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奥冰
如今,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骑行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京城那么大,要想在这里骑行一日便看尽古都的无限风光显然不现实。而堪称浓缩精品版北京的西城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在这方天地里,有极具魅力的中轴线文化,有让人着迷的什刹海风光,还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演出场所。
骑行西城,您一定会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骑迹”。
清晨来到天安门西的南长街,沿中轴线骑行。南长街街道为南北走向,北至西华门大街,与北长街相连,全长767米。沿街古槐挺立,清洁幽静,是北京市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也是旧皇城传统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时,南、北长街和南、北池子可以互称。那时南城以南被皇城堵死,无门可出。民国三四年,开辟新街,始能达东西长安门。现代诗人柳亚子、著名作家老舍,梁启超、王诤都曾居住在这里。就在辟新街时,在街口修建了一座高大的拱门,在门额上题镌了“南长街”三个大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南长街南口的大门。
南长街东侧为故宫筒子河和中山公园,西侧多为民居住宅。往北骑行来到西华门大街,大街右侧是故宫西华门。清代帝后游行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八国联军侵入到北京城时慈禧和光绪就是从这里西逃的。西华门南侧有家名为“泽园酒家”的餐厅,虽然是个并不起眼的小饭馆,但酒家里的装饰却很有特色,内墙的布置以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为主,让人们睹物思人。
继续往北骑行来到北长街。长街左侧是静默寺,继续往北右侧是福佑寺。传说它是皇家寺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幼年时出天花曾在此“避痘”,后被雍正改为专门祭祀雨神之庙,所以民间又称它为“雨神庙”。乾隆登基后,这里改建为喇嘛庙,更名福佑寺,曾经是西藏驻北平办事处。福佑寺对面是北长街小学,以前是昭显庙,如今仅存后殿。老舍曾在這里写下了著名小说《骆驼祥子》。
在古槐绿荫的掩映下,一座清代古刹“万寿兴隆寺”庄严静谧。寺门上的石额题写着“万寿兴隆寺”,为清康熙皇帝手书。这里曾是老年太监的集中住所。现在的万寿兴隆寺虽然还保存着当年寺庙山门的旧貌,但内里早已经成了居民大杂院。可喜的是大的规制还可寻觅到。殿顶的黄琉璃瓦,房檐下的彩绘,还在彰显着过去的显赫地位。
北长街尽头是三岔口,左侧是文津街,可以前往北海公园;右侧是景山前街,可通往景山公园。右转沿景山前街继续骑行,左侧是大高玄殿,它曾是明清时期的皇家道观,如今划为军事禁区,但还是可以远远地望见院内的钟鼓楼的琉璃瓦顶。向左来到景山西街,右侧是景山公园,左侧是陟山门街,陟山门是北海公园东门。陟,登高之谓也。门后为白塔山,入门即可登山,故名。与陟山门街对应的是景山公园西门,节假日的景山公园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往北来到景山后街,骑行百米,再左转向北来到地安门内大街,道路便宽敞了起来。抬头便可以直接望见远处鼓楼的身影。来到地安门内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的十字路口,周围餐馆林立,有清真的地安门牛羊肉店,有川菜馆峨眉酒家,还有北京风味的华天新川面馆。
什刹海风景之旅:德胜门箭楼-宋庆龄故居-广化寺-银锭桥-后门桥-前海南沿-郭沫若故居-恭王府-梅兰芳纪念馆
要说西城适合休闲观光的地方,莫过于什刹海风景区了。地安门外大街尽头是钟鼓楼,沿钟鼓楼西侧的鼓楼西大街骑行,便开启了什刹海骑行之旅。鼓楼西大街可谓是宾馆一条街,大大小小的宾馆就有十余家,可见什刹海受广大游客的欢迎程度有多深。一路向西来到德胜门内大街,能看到一座巍峨的高楼——德胜门箭楼。作为外九门之一的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明清两代军队出兵时从这里经过,意味此行必然可以得胜。战争结束后,由安定门班师回营。如今城门拆除,仅存有箭楼。
