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森林

2017-10-30 21:39
大众摄影 2017年11期
关键词:风光魔法加拿大

我今年33岁,玩摄影八年了。小学毕业后,我随父母从国内移民到加拿大,大学时期及毕业后在温哥华岛上的维多利亚市生活了12年,那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美丽的海岸线,激发了我最初的摄影灵感。从买第一台相机起,我就开始了风光的拍摄,当时我在加拿大最西部的国家公园Pacific Rim National Park实习,那里是全加拿大最负盛名的冲浪胜地,又被温带雨林环绕,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偏重森林和海景的拍摄。后来伴随着职业生涯的成长,我一直都在温带雨林附近居住,就形成了今天的拍摄风格。

我曾花大量的时间去网站上看别人的片子。美国摄影师Chip Phillips的作品和教程给了我最基础的数字影像后期启蒙;在国内同时也在加拿大的好友阿刘,在多次的交流中影响了我对于画面的理念;原在澳洲目前在美国的华人摄影师Joshua Zhang,他帮助我触及了风光构图的本源,并且一直在构图方面指引我。我刚开始玩摄影时,视野中几乎没有后期教程,很多东西纯粹靠自己摸索。后来接触到了由Tony Kuyper提出的“亮度蒙版”这个理念,实践之后又学习到Chip Phillips的基础教程,由此开启了通往高阶后期的大门。

这个系列的作品,称之为“魔法森林”。我中学时曾是《魔戒》的“粉丝”,所以当我拍这些森林的时候,脑子里都在想象一些魔法风格的森林场景。通过对照片的构图以及后期进行一系列的简化和渲染,我希望将照片做得更加情绪化,更有想象空间。我也喜欢过大红大紫的风光片,但后来发现过分的“糖水”反而削弱了画面本来的意义,所以我现在更倾向于颜色不那么鲜艳,但氛围感十足的风格。

我探索的很多地方都人迹罕至。加拿大地广人稀,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野外,我曾几次近距离遭遇黑熊,被狼跟踪过,所幸最后都没事。很多森林从未被开发,根本没有路,我经常是穿过丛林,爬下山坡,沿着河岸走,甚至是在大腿深的激流中逆流而上。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也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什么,经常是行路途中遭遇风景就马上拍摄。当然,拍摄时也遵循着构图法则,从繁乱无序的原始森林中抽取画面的精华,既要突破常规,又要在画面元素之间达到平衡。做后期的时候,我从不追求原始场景的绝对还原,而是还原我看到场景的那一刹那的感觉,还原我脑子里对于场景的想象,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二次创作。我认为在数码时代,前期拍摄属于一次创作,但我们需要通过二次创作将自己心中的想法、情绪以及品味带进片子里,通过后期的洗礼,为作品赋予摄影师自己的印记。

对我来说,前期后期密不可分,之间的比例很难界定。良好的前期基础,才能给后期更大的发挥舞台。其实,以森林为主题的照片,后期的难度比很多山景海景要容易得多,因为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通常是看不到天空的,光比并不大,大家常说的“曝光合成”在森林场景里并不需要。当然,这并不代表森林片的后期就没有挑战。相反,森林片因为都是小场景,其后期更注重情绪化的表达,或是小桥流水的惬意,或是秋叶飘零的沉寂,或是春日暖阳的生机。这些情绪有一半来自于实景对于我的影响,也有一半来自于当时自己的心境,反应在后期上,会使原片与最终效果有很大差别。

我有一双“森林眼”,看到有感觉的场景,脑子里立马会产生一幅想象图,或者是一个感觉,在后期处理的时候我就努力将这个感觉还原。比如“蓝丝带”,那个场景在我家附近,我在那里住了几年都没发现,这是只有在倾盆大雨时才会出现的季节性溪流。当时我仰头看着陡坡,一道溪流从顶端直灌而下,又被岩石和植被分成两道,隐没在青苔之间,好像是两条舞者手中的蓝色丝带,在精灵绿世界中飘舞。所以在后期的时候,我尽量往这个方向去做。

我目前供职于当地市政府,从事市政工程类的工作。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同时也是个兼职,我大多数周末都在拍婚礼,这能给我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所以我每个月只能抽出极少的时间出来拍拍风光。

目前我还没有专题的拍摄计划,不过我所在的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所以我应该会在“森林系”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另外,我在年初的时候与另外几位十分优秀的华人风光摄影师成立了一个创作小组“光影者”。我们几个人家庭背景相似,都是奶爸,都有各自的事业,都不是全职摄影师,但同样热爱风光,我们一起研究拍摄计划,不断交流各自对于摄影的理解,彼此之间毫无隔阂。集四人的智慧,比单打独斗要好太多,我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们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外出创作计划,已经合作探索了美国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岸线和森林景观,接下来我们应该会携手探索加拿大的落基山地区。

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光魔法加拿大
松软魔法
风光新580
魔法笔
风光如画
神奇的魔法
风光ix5:当轿跑邂逅SUV
我的魔法棒
各国首都风光
加拿大看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