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结合的探讨

2017-10-30 09:46唐俊
设计 2017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设计少数民族

唐俊

摘要:本文从民族地区本科高校艺术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出发,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结合的可能性以及形式,提出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必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实现教学转型。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转型 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中央政府开展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量地方高等专业院校通过合并等方式成为了地方综合性本科高校。相对于部属或省属高校,由于地方本科高校投入较少、办学历史短、生源质量不足等原因,出现学科定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符、办学定位不准、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加鲜明。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个部门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地方本科高校提出“从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才能推动转型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1.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制订了“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截止到目前,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含拓展名录)涉及云南省的达8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达436项。云南省仅昭通市的市级保护项目就达90项,县级项目则高达200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地方的精神与文化的瑰宝。

2.政府扶持优势

国家对西部及民族地区的科研建设如项目评审、科研经费划拨、职称评审等都给予了政策性的倾斜。例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办法》第十三条就明确指出:“以及西部地区的课题申请人申报课题,实行单列单评,并给予一定比例的立项数量倾斜。”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艺术学项目等都专门设立了西部地区专项项目。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大和重点招标课题指南中的重点招标的课题就包含了民族教育课题项目。另外,为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国家政策意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的同时颁布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有利政策,从客观上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向转型发展的道路。

(二)不足

1.民族地区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落后

由于交通、经济欠发达高学历高水平高职称教师不愿意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因此民族地区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师资建设的困难增加。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氛围相对薄弱。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相关的展览十分匮乏,在北京、广州等地举办与艺术设计有关的国家级、国际级各类展览每个月平均5次以上。以昆明市为例的少数民族地区,除巡展外,国家级的大型艺术设计相关的展览在昆明举办的次数非常少,平均一个月不足1次,国际级艺术设计相关的展览在昆明举办得就更是九牛一毛了。昆明尚且如此,在云南地州上的展览则更是少之又少。又因民族地区工业欠发达,这直接导致民族地区艺术设计在校企合作方面可选择的余地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另外,民族地区信息更迭速度慢,沿海地区的一些艺术设计有关的新工艺、新理念流传到西部民族地区需要较长的周期。当前不少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还在沿用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淘汰的理念和工艺,这显然不利于教学建设与转型发展。

2.学生造型基础薄弱

民族地区中等教育中艺术教育师资缺乏、教师水平不足直接导致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生源在造型、色彩、审美等方面能力普遍偏低。另外,中东部发达地区造型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太愿意到西部地区高校就读。外地考生大多是因为成绩较差、担心无法被当地高校录取,最终才选择填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造型基础薄弱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带来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

二、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专业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可能性

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创造能力远不如艺术院校,无法走“工艺+造型+创意”的艺术创作道路;民族地区经济远不如首都、直辖市及沿海城市发达,也无法走大城市综合院校“工业与设计结合”的商业化道路。以当前的政府扶持优势为基础,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走特色化發展的道路从而促进并推动转型,将是一条符合区域文化特点及经济发展需求、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本科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发展需要的道路。

(一)高校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条件

首先,高校具有大量教学场地和设施,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术传承的基础条件,结合师资及其他设备可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及技术传授活动。其次,高校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精神条件。“高校是文化传播、弘扬、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我国文化知识界的精英汇聚在这里。他们有自觉的文化保护意识,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可以依赖的基本人群。他们的讲学、教育,可以解决教育知识体系中非物质文化知识欠缺的现状,也可以承担起培养专业人才的义务。”再次,高校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二)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

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艺术设计的行为活动中囊括了非物质文化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含在非物质文化内的一种以人为基础的文化活动,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设计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在这其中包含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艺术设计与非物质文化存在关联。第二,艺术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为艺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资源。艺术设计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精华并加以提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与包装,如此不仅可以使设计更具文化内涵与特色,而且可以使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宣传和传播,促进非物质文化缓解当前的传承压力。故,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密切相关,而且互利互补、同谋共生。

(三)教学转型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结合提供有利条件

在当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转型为契机,抓住当下的有利政策进行大胆尝试。通过推行新的举措把学科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艺术设计市场接轨,修正以往教学中的弊端,探索适合院校特点的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

