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奥+周秀梅
摘 要: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铁路废弃地转型为公园空间后,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闲置空间等问题。通过研究过去的典范案例,归纳各案例的物质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各案例之间的仿效价值及创新价值,为后续铁路公园规划转型提供思考依据。研究对比发现,转型后的公园除了把价值因素作为仿效典范,同时强调因地制宜和创新意识改造。
关键词:废弃铁路;线性公园;仿效;创新
一、废弃铁路转型的背景与现状
(一)铁路废弃的历史成因
美国在1916年有254251英里的铁路线存在,但在1981年只有168000英里的铁路线仍在使用,出现了严重的铁路线过剩。1956年后,航空成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州际公路网络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致使大量的铁路被废弃。近30年来,大部分国家地区随着科技化进程加速,交通工具的多样化运用,工业化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产生了大量废弃的铁路。
(二)美国的第一条轨道变步道
1966年美国诞生了第一条轨道变步道,埃尔罗伊到斯巴达游径(Elroy-Sparta Trail),该项目穿过古老芝加哥,西北段穿过威斯康星南部的乡村地区,全长32英里,凭借美丽的铁路轨道,该游径在美国闻名遐迩[1]。因为轨道向步道的成功转型,解决了原本的城市闲置空间,并发挥其潜在价值。1986年,美国成立了轨道变步道协会(Rails-Trails Conservancy,简称RTC协会),主导了美国大批废弃铁路改造为游憩步道的项目。1989年,从原有铁路转变为步道游径的总长度达到2701英里。至此,沉睡中的铁路被重新唤起。
(三)国内外现状
目前我国通过对废弃铁路转型成公园的案例有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绿道、杭州白塔公园、杭州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天津城市绿廊、台湾东丰自行车绿廊等等。国外的案例包括巴黎的绿荫步道(Promenade Plantée)、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新西兰的奥塔哥中部铁路绿道(Otago Central Rail Trail)、德国柏林三角公园(Park am Gleisdreieck)、悉尼货运线公园(The Goods Line)、芝加哥的布鲁明戴尔公园(Bloomingdale Trail and Park)等等。目前全球还在待建以及正在建设的铁路公园有十几个项目,废弃铁路的空间转型成为一股热潮。
二、废弃铁路的再生
(一)经典案例的推崇
以高架铁路形式改造成公园的第一案例,是位于法国巴黎的绿荫步道(Promenade Plantée),1969年铁路停止运作,1989年对废弃铁路进行改造,开放于1993年。从废弃铁路到巴黎绿荫步道和商业艺术长廊,公共空间的转型使得原本巴黎12区的景观服务人群由工人阶级向资产阶级人士上移。这种高架铁路的重建方式逐渐蔓延到其他城市,它推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引发了规划师、设计师和周边居民的多重想象力,最彻底采用这一战略模式的是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
(二)空间转型的利用
以废弃铁路改造成的公园空间,他们从形态上来看都是线性公园。线性公园的一大特点,就是因为长度较长,可以连接城市的多空间区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的出行通道。悉尼货运线公园位于悉尼中心地区,连接周边火车站、唐人街达令港、悉尼科技大学和广播电视大楼。芝加哥的布鲁明戴尔公园连接了周边一个商场,四个社区和Humboldt公园。厦门铁路文化公园,起点为厦门火车站,沿线串联了金榜公园、万石山风景区、中山公园、虎溪岩景区、鸿山公园、厦港老城区、鹭江道海岸等景区,终点为和平码头。
高线公园的仿效,不仅促进了高架上的废弃铁路转型,同样适用于非高架形式的废弃铁路,它们以不同的空间形式承载着相似的功能价值。在城市区位条件中,原本的废弃铁路位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原本是不良的区位环境,巴黎绿荫步道与纽约高线公园原本处于的区位是交通混乱、治安落后的地区,在公园空间建立后交通、治安、人文环境得以显著改善。第二种是原本处于市中心商业繁华区位,悉尼货运线公园和厦门铁路文化公园都是位于城市中心的火车站附近,它们的空间转型主要是为了连接城市公共区域,缓解区域附近的人行交通问题。第三种是位于居民区附近,芝加哥的布鲁明戴尔公园和厦门铁路文化公园的民情生活区,都是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娱乐休闲、亲子互动的公共场所,服务于各个年纪阶层的人士。
(三)经济价值的推动
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巴黎北部和东部大面积的房价在贬值,经济和人口数量每况愈下,特别是1960—1970年间,其次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当时巴黎政府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投资,来缓解经济衰退的这一状况。巴黎绿荫步道的建设规划,就在这一战略之中。绿荫步道所处的巴黎12区,在1954—1989年期间,减少了42%的居民。然而在绿荫步道和其艺术商业长廊建成后,人口数回升,上涨了5%。此时,巴黎其他区域人口依旧在减少,这说明绿荫步道带来的价值效益。绿荫步道和其艺术商业长廊,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吸引了观光客的游览,同时刺激消费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2]。巴黎绿荫步道带来的经济价值不言而喻,它们背后的成功推动更多地区仿效废弃铁路转型成公园空间。
