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颐和路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之围墙整治探讨

2017-10-30 16:47周晓亮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围墙整治

周晓亮

摘 要: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是由漫长的城市历史演变形成,包括历史建筑、历史街巷、以及其内部的所有景观要素等。围墙作为最直观体现历史街区风貌的构成要素之一,不仅对内部的历史建筑起到保护作用,更为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形成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如何整治历史街区围墙,成为保护和提升历史街区风貌的重要问题。以南京颐和路历史街区为例,对其围墙现状、保护及利用进行分析与思考,结合围墙设计及园林景观有关理论,提出相关整治建议,使其能够更好地体现街区风貌特色。

关键词:历史街区;围墙;风貌保护;整治

一、引言

南京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之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首都计划》。大批从欧美留学回国的建筑师在南京城里造就了许多优秀建筑,成为南京城市发展和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曾有建筑学家评论:“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國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在南京众多民国建筑中,以鼓楼区范围内颐和路、宁海路一带成线成片的“民国公馆区”内造型各异的别墅官邸尤显特别。这些花园洋房造型千姿百态,被称之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而今南京现代化建设日益发展,相比之下公馆区掩映在围墙之内,其民国味道则显得有些落寞。

二、颐和路围墙现状及优劣

(一)围墙的基本状况

颐和路历史街区内围墙整体颜色基调为黄色,辅以灰色纹饰点缀。围墙呈现墙体连续、界面整齐、保存完整的特点。街区内围墙主要由实体围墙、透空围墙、以及建筑山墙组成,其中实体围墙长6632.6米,占比65.2%;透空围墙长707.7米,占比6.9%;建筑山墙长2822.7米,占比27.9%。围墙高度基本控制在1.8米~2.2米,街道D/H基本符合行人最佳步行空间感受。

(二)颐和路围墙优点

1.界面连续、保存完整

颐和路街区规划设计深受花园城市理念影响,街巷格局严格按照当时的《首都计划》:第一住宅区院落必须一面临街,建筑不得相连;旁院宽度最少5米,后院深度最少8米,前院深度最少7米;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院落总面积的40%,形成街—院—建筑的丰富空间层次以及公共—半公共—私密的紧密组织序列。行人步行其中,能够充分体验到连续围墙界面所带来的强烈空间感受。

2.样式众多、高度相当

城市景观的美学价值在于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就颐和路街区来说,存在着大约30种不同围墙图案样式,色调主要以温和的黄色为主,辅以灰色斑块或线条点缀,或实体或透空,且围墙高度相当,使得整个街区在保持一个相对协调的景观环境下,又不失让人眼前一亮的视觉焦点。颐和路历史街区以其丰富的围墙样式成为民国历史街区的典型案例。

3.墙面细部肌理丰富

在颐和路街区内,围墙的水泥墙面并不是单纯的色彩镶嵌,辅以配搭的灰色斑块或阴刻或阳刻,仿佛是岁月在墙面留下的历史印记。靠近围墙仔细观察,仍能发现在墙面细化处理方面非常考究,有些围墙利用不同的拉毛样式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这种细部处理的变化使得坚硬的墙面变得柔软,促使人们更愿意去接近,即使触摸围墙也不会感受平淡。

(三)颐和路围墙不足

1.围墙样式杂乱无序

虽然颐和路街区的围墙样式丰富,图案众多,但是相对的也存在着分布杂乱无序的问题。由于沿街花园的尺度各不相同,因此围墙随院落尺度的不同也不尽相同,部分小型院落围墙样式过于繁琐,而某些大型院落又缺少丰富样式显得过于单调。如街区内颐和路段和牯岭路段各自50米围墙相比,颐和路段围墙显得过于杂乱、缺少秩序,而牯岭路段围墙则显得过于单调、缺少变化。

2.内部景观同质化

街区内部主要道路两侧树木为高大的法国梧桐,围墙颜色也主要以黄色为主,带有强烈的民国色彩。但由于街区在保护与利用方面更加注重保护,对于围墙的整治也集中体现在修缮方面,因此道路景观相较于武康路、多伦多路等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显得有些单调以及同质化。

3.外围风貌不协调

颐和路街区围墙存在的最大问题莫过于街区南部北京西路段的围墙不统一,现状为黑白相间样式的围墙,这与街区内部原有的黄色基调形成强烈的反差与不协调。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与外围白色现代建筑相协调,细想之下,作为历史街区丢弃原本的特色去与现代建筑相协调,可能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三、围墙整治考虑的原则

(一)样式控制原则

围墙是重复性的景观元素,为保持围墙在某一地域的景观连续性与整体性,要在统一的要素构成的引导与控制之下,实行可变的韵律与秩序控制,同时赞成差异与多样性,以增强在整体性之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就目前颐和路街区的围墙样式而言,虽然种类丰富,但是显得过于冗杂无序。在保证街区整体性的前提下,去除某些过于复杂的围墙样式能够很好地体现秩序性。