德胜门内大街向南,在锦江之星酒店对面有一条滨海胡同,穿行进去可以来到后海北沿。后海北沿向东不远就是宋庆龄故居。这里既保留着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别墅的特点,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园内有上百年的西府海棠、两百年的老石榴桩景和五百年的凤凰国槐等古树名木。明珠之子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曾在此吟诗填词,园中现在还留有其亲自种植的两棵古树。每到4月份海棠花开的季节,赏花游客络绎不绝。
继续往东骑行来到银锭桥。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什刹海景区的点睛之笔。银锭桥早先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站在桥上向西眺望,可见西山景色,故银锭桥被视为北京城内看西山之第一绝胜处。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老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字体工整浑厚,满着绿色,与周围的碧水、高杨、翠柳相融。桥下水波粼粼,金光闪闪,桥畔杨柳夹岸,葱茏流翠;桥周围古宅相拥,胡同密集,古韵悠然;隐于浓荫中的王府、寺庙的屋顶飞檐依稀可见。桥北鸦儿胡同内是敕建广化寺,明清时期为净土宗佛刹。清末民初,广化寺成为“京师图书馆”,如今成了北京著名的佛教场所。
银锭桥往南是金锭桥,紧邻金锭桥的是敕建火德真君庙,又叫什刹海火神庙,为一座道教正一派宫观。对于老北京人而言,什刹海边上的火神庙可谓“熟悉的陌生人”。论旧,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庙宇,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可谓“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自从2010年重修开光以来,北京人重新认识这座供奉“火德真君”的庙宇,也不过短短5年时间。什刹海火神庙占地并不很大,但布局严谨、精巧。整个建筑群包括三进院落。最南端为山门,单檐歇山顶,门上悬挂着赤字金匾“敕建火德真君庙”,表明它由皇室拨款修建的尊崇地位。endprint
穿过金锭桥往南沿路行至地安门西大街,右侧是什刹海旅游咨询站。这里提供特色三轮车老北京胡同游服务,有时间和精力的游客可以乘坐三轮车欣赏什刹海沿线美丽的风光。旅游咨询站西侧是远近闻名的什刹海荷花市场。荷花市场位于北京前海西岸,一座座两层小楼错落相连,青砖灰瓦,红门绿窗,游客可在此纳凉叙谈、品尝风味、观荷赏景。
沿地安门西大街往西行右拐进入前海西街,远处路中矗立着一块照壁,对面便是郭沫若故居。这里原是清朝和砷的花园,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蒙古大使馆,后来成为了郭沫若晚年的居住地。往北行至前海北沿再向西行至柳荫街,看到一座气势磅礴的王府——恭王府。它是北京现存最大的一座王府,也是一处AAAAA景点,它原主人是恭亲王奕诉,恭王府的名称因此得来。柳荫街西侧是定阜街,沿定阜街往西骑行,就能看到护国寺街的梅兰芳纪念馆。这里原是清末庆王府的一部分,后来梅兰芳先生搬到这里居住。如今我们看到的梅兰芳故居,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格局,房间已经都作为展室,供游人参观。
胡同探幽之旅:护国寺街-护国寺金刚殿-人民剧场-护国寺小吃一条街-百花深处胡同
老北京城有东富西贵之说,城内西北的护国寺街更是如此。小小两公里范围,从护国的将军,到最后的皇弟,皆在此你方唱罢我登场。至于人文底蕴,老舍在这儿土生土长,梅兰芳于此安度晚年,徐悲鸿的大手笔也在这里纤毫毕现。这儿,是旧京名流兴衰荣辱均系于一体的会客厅。
从恭王府出来沿护国寺街从东向西骑行,一会儿就来到了护国寺的山门前。护国寺街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老街。这里的第一位住户就是大元朝的丞相克托。到了清康熙六十一年,这里正式正名为护国寺。因这座庙是在丞相府的基础上建造,加之清代蒙古王公对这里多有布施,使护国寺成了北京数一数二的大庙。与北京城东部的大庙隆福寺对应,老百姓习惯叫护国寺西庙。解放后庙中建筑逐渐为一些单位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为楼房,庙中原建筑仅存三间金刚殿和后殿的几间西配殿。
