用,其样式大方美观,不仅是成年女性的常服,也是不少儿童经常穿着的一款服装。
(二)下装类
1.工装裤:工装裤是一款男女通用“上下一体”式的背带式连体裤,其基本款式特征为宽体直身,裤脚肥大,前有方形或梯形护胸,后有两条长背带,背带连身跨肩,穿着时,这两条背带既可在后背交叉,也可并排向前与护胸相接。工装裤是多数一线工人穿着的工作服,主要由粗棉纱纺织而成的蓝色劳动布、卡其布、细帆布或粗纺布制作而成。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工人阶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工装裤成为工人阶级的一种标志性服装,不再仅是一款具有防护功能的职业服,也是一款具有审美价值的流行装,穿工装成为一种时尚。
2.西式裤:西式裤是集西式裁剪与西式工艺于一体的裤装。其基本形制为四片式裁剪,前身左右各有两个褶裥,两侧各装一斜插袋,后身左右各收两个省,腰口装腰头,前门襟开合处以纽扣、拉链作固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内社会风气活跃,政府公开号召要求美化群众着装,国内服装发展形势呈现新旧交替、中西并存的多样化状态,一时间,不少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齐肩并行,我国进入建国30年内服饰发展多样化最明显的时期。西式裤十分多见,由于这种形制的裤装不仅在功能上便于行动,满足了劳动人民的劳作需求,而且在样式上美观大方,与新社会提倡的进步思想不谋而合,因此被国民广泛穿用,成为与不少大众化上衣常搭的下装。
3.缅裆裤:缅裆裤又名“大裆裤”,是我国传统裤装的鼻祖。因其具有“大裤腰”、“大裤裆”、“大裤腿”的特征也被人称作“甩裆裤”。其中“大裤腰”是一块接在裤腰处约两尺长的白布,它不仅可用于固定裤腰,还可对人体腰部起到保暖作用。缅裆裤在穿着效果上为上宽下窄的锥形样式,除以上“三大”特征之外,传统的缅裆裤还配有三条布带,两条用作绑裤,另一条用作束腰,“一个简分两岔,三个开口用带扎”的俗语便由此而来。缅裆裤的穿着方法也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穿用时,在“大裤腰”上打一个褶,并将其缅向一边,用裤腰带勒紧系活扣即可。
缅裆裤在形制上无性别年龄之分,男女老少皆可穿,而在大小、色彩以及装饰上则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如:男式缅裆裤一般以土色、蓝色、黑色较为多见,女式缅裆裤以红色、绿色、黑色、蓝色等较为常见,其中老年妇女穿着的缅裆裤以黑色、蓝色居多。
結语
建国30年,我国的服装发展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历经坎坷,国内流行过的服装品类并非只局限于上述的大众化服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着装曾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多样化时期,但很快便香消玉殒了,而真正生存下来服装品类以大众化服装居多。这一过程中,国内的服饰发展状况可概括为建设少,消弭多,国民着装状态特征趋于“统一化”、“实用化”、“中性化”。本文以这一时期大众化服装风格的演变历程为研究对象以期对中国服装历史研究和现代时尚文化与时尚产业的发展有所贡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