三、仿效与创新
(一)历史文化的承接
废弃铁路地的共同背景,是因工业历史遗留原因而被保留。每一塊从废弃铁路地转型成公园空间的用地都经历过拆与不拆的争议时期。纽约高线公园在面临拆除危险之际,一个非盈利性组织“高线之友”积极倡导保护高线,并建议把它重新开发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空间。在高线公园建设前期,政府开始规划高线公园周边区域的历史保护和更新。2008年,政府为了保留西切尔西区原本是工业区的历史特色,规划了一处厂房和仓库为历史街区[3]。历史印记贯穿整个高线公园,铁轨、涂鸦艺术、荒废地自然生长蔓延的植物,无一不在诉说高线经历的各个时期。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工业遗留用地,也可以说留下的是民众对原本铁路用地的一种情怀。endprint
而这种情怀也饱含对文化的传承,厦门铁路文化公园分为四个功能区域:铁路文化区、民情生活区、风情体验区、都市休闲区。废弃铁路转型成公园空间后,它的功能价值也随之转变,可是原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却能名垂青史。
(二)设施更新与利用
纽约高线公园整体的观景平台、休憩空间、植物配景、人行步道都围绕着“新”与“旧”,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到保留原本的姿态又能满足现代化设计需求,让民众在高线公园上既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又能呼吸到纽约城的气息。公园内部设施,主要以铁轨为设计元素,引导了参观者的步行流线;保留了原有的轨道,并利用枕木制成休憩座椅;每个横穿马路的上方,都设立观景平台,让民众感受纽约街道川流不息的霓虹灯;在荒芜时期高线上自然生长的野草,不但被保留还与钢筋水泥共同构成一个“植筑”空间;高线周边的历史建筑外墙依旧保留原本风貌,只更新改造建筑内部[4]。
(三)新颖的营运模式
纽约高线公园与传统的以政府开发商主导、公众参与的公园模式不同,它是由公众主导在“高线之友”的帮助下重新开发利用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高线公园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介绍了高线公园的历史故事、功能区域、交通线路、植物花卉、社会活动等,能全面解读各个视角的高线公园。“高线之友”也有自己的网站,呼吁更多民众参与“高线之友”的行列,为高线公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高线公园通过租赁场地举办活动和向社会筹集善款,来维护高线公园日常的修缮费用和支付员工的薪资。
(四)生态效益相结合
高线公园的环境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别具一格, 设计师想体现对原生生态环境的模仿和再现。原本高线公园的铁轨在停止运营30多年间自然生长的植物,为设计师提供了灵感。在植物配置上保留了这些顽强生长的植物,从花期、颜色、姿态、观赏性、耐寒性等方面进行选择搭配。遵循取之自然,还原自然的理念。高线公园里的空气质量测量对比高线下方道路的空气质量测量,空气污染指数下降了37%。
四、结语
废弃铁路转型成公园空间中的仿效创新现象,主要是由于公园本身的物质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间有所差异,根据对废弃铁路转型成线性公园中物质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分析,结合仿效创新的现象,归纳出仿效创新分实质因素和非实质因素。实质因素:空间形态、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生态效益;非实质因素:社区再造、休闲效益、文化传承。针对案例研究,仿效现象可以归纳为几个关键词:线性公园、连接空间、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因素主要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废弃铁路的保护再利用。物质环境因素主要仿效了线性空间形式,连接城市空间。创新现象可以归纳的关键词有:营运模式、宣传推广、空间设计、可持续发展。社会环境因素中宣传推广上吸引了投资项目,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物质环境因素透过社区再造改善周边环境,植栽造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废弃铁路转型成线性公园空间,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情况在仿效中寻找独特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1]查尔斯·E·利特尔.美国绿道[M].余青,莫雯静,陈海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Heathcott, J. (2013). The Promenade Plantée Politics,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in Postindustrial Paris.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3]杨春侠.悬浮在高架铁轨上的仿原生生态公园——紐约高线公园再开发及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0,(01):55-59.
[4]杨春侠.历时性保护中的更新——纽约高线公园再开发项目评析[J].规划师,2011,(02):115-120.
作者简介:
张小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秀梅,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