护国寺街往北骑行可以前往小杨家胡同,老舍先生在此出生,他曾在《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作品中描写过他这里的生活。如果往南骑行,还有清光绪时期黑龙江将军恭镗的宅子。进入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还买下此宅给家人居住。在护国寺街中段北边的棉花胡同里,也曾有袁世凯的亲家——天津大盐商伺仲景的产业。棉花胡同右侧是藕芽胡同,过去护国寺举办庙市时,贩卖鲜藕、豆芽的小贩在此聚集,故得此名。藕芽胡同内蜿蜒曲折,还分出多条岔道,有的岔道相连,有的则为死巷。在胡同中部,有两股岔道,一条偏直,一条迂回,临近护国寺街时又合二为一,组成一个“回”字。随着脚步的移动,路边遗弃的辘轳、磨盘、石臼……映入眼帘。某个岔道的尽头处,居然有处砖雕花门,门牌是藕芽胡同7号,院门南面立着一道用青砖砌成的照壁墙。如果不是有意在幽深的街巷寻觅旧时故迹,恐怕就会在不经意间从它身边匆匆而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能就是北京胡同的魅力所在。穿胡同,随时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可以说,在护国寺街上古迹老宅比比皆是,哪个门洞当年的主人都是来路不凡。
往西可以来到护国寺街西口的人民剧场。虽然如今“没戏”了,但旁边的音像书店却依然火爆。各种戏曲、曲艺、民歌的DVD、VCD、CD和磁带几乎是北京最全的。而各类文艺书籍也一应俱全,其中不乏冷门、偏门。
人民剧场对过的清真护国寺小吃店汇集了茶汤英、扒糕年、切糕刘等旧日护国寺小吃的大部分精华。当年在人民剧场拍《霸王别姬》时,张国荣在这儿连着俩月几乎天天焦圈就豆汁儿,对护国寺小吃赞不绝口。1999年,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尝了这儿的驴打滚之后,当即决定为新加坡国宴订一百个。而旧日护国寺小吃的非清真部分,您就得到旁边67号的合义斋找了,什么炸灌肠、炒肝儿、馄饨等应有尽有。如今别处见不到的肉丁馒头,在那儿是独一份儿。
沿棉花胡同向北骑行,来到一条名字十分雅致的胡同——百花深处胡同。相传明代万历年间,一对年轻的张氏夫妇,勤俭刻苦,在北京新街口以南小巷内,买下20余亩土地,种菜为业。数年后,又在园中种牡丹芍药荷藕。春夏两季,香随风来;菊黄之秋,梅花映雪之日,也别具风光,可谓四时得宜。当时文人墨客纷纷来赏花,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百花深处”。如今斯人已去,花园荒芜,变成了小胡同,但百花深处的名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现如今百花深处胡同,已经找不到当年的花花草草,而留下的只有这个儒雅的名字和美丽的故事了。
城南旧事之旅:宣武门天主教堂-正乙祠-老舍茶馆-大栅栏商业街-琉璃厂-宣南文化博物馆
从百花深处胡同出来,沿新街口南大街向南骑行,依次穿过西四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单北大街、宣武门内大街,便可以到达宣武门地铁站。在地铁站的东北角上,有一座明朝时期的天主教堂,因地处北京城南,简称“南堂”。从西门进去的第一进院落,正对门口的是创始人利玛窦的塑像。雕像北侧的院落是神职人员办公和居住的用房,闲人免进;东侧院落就是教堂的主体建筑,也就是从东门可以直接进入的院落。西入口院落的东北角有一眼小小的喷泉,喷泉后面供奉着圣母像,神情十分祥和宁静。
从天主教堂往东,沿宣武门西大街骑行至前门西大街,再向南拐进前门西河沿街,入口处便是正乙祠。我骑行至正乙祠的时候,这里正在上演看家剧目《梅兰芳华》,由梅兰芳先生的四出重头戏——《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天女散花》的最精华部分组合而成。坐在挑高9米,榫卯结构的古老戏楼里,近距离感受角兒们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倾听没有任何扩音设备辅助的锣鼓琴弦和京韵唱腔,顿觉一阵清爽淳朴的自然之风迎面吹来,好不陶醉好不惬意。endprint
