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_林明进
老祖宗的生命哲学(下)
讲者_林明进
林明进同他的老师爱新觉罗·毓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可人生逆境多,孔子周游列国14年,孟子周游列国18年。我的老师(毓鋆)说,他一生的抱负想同孔子一样,但他到台湾以后就不再碰政治。《易经》每一个爻,就是一个势,形势,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天时、地利、人和,而是形势比人强。中国人学《易经》,不是为了算命,而是懂得通权达变。权是秤锤,秤锤的价值在于帮助秤杆发挥作用,秤锤的位置必须恰到好处,才能秤出东西准确的重量。这个位置就是中道。
《易经》的乾卦上九,亢龙有悔,《文言传》中对的解释有对圣人的定义。每个人都有圣心,具备圣人的品质,只要开发自己,都可以自我实现。佛家说人人都有佛性,“观自在、明心见性”,见性就可成佛。
中国人不枉自尊大,每个民族都有其价值,重视别人文化的价值,更应该正视自己的血脉。中国强大的时候,不征服别人,任何事物来到中国会演变成中国的东西,因为包容,有容乃大。西方国家则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去征服其他民族。
↑《西厢画眉图》,在中国古代夫君为妻子画眉是极其私密的闺房之乐
→宋朝理学需要孟子的性善论
中国人生命的奥秘很务实,让生命发展其价值。
儒家从两性之爱发展出仁爱,但没看到万物生生不息。道家则看到整个宇宙,孕育万物,万物自然生生不息。然,如此;自然,自己如此。老师教学生有必要将每一个字讲清楚,中国的汉字是有生命的。自然的概念,创造了道家思想。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当教主,只是现在很多人都忙着玩手机,上网等等。
中国人生命的奥秘很务实,让生命发展其价值。
《中庸》第十二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中国古代看到皇帝,官员出巡都要避让。但面对生命时敬畏的态度,皇帝和百姓一样。在台湾的乡村,看到结婚的轿子,送上山的棺木任何人都要避开。这是文化传承的一种礼数,也是一种迷信。在特定的时代,迷信只是表面,但其实是内心的约束。嫁娶和入土都有时辰,不能误了时辰。入土为安,误了时辰就不安;娶媳妇要生育后代,时辰对了新娘才能安。中国很多奇怪的礼数,其实背后有强大的文化元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五伦的第一伦就是夫妇。典故张敞画眉讲,东汉时的张敞经常在家给妻子画眉,长安城中传说张京兆画的眉毛很妩媚。有司就以此参奏张敞。皇帝问张敞有没此事,张敞回答:“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夫妻间有个词叫体贴,指相亲相爱。两个身体贴在一起,紧密相连,完全没有缝隙就是体贴。这是两性之爱,最完美升华的形象。夫妻之间有闺房之乐,但迈出房门,就相敬如宾。恭敬,敬对别人,恭对自己,但两个字都有谨慎的意思。
中国的伦理是上下关系,师生、君臣、父子……先上后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前后关系,父慈子才孝,兄友才弟恭。伦常中的上,需要先做好自己,伦理的价值不在分上下,而是尊重。孔子杏坛教书,同学生有一丈的距离。这个距离代表尊重,不是疏远。高速公路上检测距离的标志,是为了让司机保持安全距离。最要好的朋友因为一句话,一辈子不再联系,分寸没有拿捏好。《易经》的履卦,有踩踏之意。踩到老虎的尾巴,它立刻回头咬你,人亦如此。
中华民族从生命哲学发展出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美国的政治很简单,符合美国的利益去做。全世界卖军火、挑事端,这种民主完全是个人主义的发展。中国人则是“因其国以容天下”,最终的眼光是包容天下。《大学》: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天下是过程,天下平才是结果。中国人追求的就是平字。
从自我做起,孟子更进一步“人人亲其亲”。中国讲究内圣外王,中国人不只看自己的利益,而是心怀天下,所以有君子。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中国天下平的概念从孝悌开始,每一个人讲孝道天下就平了。《易经》六十四卦惟乾坤两卦有特殊的两句话,乾卦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按一般理解,群龙无首,是负面。用九,九代表阳,乾卦是纯阳之卦,用九就是阳刚最高的运用,无欲则刚才是最高的境界。尧舜是选贤举能的结果,在这之上,还有一个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不需要有上下之分。大家都是龙的时候,最吉祥,即群龙无首。