三、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结合

(一)互换交流学习

互换交流学习是指地方高校的师生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的传承人、民间艺术工作者通过相互借助对方的资源而进行的交流与学习。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通过搭建互换交流平台可以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结合。具体形式有以下4种:一是通过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形式把与艺术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到地方高校,有效利用高校的资源环境,以讲座、实践课程等形式,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及凡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术及文化形式有兴趣的人进行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传授与学习。二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可以以考察学习、采风等形式深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进行学习与调研。三是以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契机,以扩大和创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培养方式,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的年轻传承人进入高校进行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四是通过高校师生的介入,以“理论+实践”、“校外实践”等方式建立师资队伍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地方基础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形成文化自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学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艺术设计专业结合不能仅仅停留在交流学习层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有效地运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将理论、实践及文化进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为艺术设计多个专业的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广泛运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以新平花腰傣传统服饰为例,其工艺、和造型可以为服装的设计、工艺等方面提供设计灵感,结合现代服装造型设计原理与生产技术可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服装款式;其挑花技术及纹样可以作为产品设计的基础技术,通过创新的手法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可以开发为符合现代人们审美和需求的产品。提取新平花腰傣传统服饰中的色彩和纹样可以用于家具设计、软装饰设计等方面。新平花腰傣传统服饰本身以及其周边文化可以作为视觉传达专业方向的宣传题材,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故事可以成为动画设计专业方向的创作素材。与新平花腰傣传统服饰生产加工文化及与服饰相关的民俗文化可以作为数字媒体专业方向的影片拍摄题材。除服饰外,非物质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礼仪、传统民俗都可以与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方向进行教学结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多维化传承

第一,工艺技术传承。地方高校除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工艺引入外,还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促使他们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术。从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着手,促进非物质文化工艺技术通过地方高校教育这—方式有效地解决了传承形式单一的限制,实现非物质文化工艺技术在地方高校中传承。第二,非物质文化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从艺术设计的角度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艺技术引入教学到采风考察学习再到非物质文化的教学运用,是对非物质文化内涵的从学习到挖掘的过程。通过艺术设计手段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并使之形成产品,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元素进行设计,进而生产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产品,并有效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最终实现从文化到经济的转化。这个过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价值和意义的一种升华,更是对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有效延续和发扬。第三,非物质文化品牌的开发。地方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结合,可以形成大量具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设计及产品,通过“工作室”等形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品牌开发,开发方向包括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的、视觉传达等艺术设计专業方向,并以“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等多样化的形式投向市场。如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良性变迁。

互换交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多维化传承三种结合方式层层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价值与意义的提升。

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教学转型的必然性

(一)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部分总体思路指出“全面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提高学校主动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结合的一开始就要彻底改变地方高校以往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相距甚远等现象,服务地方建设必然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符合转型发展需求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积极主动并行之有效地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通过互换交流学习可以培养出即懂得非物质文化内涵和工艺技术又懂得现代设计理念的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术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术在高校中得以传承。这将全面促进解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众不广、传承形式单一、现有的传承人无法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吐故纳新的准绳、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不足等系列问题。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艺术设计的教学最终将形成“服务地方建设为宗旨、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全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一,方面以促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师生突破象牙塔深入基层,另一方面可以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工艺成为一种正式的文化在高校进行传授和学习。地方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落實在教学运用上,可以将空洞的设计教学落在实处。在传承与发扬的非物质文化内涵与精神的基础上,非物质文化品牌的开发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等形成高校教学与行业市场进行衔接,由此可以促进高校艺术设计培养适合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地方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更加直接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从“学术导向的传统办学模式”向“需求导向的合作办学模式”转变,从“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从“传授型培养模式”向“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转变,把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建设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设计+品牌+市场”全新体系。因此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结合必然推进艺术设计培养模式改革。

(三)促进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革新

第一,教学理念革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过程中艺术设计教学理念革新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来的“提高设计者的服务意识”改变为“树立服务地方的意识”,并把树立学生服务地方的意识提升为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挖掘当地文化,并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热爱地方特色文化、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只有如此才能确实落实在教学目标。

第二,课程设置革新。要实现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用于设计这一目标需要丰富的地方文化底蕴,仅仅通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采风考察不足以满足设计的需要。还需要有大量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另外,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使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教授一种单纯的艺术创造行为,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改变“学院派教学”的传统模式,应当使专业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设计项目、企业需求结合,让学生设计的作品在设计市场上产生经济价值。“工作室”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开发是教学与市场的链接纽带,通过相关课程来开展可以全面促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与学分挂钩可以驱动学生更好地以“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融入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技术传承也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因此,地方艺术设计专业与非物质文化结合必然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教学方法革新。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的改革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贯彻落实,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相适应。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改革必然促进教学方法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运用与非物质文化品牌的开发是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把有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变为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设计实战、市场运作及企业相结合。因此,教学方法必将从以往的书本知识讲授转变为讲授、讨论、演示、练习、参观、考察实践、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此加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校教育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四)促进产教融合

—方面,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可以形成集文化研究与设计开发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另—方面,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设计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形成上连接文化,下连接企业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以建设文化品牌为目标产教融合。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企业的营利为目的,而高校的教学为主体。因此,在整个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应该承担主动角色。学校教师组织学生以“工作室”负责产品开发,通过企业将设计的产品进行批量生产运用销售。高校通过以非物质文化品牌建设为目标不断更新产品,并根据企业回馈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设计,使设计产品具备非物质文化特色的同时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有效配合企业实现“产学研合作机制”。如此方能将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转型走向新台阶。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结合,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深化改革,推动教学与当地文化及市场结合,形成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局面,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设计实现教学转型。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设计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少数民族舞》等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