出正乙祠向东,穿过煤市街往南可以到大栅栏商业街。往北走,来到煤市街北侧与前门西大街的交叉口,就来到了老舍茶馆。提起“老舍茶馆”,不但在京城妇孺皆知,就是在外埠,甚至在国外,知道这个字号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馆是由大碗茶起家的,现在大碗茶在北京几近绝迹,只有这里为了保留传统,还在坚守着这项不挣钱的买卖。在这古色古香、京味四溢的环境里,您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每周五、周六、周日下午3:00-5:00为相声专场,每天晚上7:50为曲艺类专场。
当骑至大栅栏商业街时,发现游客慢慢多了起来。这条商业街从煤市街往东一直延伸到前门大街,往北到廊坊头条,都为其辐射的范围。街道上大多是各种老北京的特色商铺,既有像步瀛斋、张一元、同仁堂、六必居、内联升、瑞蚨祥这样的老字号商铺,也有像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场、北京坊这样的现代化购物商场。
因为商业街不允许骑行,只好向西拐进杨梅竹斜街,来到琉璃厂东街。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沿途可以发现两侧大多是售卖文房四宝的店铺,也有些是售卖古董字画的,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在明代其实是烧制琉璃瓦的地方。琉璃厂分为东街和西街,往西穿过南新华街便是琉璃厂西街。如果说东街是精致小店的聚集地,那么西街就是老字号的大本营。在西街,有大名鼎鼎的荣宝斋,有以墨汁闻名的一得阁,还有书画馆锦昌……这条街上到处是书香文墨的气息,各式各样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从琉璃厂西街向西穿过宣武门外大街,沿广安门外大街再往西骑行,便可以来到宣南文化博物馆。它的前身是长椿寺,后来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成博物馆。博物馆以宣南文化为主题,设有“悠悠宣南”“宣南士乡”“革命先驱”“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宣南文化保护开发成果”8个展厅。以宣南北京平民文化为主题,生动地展示了北京宣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滨水绿道之旅:白云观-首都博物馆-天宁寺-报国寺-法源寺-纪晓岚故居-陶然亭公园
从宣南博物馆沿长椿街向北骑行,一会儿就来到了宣武门西大街,向西穿过天宁寺桥就是白云路。白云路往北不远,有一条平整宽阔的砖石马路,便是白云观的所在。这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道观,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如今已成为首都北京的一大名胜,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众多香客游人。每年春节的民俗庙会,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如果沿白云路再往北来到复兴门外大街,就可以看到首都博物馆。这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里面有瓷器展、民俗展、青铜器珍品展,还有北京城市历史发展沿革及历史文化展厅。每逢节假日,首都博物馆人流如织。这里也是红色旅游、历史教育的主要场所。
从白云路一路向南骑行,穿过白云桥,沿广安门北滨河路往南便是天宁寺,这是一座辽代的古寺。天宁寺被周围的小区所包围,沿小巷往里走,举目远望,只见一座古塔高高耸立,雄伟壮观,那便是天宁寺塔。进入了古寺,不同于外面喧嚣的世界,这里一片宁静。置身于天宁寺塔下,我被这座十三层层层相接的密檐古塔所震撼。虽然在北京游览过很多古塔,倍感震撼的这是头一座。
沿广安门北滨河路向南骑行来到广安门外大街,向东骑行至广安门内地铁站时,便来到了报国寺。报国寺始建于辽金,是忽必烈统一中原后,为彰显开国元勋,依旧寺建新庙称报国寺。明朝初期报国寺逐渐荒废。到了成化二年,明宪宗国舅在此出家,皇帝遵母后之命建新庙,更名为大慈仁寺。清康熙文武兼治,推行满汉一视,开科举揽人才。当时报国寺是京城最大的庙市花市,加之景观奇特,引来了无数风流人物流连驻足,形成报国寺特殊的文化积淀。如今的报国寺里还提供中国古玩馆、中国钱币馆、中国徽章馆、中国票证馆等特色展厅供游客参观。
