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慧
摘要:在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转型,贵州高校学科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制约了当前的产业发展、社会的进步。探讨转变传统的学科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构建与现代产业协同发展的学科结构,培养一批批满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成功促进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大数据;产业结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1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与人才需求分析
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对未来信息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早在2011年,麦肯锡曾发布《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研究报告,宣称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中心”于2013年正式落户贵州,贵州进入发展大数据时代。
2015年2月12日,工信部批准创建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发展集聚区正式“落户”贵州。
2016年2月25日,贵州省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已获国家相关部门发函批复,这是全国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大数据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IT行业的企业进军大数据行业,整个行业发展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大数据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相对当前产业发展滞后,新兴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员短缺,一大批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已经制约行业的发展。
高校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实际需求的大数据专业人才,责无旁贷。但是,该如何保障培养出的人才适应或满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变化?在大数据产业背景下,指明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贵州省高校学科结构现状基础上,探讨“转”和“变”传统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构建与现代产业协同发展的学科结构,旨在培养一批批“留得住”、“用得起”的本土的大数据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2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就像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前者对后者起决定作用,后者对前者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简单来讲两者动态地相互作用,一方面,产业发展对学科结构起决定性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学科发展对产业升级也有反作用,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
2.1学科建设直接受到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贵州大数据的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们的关注,并给予财力、人力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以贵州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是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大数据这一新兴产业,带动国内尤其是贵州省内的高校积极申报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及专业。教育部已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贵州省5所高校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这5所高校分别是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安顺学院、贵州商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可见,新兴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得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批复并组织高校增设大数据相关专业,调整、优化学科发展方向,随产业发展速度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2.2合理的学科结构对区域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高校学科结构集中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种类、规格、就业岗位和就业范围等的根本要求。高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起重要角色,它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是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后盾,一方面可以创新变革技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方式,把快速培训出的专业人才第一时间内输送到工作岗位上。即可以传播专业知识和信息推广,又为产业升级提供优质服务以及保证,实现校企双赢。合理的学科结构,是为经济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的关键、对产业长期稳定发展起促进作用。
3贵州省高校学科结构现状
省内高校学科结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科门类多。开设专业涉及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工学、理学、農学和医学。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关键并不是专业数量的增加,而是需要采用科学的、适合当前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推进专业的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重复建设严重。不少高校为了升级成综合性大学,不做市场调研,一味地追求“全”,开设很多高校均设置的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无法突出学科特色,而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严重不足。所以,社会上才有特“冷”门专业,毕业生需求过剩,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严重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加剧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性失衡。
(3)学科结构不适应产业结构
当前的学科设置不能满足当地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我省开设“大数据”学科专业的高校很少,多开设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少数高校有本科阶段专业教育,高职院校极少开设此类或相关专业,所以,专业人才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由培训机构快速培训出的“大数据”专业人才,由于学习时间短、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受系统教育等原因,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提升我省经济建设水平有一定的限制。
4大数据产业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转”和“变”
大数据时代势必给传统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深刻影响。近年来,尤其在各地区高校自主招生(单招)、学科调整、专业设置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学科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不协调这一矛盾日趋凸显。那么,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人才的供给,该如何调整学科结构,适应或满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变化?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由高校培养并输送各部门需要的合格的专业人才,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
4.1建立新兴产业对口学科
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市场行情。学科结构调整、优化时,应充分考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学科的发展优势。在新老学科横向联系中,开拓学科新的专业方向,合并相近的专业,取消“冷”门专业。如“远程教育心理学”专业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学与心理学,三个传统专业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其培养出的人员既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又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又如“统计实务”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财务基础知识,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从事统计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既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又有数理统计、分析才能。高职院校开设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统计实务,更适合当前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所需之现状,为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4.2构建产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业与学科协同发展是两者双向需求的整合。贵州大数据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上,高校及相关部门应注重人才与产业的结合,深化校企研合作,以此加快大数据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合格人才产出效率、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均是产业发展的保障。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并组织、鼓励尤其是省内高校“产”、“学”、“研”高度整合,来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批“留得住”、“用得起”的本土大数据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現在还需“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协同发展“产学研”教学基地。如贵州大学与曙光公司双方同时成立“贵州大学一中科曙光实训基地”,曙光公司将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整合进学院的课程体系;此外,中科曙光还将为学院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将贵州大学培养的学生和带动的科研成功输送到贵州省7+N多云、大数据中心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关产业服务,并逐步完善大数据云计算实验室的发展,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才培养。
除贵州大学外,贵州省内高校都积极响应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增设大数据学科专业。如2016年7月28日贵安新区与贵州师范大学签订“贵安-贵州师范大学IBM大数据学院投资合作协议”,标志着贵安新区·贵州师范大学IBM大数据学院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学院宗旨是为贵安新区、贵州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具有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应用技能人才,缓解大数据人才不足的现状。此外,贵州财经大学与北京小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小象学院”合作;贵州师范学院与浪潮集团共建“贵州师范学院——浪潮并行计算实验室”;贵阳学院与贵州江月兴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物联网大数据实验室”等。这些,将为我省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3正视政府、社会与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影响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引导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朝正向发展,随当前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社会要参与学科建设评估和指导,合并或取消过时的学科专业;高校要自主创新,所设专业要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社会与高校在学科结构建设中的关系,才有可能建设成适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各有侧重的、区域性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5结束语
总之,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又反作用于经济结构。高校具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职能,其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的培养应以我国产业发展需求为向导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做到教育为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