《中庸》的第三十三章: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恭就是正南面,南面为君,严格要求自己,在位上正己,自己为标杆,永不懈怠,即“止于至善”。
中国政治的三个阶段,《礼记》讲从乱国、疵国、幽国的阶段,然后小康世,再到大同世。《春秋·公羊传》从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第一部分可归纳为聚乱世、生平世、太平世。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 耐就是能,能耐。圣人能成为圣人,不是靠大家膜拜,每个人把自己做到最好都可以成为圣人。“笃恭而天下平”,每个人都成为圣人,天下就平了,所以说人皆可为尧舜。“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圣人可以把天下看成一个家;“以中国为一人”把中国看成一个人,没有内外之分。这是中国的核心思想和价值。
大同即是太平。中国的大经常不是跟小相对,大是无边无际。唯天唯大,天可以称为大。我们祖先认为天就是无边无际,就是最大,但“唯尧则之”,则,学习效法的意思。只有尧,能够把天的德性完全学到,就是学到了大。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圣人也有这样的胸襟,故有容乃大。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俞序》“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上探天端,人就有大志,然后正万民之所欲,来端正老百姓的欲望。民之所欲而欲之,民之所好而好之是原则,但欲望需要一个标准。
《公羊传》描述中华民族怎样看天下政治。第一分内外,“内其国而外诸夏”。自己的国家内,作为唯一的价值标准。然后才是其他的中原各国。第二步是“内诸夏而外夷狄”。中国人没有欧洲、美洲的概念,但中国人知道外面有夷狄等部落。内诸夏就有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诸夏就是中华文化圈里的各个诸侯国。诸是所有,诸位的意思,诸夏就是中国。第三阶段“夷狄进于爵”。夷狄之国的人可以到中原做官任职,没有夷狄之分,远近小大若一。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到最后天下平。中国人从生命哲学发展出政治哲学、人文哲学。为什么外国人害怕中国强大,因为我们有比核武器厉害的中华文化,这是5000年的传承,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人学不来。
《中庸》第一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讲的中道用中、和两个字来诠释。喜怒哀乐人人都有,人会把本性的喜怒表现出来,除非是圣人。《道德经》讲“不如守中”,但儒家很人性,说“发而皆中节”,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都能够中节,节即是符节。中和时,所做的事才是正确的。中和就是我们的人性,表现出来的情意跟人性画等号。中国人强调人性完全发挥。
爱,是爱自己爱别人,如今是书读得越多,反而没有爱天下。教育应该将人越教越好,语文老师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基本的责任,是把学生教成一个人。没有把人教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让学生知道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价值。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是雎鸠鸟的叫声,写雎鸠因为它们对爱情非常坚贞。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在哪里?在黄河的沙洲之上。窈窕淑女,淑女强调的是内在,窈窕是外在。君子好逑,不是要求的求,逑是配偶的意思,好是形容词,那个有内在外在都美的女子,是君子最好的配偶对象。
《关雎》这首诗似乎说,以爱好美色的心来追求贤德。《论语·子夏》:“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贤贤易色其实讲的就是择偶,不仅男人找女人,女人也可以找男人。在中国爱上一个女子不能乱来,中国人讲门当户对。有人说,是腐朽的封建思想,这是没有了解中华文化的真精神。门当户对是创造家庭幸福的重要元素之一,相似家庭出身的双方彼此很了解,是因为两家的文化很接近。英国的戴安娜王妃,查尔斯瞧不起她,过得艰辛,二者不是一个世界的。
