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慧
伴随着周末的暖阳,跟随李镇西老师的笔下漫步,阅读了他的《我的教育心路》。这是一部李老师从教30年的个人成长回忆录,书中以典型的时代片段为背景,描述了李老师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理想主义”的快乐与探索。让我明白:原来教育是可以如此诗意的,如此温暖的。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李老师的“五个一工程”。
“五个一”,每一个单独挑出来,看似都很简单,但若是每天都做五件事,似乎就不那么简单了,而这不算简单的事情一坚持就是30年,那将是一种让人怎样仰望的高度。
“每天上好一堂语文课。”班主任、教科所研究室主任、校长、特级教师……放在李镇西老师前面的头衔有太多,但是李老师说:无论我的身上有多少标签,我始终清楚自己最基本的角色,就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
每天上一堂或者几堂课,或许对一名老师来说很平常,但是每天上好一堂课,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到的。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因为担任的职务比较多,所以时间就很有限了,但是尽管这样李老师还是坚持一线的教学工作,有一次上课前,李老师拿着语文书走在楼道里还念念有词的,被身后的杨校长听到了,说:“呦,李校长走路都在备课啊。”为了能给学生一堂如沐春风的课,李老师从来没有因为任何原因任何理由懈怠过,他说:教育本身就是一首纯净的诗。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敬业的精神和一份教师的责任感伴随了李老师30年的教书历程。
每天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看到李镇西老师的这个“一”,同样作为老师的我们会有怎样的感觉?问一问班主任又有几人可以坚持这样的一个“一”。在文中有这样一件事的叙述——1986年暑假,李老师和妻子外出旅游,每天都写一篇游记然后将这篇游记寄给自己班里的一位学生,在外50多天的旅游,班里的50位学生都收到了李老师的游记……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教育学生,而是为了让学生分享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翻涌出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太多敬意。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打开学生的心扉,李老师还在班中建立了“悄悄话信箱”让通信成为他与学生心灵的桥梁。而这些信件在十年后,成为李老师的一部教育专著《青春悄悄话——至中学生朋友的100封信》。我想没有李老师那份爱的涌动,便不会有这15万字的真情沟通的文字,没有李老师爱的博大,我们便不会有机会分享那些青春的故事。
每天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李镇西老师说:“教育者的写作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特别是”思考,对于一位教师老说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位教育者应该同时又是一位思考者。”
李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7年底,乐山市一位品学兼优的女生因为不能正视社会的丑恶而成为“真善美的殉道者”。李老师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分析自己曾经的“玫瑰色教育”之后进行了“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次次的思考,让李老师对素质教育的深度有了更深的挖掘。
每天读不少一万字的书。在这样一个喧嚣和物欲的世界里,有多少人還能驻守这一份心灵的宁静,走进文字的世界去寻觅那份心灵的滋养?并且一读便是30年。10000*365*30=109500000,不少于1亿,这将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天文数字?而我们很多老师十年都读不了1万字。
阅读,对于一个站立在讲台上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你将要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你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桶水,一桶已经安放了很多年的水,而是一条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语文老师的课,想要拥有幽默的机智与文学的深度,首先,语文老师一定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者。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在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写十年教案不如写三年课后反思。是的,很多时候书写是一个人思考的梳理,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事情的叙述更是书写着内心的一次洗礼。
从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这样做班主任》《教育漫谈》《我的教育笔记》《我的社会教育观》再到《我的教育心路》这些作品中有着大量生动而有深度的教育事例,30年,蓦然回望,谁能把点点滴滴的岁月都记得这样清晰?李镇西!为什么?因为这些教育生涯的每一个点滴都曾是他笔下的文字,而文字是不朽的。
我还记得前年有幸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一次讲座,800人的会场,没有一个人早退,下午会场未曾开始就又很多老师提前入座,因为他的演讲太精彩,平稳的语言中不时的透出幽默,理论的演说中总有生动的事例做铺垫,在大屏幕上还不时的看到那些鲜活的画面,以及经年以前的文字,这些东西汇聚在一个时间一个场合,让人不得不去感慨万分,从中明白了为什么李镇西老师总是有讲不完的教育故事。
合上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路》,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教育之路——诗意地教书,爱意地育人。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我的教育心路.
[2]勒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