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轩
摘要:在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主要文学作品时,不由的对其作品肃然起敬。他的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局面的强烈不满和对投降政策的批判以及对抗金斗争的高度赞扬。他的词慷慨纵横,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以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和充沛的创作才情,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词人;辛弃疾;爱国主义
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由于辛弃疾的不凡才能与特殊的境遇,在他创作的词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我体会如下:
一、豪迈的英雄气概
辛弃疾南归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投降派长期把持南宋朝政。带着北方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南归的辛弃疾,不与投降派妥协,他的词里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在《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中写道:“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辛弃疾想到北方人民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则愁思难眠。夜半狂歌,悲风惊起,听檐间铁片铮铮作响,宛如千万匹冲锋陷阵的战马疾驰而过,他多想挥戈跃马,杀敌报国。他的词把我们领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作者创作的思想。仿佛又让我们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怀着复国返家园的心情,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豪杰气质更让我们钦佩。这一份赤诚之心,英豪气概,令人震撼。
辛弃疾一生之中,报国之志不减,抗金决心至死不渝。他是北方人民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兵戰意识。他在遭劾落职时所写的词依然不忘自己过去的抗金壮举,时时激励自己的抗敌决心。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读罢这首词,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挑灯看剑、神色威厉严峻的勇猛武将形象,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苍凉感叹,同时,也是对南宋投降势力的强烈指责。
二、爱憎分明,收复失地统一祖国雄心壮志
辛弃疾是一个立志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他投奔南宋以来,多次上书献策要求朝廷出兵北伐。他做地方官时,设想多种方法建军备战,积极为北伐中原筹措。但是,昏暗的南宋朝廷,一直妥协投降,不仅苟且偷安,同时对抗战人物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诗人十分愤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在婉转悱恻中深有寄托,曲折抒写了自己的政治哀怨。这首词曲折地表达了他对抗金战机、恢复希望失落的惋惜和悲叹,对葬送抗战良机、贻误国家大计的怨恨及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中,鲜明地表达了对国势时局的忧虑愤激。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苟且偷安,不思北伐,以致“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他也批判南宋最高统治者是非不分,贤愚不辨,“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几人曾是经纶手”(《水龙吟》)是他对南宋苟且偷安求和君臣的贬责。他愤怒地写到要清除这些抗金事业中的绊脚石,蒙蔽君主的小人,“砍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苟安求和君臣的贬责和对坚持抗金收复失地的抗金志士极力推崇赞许。辛弃疾的这类词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曲折地表达了深沉而又热烈的爱国感情。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这种志向不仅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生活中,同时在他的词创作中也有深刻的反映。他早年即投身抗金事业,并以英雄自许。“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恢复中原献身,即使到了晚年,仍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有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既有正面描写抗金战争:“汉家组练十万,列尖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鹘血污,风雨佛狸愁。”(《水调歌头》),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也通过送友、祝寿来劝勉友人奋力抗敌,侧面反映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希望韩元吉能够肩负恢复中原、统一中原的历史重任,这虽然是劝勉别人,实际是诗人自勉。“整顿乾坤”是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有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作者六十岁时所作,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爱国词章,也是诗人生平报国夙愿和北伐热望的尽情倾诉。诗人在词中通过怀古,表达了坚决抗金的主张和强烈的战斗意志,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不可遏制的抗战激情。
三、壮成难酬的慷慨悲歌
辛弃疾经常激励自己要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功名万里”的李广,“隆中卧龙”的诸葛亮,“坐断东南”的孙权,“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等那样,为祖国的统一作出贡献,以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对主张抗金的辛弃疾不重用,只是利用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处理地方财政治安问题,应付各种事变,使得他的抗金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经常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或抚栏低吟,或仰天长啸,迎风洒泪,悲歌当哭。他满怀壮志,却沉抑寂寥。他被压制的爱国热情以及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没有人能够理解:“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篇饱含难言之隐。
总之,辛词的豪杰气质无不体现于其词之中,既给了我们拍手称决的好词,又把我们带回了硝烟四起、战乱纷纷的时代,让我们了解人们疾苦,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作者豪迈的英雄气概,铮铮铁骨的豪杰气质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心情,他的豪放气质可谓是字字铭心、句句刻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