从报国寺出来到牛街,沿牛街往南骑行就到了法源寺。再向东一拐,但大学时看过李敖写的书《北京法源寺》,知道京城里有这样一座古老的寺庙。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法源寺最早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北征抗辽东牺牲的忠烈建的,武则天当政时,叫它“悯忠寺”。一直到清朝雍正皇帝时,雍正将其改名为“法源寺”,将该寺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从此“法源寺”名字沿用至今。虽名字变来变去,但千百年来,北京法源寺依旧是座“悯忠寺”。每年这里的丁香花会是京城一大盛景。
从法源寺出来有两种骑行选择:一种是原路回到广安门内大街向东骑行至虎坊桥地铁站的纪晓岚故居。故居的南端是正厅,厅内正对着门的便是等人高的纪晓岚画像,长须飘飘,面庞甚是清峻。四周陈列着有关宅主的各种资料,甚至还有一个纪念品销售点。院子的正西方有个绿面红沿的大鱼缸,东北角则是纪晓岚亲植的海棠树,原先是两株,上世纪60年代砍去一株。院子的北端便是大名鼎鼎的阅微草堂。堂内正对大门是一尊纪晓岚雕塑,后面陈列着古色古香的书房家具,但都是仿古物,用以营造气氛。另一种骑行,可以沿牛街一路向南来到右安门西街,往西前往陶然亭公园。园内最著名的莫过于陶然亭,它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當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内创建此亭,并取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诗意,为亭题额日“陶然”。
文化演艺之旅:天桥剧场-天桥艺术中心-德云社-前门建国饭店梨园剧场一湖广会馆大戏楼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的氛围。戏剧、歌舞、曲艺、影视……更是北京这座文化古都里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西城,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演出场所,它们似一盏盏五彩的霓虹灯装点着车水马龙的繁华市井,为人们奉献着源源不绝的精神大餐。endprint
游览完前门后可以往南骑行,沿着天桥南大街往南便可以来到天桥剧场。因此处的桥是古时皇上祭天的必经之桥,故名为“天桥”。旧时天桥地区是北京平民的游艺场所聚集地和商品市场,内有众多曲艺演出场所。如今天桥西侧有两处重要的文化演出场所——天桥剧场和天桥艺术中心。
天桥剧场位于北京中轴线前门大街南端。东临市内最大的森林公园——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隔街相望。
天橋剧场始建于1953年,是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综合性剧院。60多年来,天桥剧场以演出芭蕾舞剧、歌剧、舞剧为主,伴之各剧种、剧目,迄今已演出8000余场,接待中外宾客900多万人次。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演出的主要剧场之一,接待国内外宾客近10万人,逐步形成了京城又一新兴的文化中心区。
天桥艺术中心位于天桥剧场西侧,是北京首家大型音乐剧专业剧场。这里曾上演过许多大戏。有音乐剧《歌剧魅影》、话剧《北京法源寺》、韩国涂鸦秀《HERO》等不同的演出,以及“十大新锐导演戏剧展”等,使得天桥艺术中心不仅成为大众舞台娱乐体验的根据地,也成为了潮流文化的风向标。天桥艺术中心对面是德云社剧场,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33年的天乐戏院。在这里游客可以一睹老北京市井民俗文化的众生相,可以再次领略“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盛况。
沿天桥剧场北侧的北纬路向西骑行至虎坊路,再向北便是前门建国饭店,北京梨园剧场就位于前门建国饭店内。梨园剧场以戏曲演出为主,是京城首家茶座式剧场,观众席有八仙桌、盖碗儿茶、北京小吃,上演的全部是北京京剧院的京剧。每当华灯初上,中外戏迷游客就会齐集到这里,吃北京小吃,品盖碗儿茶,听原汁原味儿的京剧,感受惬意的“老北京”生活。在这里,观众还可以观看演员化妆,与演员合影留念,甚至可以尝试穿上戏装,勾个脸谱,来一次体验和互动,为客人提供全方位的新奇感受。
