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倩俞++左继明
【摘要】本文从孔子原儒思想的真精神即“内圣外王”之道入手来研究儒家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教育传统,对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体用结合的为师之道及其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给予了全新的阐释。
【关键词】孔子 ; 儒家教育观 ; 当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91-0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儒学于两千多年来一直居于中国思想文化之正统。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和首位儒学传教者,将儒家的“仁、礼”之道依其“伦理本位”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方法传于弟子,因此奠定了其“万世师表”之地位。尽管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但其以述成书的《论语》不仅凝聚了原始儒学思想精髓,也凝聚了孔子核心的教育理念,深值当代教育者细细品味。
孔子一生从教40余年,弟子3千,精通六艺者72人,可谓硕果累累。他培养出的贤士,不仅有德、学、仁兼具,令夫子赞叹“贤哉回也”的弟子颜回,有“孝齐家、知进退、仪态高”的闵子骞,有“谦德学他,具”庙堂之才”的弟子子贡,有兼具“离欲、勇气、判案”之能的子路,更有善政的子游、仲弓,多才多艺的冉求,有“临终示不乱”、深得孔门心法传承的弟子曾子,有气度不凡的子张,有悟性超群的子夏,有具“宾相之才”的子华等等。孔门所以能人才济济、贤士辈出,笔者以为一切果皆出有因,因与果的相即相入便成“圣门气象——万古常新”之势。
一、果出有因——圣门为师之道
一直以来,儒学就主张“体用合一”。笔者研究儒家的人格培养模式发现,它凝聚了孔夫子为师之道的全部秘籍:即师道之体和师道之用的结合。
(一)师道之体
孔子早在《易传》中解乾坤两卦时 ,就指出乾道之德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道之德乃“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阐明了人要效法天地之大德,实现“天人合一”的儒家最高境界的思想。同时,在他编修的《尚书》中也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思想。这体现了孔子毕生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都是为“立人”服务的,即是为培育“内圣外王”的圣贤人格服务的。“内圣外王”之道便成为儒家的真精神所在。
儒家的师道之体,即指孔子教育观所依托的这一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来说的。具体体现在:1.道德首出,仁为根本的仁爱观。2.“不学礼,无以立”的礼制观。3.“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和观等方面。
据于此,儒家在倡导“正心”、“诚意”、“修身”的过程中去“立德”、“正德”,以实现“内圣”的人格目标;在倡导“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去“立功、立言”、“利用、厚生”,以实现“外王”的“入世”理想。形成了孔子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这一定位标准恰与儒家的真精神相契合。
據于此,孔子又为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起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汉武帝以后,经孔门后学的发展,儒学的课程体系发展为汉代的“七经”,唐代的“十二经”,再到宋代的“十三经”,课程内容日渐庞大,并支撑了历代科举取士制度的运转。
(二)师道之用
儒家的师道之用,指师道之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外化或功能化,此乃由孔门之“心法”生出的育人之“外法”也。即:在“内圣外王”的人才观的指导下,沉浸于“绘事后素”的仁礼之道和中庸之大德的修行中,孔子形成的一整套育人之法。体现在:
1.教之法:(1)“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并举的言传身教法。(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的因材施教法。(3)“举一隅”而达“三隅”与“叩其两端”相结合的启发善诱法。(4)“有教无类”的仁爱忠恕法等。
2.学之法:(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学思并重法。(2)“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的温故知新法。(3)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的知行统一法。(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和“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的由博返约法。
3.教与学共勉之法:(1)“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的循序渐进法。(2)“学无常师”(《论语·述而》)和“起予者商也!” (《论语·八佾》)的教学相长论等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凝聚于“体用合一”的为师之道中,彰显于孔门后学所成就的——能而厚德载物,达而接济天下的功业之中。对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仍具有启迪作用。
二、圣门师道对当代教育的开示
孔子长期的教育实践,促成其独具风格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体现他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教学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精准把握。这些古代教育的精髓,已成为当代教育的发展必先汲取的宝贵营养。特别是针对我国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困惑,令今人难得其解时,更需要我们善于从古圣先贤的智慧中挖掘符合时代需要的遗产,并对其进行新的时代诠释,使之成为培养当代及未来人才的重要教育资源。在新形势下,儒家传统教育在以下几方面会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启示。
其一,当代教育的核心必须是人格的培养。出于对教育这一社会作用的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教育始终把人格培养置于核心,并对人格培养的路径进行探索,即通过“仁,义、礼、知、信”的培养,达到“明明德,亲民,之于至善。”(《大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这些都促使当代教育者去思考现代教育在注重科学理性培养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德性与理想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为个体的安身立命服务,更要肩负历史使命感。
其二,当代教育必须主张质疑、争锋、创新的学习精神。通过“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来“致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优秀的教育思想资源,值得人们去进行新的时代诠释。在倡导创新人才培养的今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对象变成自我教育,创新思维的主体,这些转变有新时代的冲击,更有对古代优秀教育传统的承袭与发展。
其三,当代教育必须深谙“习于外而生于内”之理,形成“大教育观”,重温古代教育家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对创造有益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论语》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第一版
[2]《论语讲要》(李炳南居士全集选)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张应杭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