(二)柔性边界原则

环境心理学表明人们乐意在公共空间边界部位进行交流。而围墙作为院落内外的边界,是极易诱发多样城市生活的地方,围墙不应是生硬的分割元素,结合绿化、小品、交往空间等,柔化刚性分割边界,使得颐和路街区能够更加迸发出社区活力。

(三)美学控制原则

美学控制主要基于协调相容,通过对街道景观的开合、天际轮廓线以及道路景观视线组织等控制,强化地域特色,协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保证视觉的协调。由于建筑师个人的美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审美控制往往建立在大众审美上,设计不能脱离群众以凸显标新立异,对于街区的围墙设计也是如此,往往应该考虑城市居民的建议。如上海的普陀路景观围墙就因背离人们的审美显得有些“尴尬”。endprint

(四)复合系统原则

随着未来颐和路街区开放化程度的提高,其旅游标志系统、道路警示系统等都需要密集地在城市街道各个位置给予行人大量视觉信息。围墙以其适宜的高度和可亲近性,在某些街角、地段是十分适合作为媒介载体的,在进行围墙设计时加以考虑结合利用能够更好地体现街区文化氛围。

(五)前瞻考虑原则

目前颐和路街区内院落公共开放程度尚不算高,但是随着城市双修理念的推进以及未来街区功能的转变,围墙设计可能会与内部建筑功能及风格协调,未来作为开放度高的院落,其院落围墙相对也会变得更加“开放”。将院墙与建筑做整体性考虑设计,既强化了街区风貌的整体性,同时也能够兼顾凸显个别的多样性。

四、围墙整治建议

(一)内外风貌协调统一

对于历史街区,其保护与利用必须要从整体性出发考虑,其历史风貌的彰显不单单依靠街区内部的建筑、景观等某单一要素体现。围墙作为街区风貌体现的重要要素,其保护与利用常常被人忽视,失去了围墙风貌的统一协调,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只会显得浮于表面。对于与颐和路街区内部形成强烈反差的北京西路段白色围墙,应该遵从历史原真性,恢复其黄色基调,转变街区现在“阴阳脸”的现状。现代与历史的协调统一不应该从损害历史延续这一“下下策”出发,而应该更多地从城市设计的手法、角度区寻找合理解决的方法。

(二)界面柔性化处理

一般情况,人们将实体围墙作为刚性边界,对于围墙的理解,人们大多关注其分割、保护的功能,但即使是实体围墙,也应该作为内外空间过渡的缓冲,一味地隔离院墙内外,只会导致外部交流的孤立。就颐和路历史街区而言,合理的柔性化处理相比纯粹的刚性分割,更有利于人们对历史街区的感知与保护,街区的生活、交流也能更加方便。

(三)打造视觉节点

由于颐和路围墙的整齐连续,加上道路两侧只有单一的法桐,使得街区内部各条道路的景观趋于同质化,人们行走在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人的心理出发,300米左右就需要出现视觉焦点,以降低心理不适。对于颐和路街区而言,丰富的门头样式结合绿化景观打造可感知的空间界面,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形成有趣的空间体验。小尺度、柔性的处理方式,使得平整的墙面出现视觉焦点,人们可以停留驻足或是交流,降低了生硬的空间交替带来的心理疲劳,同时也增加了街道空间的亲近感。

(四)再现历史材质

圍墙的形式样式同样体现着历史文脉,民国建筑墙体主要有粉刷、水刷石、拉毛、贴面砖、清水砖砌筑几种做法。对于墙体修缮设计前应对墙面的原始施工工艺、材料及构造进行分析,确保历史文脉的延续,例如总统府外使用的是黄色涂料粉刷、梅园新村中共办事处使用的是水泥本色拉毛,金陵大学北大楼使用的是清水砖。而对于颐和路街区而言,围墙样式已经经过多轮整治,其历史样式不得而知,但其未来的整治设计仍应当基本遵从历史情况,“修旧如旧”,不应该像洗脸一样,洗得干干净净,更应要保证施工的精细化,凸显民国特色,不能草草了事。

(五)结合功能设计

考虑到颐和路街区未来扩大开放后,其街区院落功能转变,可适度对院落围墙进行整治设计,满足内部功能的需要。未来鼓励通过浮雕、故事牌、展示牌及店招设计等形式,反映开放功能和标识性;部分非文保院落鼓励采用透空围墙和绿化装饰,增加街区院落内外交流,提升街区活力。

五、结语

综上,颐和路街区的围墙不乏优点,需要继续保持,不足之处也需要通过不同手法进行整治提升。从历史保护的角度来讲,必须遵从其原真性和历史演变,不能仅从单一的好与坏来评价。同时,由于历史研究的困难与复杂,对于历史的保护与利用途径可能不是唯一,或许存在多种更好的方法。只有从历史的原真角度出发,结合各类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延续历史的文脉。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

[2]杨娜.边界柔性化在围墙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3]王孟永,刘朔坦.城市街道围墙导控设计初探[J].华中建筑,2006,(05).

[4]张曼琦.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之围墙景观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5,(08).

[5]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围墙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突然之间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围墙的信念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夏天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