沿虎坊路向北骑行至虎坊桥地铁站,在路口西南角的脸谱造型林立的小广场旁,可以看到一座青墙红梁的小院儿独立于周边高楼大厦中。栏雕大门显得格外肃穆,步入其间更是别有洞天,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院落已形成“戏楼、茶楼、酒楼、博物馆”三楼—馆的格局。这就是湖广会馆。
会馆古色古香的老戏楼内每天晚上笙歌绕梁,成为国内外游客欣赏京剧的理想之地。这里每年承载着大量接待工作,其中有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前希腊总理夫人娜塔莎-卡拉曼利斯等各国政要名流。会馆还相继推出了京、津两地鼓曲名家演出专场和相声演出专场;坚持近20年之久、每周一次的“赓扬集”百年老票房活动,至今已演出1000多场,成为国内最大的京剧票房,是中国戏迷朋友心中不可或缺的节目。如今,湖广会馆每天都有风雷京剧团的演出。每周六的上午这里还会举行票友联谊会,连看门的小伙子没事时都能溜这么一嗓子。
书香文墨之旅:琉璃厂中国书店-北京图书大厦-正阳书局-西城图书馆-中国书店北京雁翅楼24小时书店
西城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对于文人而言,离不开读书的场所。西城最早的书店莫过于琉璃厂的中国书店了。琉璃厂有两家“中国书店”,一家在东街,为现代书店,门朝西和南开;一家在西街,为古籍店,坐南朝北开门。中国书店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第一家国有的古旧书店。是拥有图书出版、发行、拍卖以及古旧书收售、书画、艺术品销售等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文化企业。
从琉璃厂中国书店往西骑行来到宣武门外大街,再向北就到了西单地铁站,地铁站的东北角是北京图书大厦。它不仅是北京最大的书店,而且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综合性原版图书零售场所之一。近干平方米的购书大厅宽敞明亮,设计装修中西合璧,浓烈的现代感中时时弥漫着氤氲的书香,整体购书环境独特而又典雅。全场分为读物区、生活区、艺术区和社科区,集中了英、法、德、日等十几个语种的10000余种原版出版物。一层经营社会科学图书。二层经营少儿读物和文学艺术类图书。三层经营文化教育类图书及音像制品。四层经营科学技术类图书。
沿西单北大街向北骑行,快到西四的时候,道路的西侧有一座古塔便会映入眼帘。古塔名为“万松老人塔”。走进院子,被古塔、庭院、绿植环绕的正阳书局显得静谧而幽深。这里对公众免费开放、免费借阅。正阳书局以前门(正阳门)为名,主营北京历史文化类图书。图书馆里有10个大书架,摆满“北京人写的、写北京人的、在北京写的书”。环绕万松老人塔的小院共350平方米,五个房间精心布置,除了图书馆,还有销售区、博物馆、档案馆等区域。
正阳书局往北沿西四北大街向北骑行,一刻钟就能到达地安门西大街。如果往西沿平安里西大街骑行,穿过育幼胡同便可来到西城图书馆。往东骑行至地安门内大街可到燕翅楼中国书店。西城图书馆位于西直门内后广平胡同里,虽然身处一条胡同中,但这里的环境和氛围却是区级自习室里较好的一家。自习室位于图书馆四层,大小各一间。大间超过200个座位,小间也能坐下100个人。这里的来人主要以学生为主。室内拒绝餐饮,空调温度适宜,大厅宽敞。走廊内还有各种书法、文物展览。学习累了,可以出来散散心,舒缓一下压力。
这里距离地安门雁翅楼很近。雁翅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20年),位于皇城北门地安门两侧,是北京皇城北侧的城防戌卫建筑。因其造型别致,宛若大雁展翅,故名雁翅楼。北京紫禁城午门两侧的高台建筑,与此相仿,所以也称雁翅楼。清代时,地安门雁翅楼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1954年,因北京城市建设需要,地安门城门和雁翅楼被拆除。如今在其位置上景观复建完成的雁翅楼,正式以“中国书店北京雁翅楼24小时店”的身份向公众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
走出书店骑行回家,迎面暖暖的夕阳透过树稍洒落在身上,轻柔的风吹着我的脸颊,耳畔鸟儿们声声不绝于耳的歌唱,在这夏日炎热的空气中仿佛感受到了骑行带来丝丝的凉意,这大概就是低碳骑行的乐趣吧。
骑迹西城,“骑”乐无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