男子二十行冠礼,取字,代表成年
媒妁之言,媒跟妁有区别。媒是男方的媒婆,妁是女方的媒婆。二者将男女双方的个性、身高、爱好、文化背景相比对,合适的幸福率才高。《关雎》放在第一篇就是正人伦,告诉人们喜欢不能乱来,人伦的标准是“止于至善”。《论语》讲《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能伤,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的身体是你的,更是父母的,也是列祖列宗的。《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故哀不能伤其身、伤其心。《岳阳楼记》中有淫雨霏霏,雨下得太多就叫淫雨,过当、过度为淫。所以中华民族讲中道、守中道。
儒家从人道,从一阴一阳的结合开始谈起,《说文解字》中,屯,草木初生之形。《易经》中的屯卦,物始生而有难之卦,云雷卦,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刚柔使交而难生”,创造生命没有捷径,都是一步步来,第一步最困难,事业、置业皆是如此。屯卦的上爻是危险,下爻是行动,一动就有危险。动乎险中,一切成就都是行动中得来,经历过顺境逆境,亨通才会来。意思无论困难多少,必须要面对。
毓老师对台湾文化贡献很大,他离开时,马英九颁发褒扬令,感怀他对社会的贡献。如今我们住洋房、开好车、吃美食,但应该让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知道中国人何以伟大。
生日吃蛋的习俗现在少有人知,其实从屯卦中来,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中国是与时俱进的民族,没有说不能吃蛋糕,但要母亲吃蛋糕。西方看待生命是快乐的,旧生命产生新生命有了生日仪式。中国人创造生命的价值放在母亲身上。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蛋糕就把我们的传统丢弃。中国人从出生就是相对待的关系,而西方是个人主义,冲突一开始就有。
二十岁以前吃蛋,运转鸿图;二十岁以后茹素,斋戒感恩;五十岁以上做寿,接受祝福。
孩子生日当天,父亲要写备忘录,那一天母亲最痛。生日当天,天没亮之前,母亲会拿两个煮熟的蛋在孩子身上滚蛋。寓意把厄运滚走,带来好运,这是精神上的力量,是情感的链接,更是母亲对孩子的期许。孩子起床后,母亲才让吃蛋。所以说伦理是上下,长辈要先身教。
女子十五及笄,就是成年,男子二十行冠礼,取字,代表成年。从此外人称字,不称名,只有父母、师长才可以称名。成年以后过生日,要茹素,即吃素。吃素的目的在感恩。中华民族是感恩的民族。祭拜自己祖先是报本,祭拜大家的祖先,所谓的神,那是感恩。对神只感恩,因为人的成就是靠自己,而不是靠神仙保佑。人五十以后才有机会做寿,但做寿的标准不是五十岁,而是父母亲在不在。如果父母任何一方尚在,子女就不可以做寿,因为这是对父母的不尊敬。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中国人有规矩,20岁以前过世叫夭折。短命与岁数无关,而是早于父母之前叫短命。白发人送黑发人,人间最大的悲痛。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追远是祭祀,慎终就是谨慎处理父母临终的最后一口气,需要子女随伺在侧,亲视含殓。随伺在侧,一直在父母亲身边随时伺候;亲视含殓,目的要孩子能够在父母身边。人要去世时,有人在旁边握着手,叫一声爹娘就会放心地走了。这就是中国人的孝道。
在中国,男性死亡是寿终正寝,女人则是寿终内寝。内寝指内室里面,男人是放在客厅。家里有人过世,所有邻居都会上他家哭号,一起料理后事。然后吃流水席,这不是浪费,而是为了感恩,是很有人的滋味。
逝者口中含玉,最好是用珠,一般用玉,慈禧太后口中含的则是大明珠。将玉做成蚕的形状,取蚕蜕之意,希望去世的亲人早日投胎。为死者顺气,由嫡长子来做,如果嫡长子不在了,由嫡孙来做,这是中国人的规矩。迷信说法,让最后一口气从嘴巴出来,可以上天;那一口气从下面出去,就会入地狱。其实背后的目的是要孩子陪在身边。当至亲过世,而人又没法赶回去时,要求匍匐奔丧,这就是孝道。“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农村流水席背后的文化含义是感恩
《孝经》第一章: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段话中,孝之始与孝之终前后对应,中于事君则是在古代政治需要加上去的。将孔子的话进行篡改,告诉天下百姓要以孝事忠。祭拜的时候,牌位有天、地、君、亲、师,设计这个制度的政治人物很聪明,为了把君摆进来,将师也放进去,堵住天下读书人的口。
