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以色列特派记者 刘洋
“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特有钱?”在耶路撒冷的出租车上突然被一名当地司机这样问,感觉真有点五味杂陈。问他为何这样想,这名司机答得理直气壮:“不然为什么一个扎哈维(以色列国脚)到中国就能卖好几百万美元?”
其实,《环球时报》记者随“中国网络名人环球行——以色列站”代表团前往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一路上都是记者在向以色列人提问:“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中国,你会选哪个?”他们的答案各有不同,但表达的内容殊途同归——中国,代表着未来。
政治漫画家什洛莫·科恩的选择是“代表未来的力量(Forceinthefu⁃ture)”。他的解释是,如今的中国正如50至100年前的美国,很快就要成为世界领导者(worldleader)。在中国光明乳业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企业特鲁瓦大部分股权后,已在《今日以色列》上刊载作品10年的这位漫画家发表了新作:代表特鲁瓦“茅屋芝士”的小屋正经历震颤,有人在喊“地震!地震!”但另一个声音说:“没事儿,别慌,只不过是要搬去中国。”
如果用一张画描绘中以关系,科恩说,他会画一个巨人代表以色列,一个小矮人代表中国,巨人牵着线拉着小矮人说:“走!走!”科恩表示,“这当然是反讽,与事实反着来,如果我直接画中国拉着以色列干这干那,人们会觉得,就是这么回事,这不新鲜”。
以色列前工党议员艾伊娜·威尔夫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代表着未来”,但她选的词其实是“神奇”。威尔夫说,如果问以色列人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以色列人都会说,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和古老的文明。“但今天的中国其实是人类的未来所在,假如大家到访中国,就会如同探访未来。”
在以色列开了“阴阳”“太极”等多家亚洲菜餐厅的名厨阿哈罗尼也说中国是“未来的力量”,但他的解释与选择用“奇迹”形容中国的纳粹大屠杀幸存者什洛莫·佩雷尔如出一辙——以色列人想弄明白,为什么中国过去几十年能够发展得那么快。
中文特别出众的以色列导游希娅和自学汉语的学者陶文亚分别选择了“强国(Power)”和“巨大(Giant)”,前者其实还提到了“关系”,似乎想证明她是更懂中国的“老司机”。
在以色列外交部亚太司,外交官努瑞特说,她的选择是“不同(Differ⁃ent)”和“震撼(Shocked)”。在私下交流里,她喜欢称呼中国是以色列的“新情人”。亚太司副司长潘立文选择的词语是“巨大(Great)”,因为“中国有巨大的领土面积,巨大的人口规模”。潘立文说,以色列期待中国能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和平缔造者,因为中国是唯一既是世界引领者,又同时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交朋友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