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涛
童声难忘
李松涛
作家名片
李松涛,原名李荣阁,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1981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至今出版诗集20余部,散文集、小说集等10余部,长诗《拒绝末日》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人生最初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
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我曾两次在辽北故乡背起书包。
为了生计,身怀裁缝技艺的爸妈频繁迁徙于几个小镇间,而将我寄养在姥姥家。我刚满六岁,便到舅舅任教的小学求学。
那是个典型的乡村小学,没有像样的围墙,没有像样的操场,一前一后两排低矮的土质平房之间,立着一副显然不够规范的篮球架。上下课的信号是以手摇出的铃声。就在这里,我开始接触神圣的知识,翻开了《语文》第一课。也就在这里,我学会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儿——《小燕子》。
为我们上音乐课的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女老师,她以甜亮的嗓音说:“我先唱一遍,然后我教一句,大家跟着学一句。”风琴伴着的歌声,在教室里回响起来。这是我入世后第一次听到这般郑重的歌唱。我永远忘不了老师亲切的目光以及循循善诱的语调。随着她在键盘上灵巧弹跳的手指,我试探着张开嘴巴,怯怯地发出了声音……
在口耳相传的童谣之外,我拥有了一支来自老师、来自学校的歌曲。我至今认为,那实在是一支从歌词到旋律都属于孩子的歌儿。大人时常在我的鼻子尖上用力按一下,嗔怪道:“就知道小燕子,叽叽喳喳!”我避开那指头,照唱不误:“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其时,清苦的岁月中,农村的孩子大多上学较晚。这样,我的同学当中有的年龄比我大上一倍。学校离家有三四里路,中间隔着两块辽阔的田地和一个屯子,还要经过一条没有桥的小河沟。每当走到这儿,都是大些的同学挽起裤管把我背过河去。遇到阴天下雨,道滑难行,那整个路途都要趴在别人背上。穿过细雨,我也不忘将“小燕子”一路放飞……
五年后,饥饿的狂风席卷神州,再次把我刮回了故乡。因为不是短暂停留,又一次背起书包。还是那条逶迤的村路,还是那所土里土气的学校,唯独那支《小燕子》还和摇出的铃声一样响亮。每当唱起时,我都很卖劲儿,仿佛为了让大家知道,我这只“小燕子”又飞回来了。此时,我已坐在了四年级的教室里。我由衷地觉得: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这次学习,持续了一个学期,放寒假时,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加上父母的思念,我又一次带着《小燕子》南去了……
想来好笑,我倒真有些像只小燕子,一南一北,有两个家,为了温暖,飞来飞去。
《小燕子》这支歌,城里的学生也唱,可听来总觉得不如在故乡那么富有韵味。那土坯平房留下的记忆难以磨灭,可见几个音符构成的力量是何等强大呀!稍大些,我才晓得《小燕子》原是电影《护士日记》的插曲。我想,拥有这支美妙歌曲的电影,一定是引人入胜的。那么,拥有这支美妙歌曲的人生,也该是幸福快乐的。如今,我早已过了背书包的年龄,两个儿子也分别上了初中、高中,他们置身于大都市的繁华之中,唱过的《小燕子》已被流行歌曲取代了。他们不会理解我恋旧的心绪,但我承认,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有一次,在一个非常丰盛的宴会桌边,为了凑趣,大家轮流出一个节目,我毫不犹豫地唱了《小燕子》。此时,我已届不惑之年!当天晚上,我躺在宾馆的沙发床上,又忆起了故乡的小学。
我曾是一只“小燕子”,呢喃的梦始终伴我走在人生之旅。生长五谷,也盛产情谊的故乡啊,我用悠悠思念垒筑的窝巢,绝不仅仅在那平房的梁椽上与屋檐下……
人到中年,我方知自己永远是一只不忘旧日门楣的“小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