《春秋》是孔子最中意的书,从鲁隐公写到鲁哀公,他不是为了写历史。鲁国的历史从伯禽到鲁隐公已经是第十四代。从鲁隐公开始写,是因为鲁隐公能够“让”,他原本是庶出,地位比其高的公子允年龄还太小。隐公因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举荐他为国君。鲁隐公执政11年以后,把位置让还给了鲁桓公。《春秋》以“让”的精神和价值来写的。
《尧典》是《尚书》第一章,讲尧舜禅让,核心是“允恭克让”。《史记》世家有三十篇,《吴太伯世家》为第一篇,也是因为“让”。太伯是周太王长子,但太王喜欢弟弟季历,于是太伯和另一个弟弟仲雍就逃至吴地,让季历继位,季历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史记》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亦是如此。周的文化就是从“让”中来,“让”产生的结果使“让”有其价值,司马迁用《春秋》的精神在写《史记》。
儒家的“让”从谦卦得来,但中华民族的专制政体历史到清为止,只有“争”没有“让”。
《易经》64卦,384爻,是天道之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大自然的智慧,让后人为法效仿。《春秋》从鲁隐公写到鲁哀公,242年,是人世之乱,让后人引以为戒。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知道我的人因为读懂《春秋》,了解我的抱负,骂我的人不懂得《春秋》。孔子的理想不是教育家,而是政治家。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心转。瞬息万变,时来运转,时过则境迁,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太多。毓老师说:“我到台湾后,一生只守住一个爻,乾卦的初九,乾龙勿用。我是潜藏的龙,但我不能有所表现,我也不想有所表现。该潜就要潜。”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国人时刻都有孝道的观念,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中庸》第十九章,“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承先人父母的志向,善于遵循列祖列宗的志业,就叫孝子。中国人的孝道是传承。中国的生命哲学在伦常、在孝道、在悌道,在夫妻之间,中国人强调相对待关系。
忠恕之道,“尽己之谓忠”,不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孔子讲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以礼待我,臣尽力把职务做好,忠是尽最大的力量去做。《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道的定义其实很狭窄,中国人从来不讲自杀。忠进一步是中道人性,忠恕之道是仁。忠,心上随时有中道,心上时时有人性。
《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地能生万物,人能爱万物,做法不同,德行是一样。中国人有法天思想,没有超天思想,孙悟空再厉害也不过叫齐天大圣。忠的核心是尽己之性,每一个人把自己的本性,完全发挥出来。孔子没有讲性善性恶,是至圣先师,讲性善的孟子成了亚圣。讲明白了就不清楚了,讲清楚了就不明白了。
人性很难说,内在之道,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三字经》头两句,人之初,性本善,然后才是性相近,习相远,顺序反了。“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本书是宋朝的,理学需要孟子的性善论,宋朝孟子地位很高。
中华民族的道德就是中道,中道的内容是人性。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指放出去的心找回来就好,教育是把本心、本性找回来。将人教育成为人,自我实现良善的本性,就是内圣。恕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用自己的人性,影响别人也能心上有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要成就中道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所以需要教育。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讲中道离不开人性。教育是修养,修是去掉不好的,修自私、贪婪、懈怠、猜忌等等,养道德、人品、智慧、胸襟、正气……老祖宗的生命哲学就是从生命最初的两性之爱发展到怎样做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