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秦风
9月16日,“陈家泠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是继2013年“化境——陈家泠艺术展”之后,这位艺术大咖带着近年来在绘画、书法、陶瓷、家具、丝绸等多个艺术门类上的新拓展、新创作,二度入驻国家博物馆。
从井冈山、娄山关、延安、太行山、梁家河到G20峰会的西湖,陈家泠把古老深厚的中国画风韵完美地融入中国陶瓷、家具、丝绸等古代“日用即道”的器物工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淋漓绽放。据了解,该画展将一直持续到10月12日。
陈家泠的大展现场
9月16日上午8点,80岁的陈家泠准时出现在下榻酒店的餐厅。一碗白粥,三两块小菜……席间,不断有三三两两的到访者,他都一一亲切地招呼、问候,甚至起身拥抱。
9点,陈家泠出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门口,大步流星地向展厅走去。一小时后,还有一场陈家泠艺术研讨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文学家以及评论家近30人参加。而陈家泠则要在研讨会开始之前,再次到展馆做最后的确认。从画作位置到家具摆放,他事无巨细。
也许是习惯了步履匆忙的节奏,也许是翻越三山五岳的功底积淀,陈家泠经常会被善意提醒:放慢脚步,等等队伍中的老者。其实队伍中很多80后、90后都有点跟不上他的脚步,更别说其他老者了。
原定3个小时的研讨会,在主持人反复强调时间观念的节奏中,在12点30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评论家们认为,陈家泠的整体创作形成了“清、静、和、美、真、气、灵、变”的美学品格,被誉为“东方审美新坐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陈家泠始终把自己的笔触坚持在传统的高度,又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以其大美术的情怀,立足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简单的工作餐间歇,陈家泠用饱满的热情,详尽地解答着来宾的提问。他风趣地比喻,大家对于艺术的探讨,就像是“在用X光研究我这个艺术家的胃,怎么把西方、东方文化吃进去,再变成我自己的能量、变成我自己的作品。”谈笑风生的陈家泠邀请大家都去研究艺术家的“胃”,“感谢大家给我这么多的美餐,让我更加健康、更富有创造力。”
下午两点,陈家泠又出现在了新闻发布会现场。接下来,4点的开幕式、5点开始带领大家继续参观,其间,还接受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陈家泠始终保持着像早晨初见时的状态,不倦不怠。
这个自称常常会忘记年龄的艺术家,虽然一头银发,却始终有着一颗不泯童心;挺拔,却随时可以倾身俯首聆听;亲近,却浑身散发着侠骨傲气……穿着由自己画作定制的真丝长衫,站在人群中光芒四射的陈家泠,和着时代的节拍,从光明中来,向着灿烂奔跑。
中国文化是作品的筋骨
在艺术的殿堂里,从来不乏与时代同频的名家大腕儿。但是,历经一个甲子轮回,依然可以保持旺盛的创新力量,陈家泠算得上经典。
他的创作始终坚持传统而又紧扣时代的脉搏。他对自己的创造性从不满足,永远在路上。他的作品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展览的作品都是现场写生而来。
陈家泠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家,他提出“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希望通过艺术去感染和提升生活品质,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和博物馆、美术馆合作,还和企业合作,希望自己的感染力能够渗透生活。此次展览设置的“壮美祖国”“优美家乡”“和美世界”“精美生活”四个主题,淋漓尽致地把古老深厚的中国画和陶瓷、家具、丝绸等传统工艺创新结合。
陈家泠的艺术创作中充满探索精神和问题意识,试图寻求自身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的新突破。他深谙“变”的哲学,在美术界以“敢变,能变”著称,其艺术在“变”和“化”之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人物、山水和花鸟画的范畴。
这次展出的荷花缸、石榴缸,象征着和平、丰庆,每个缸单体直径达1.6米,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彩绘艺术瓷缸,在创作难度和工艺制作难度上都在业界前所未有。谈及“窑变”,陈家泠露出了孩童般的兴奋,“你永远无法想象,当灰的水墨在特质的缸体上晕染,经过整整8天烧制后,会呈现出怎样的欣喜若狂——变红、变绿、变青……在一个无法预知的世界里,给你最真实的惊喜。”
陈家泠出生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成长于共和国,成才于改革开放。他将艺术成果归功于时代的馈赠。“再纯熟的艺术手笔、再精巧的艺术构思,离开了中国的大时代就是无源之水,我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时代的大发展和大成就,我的作品是用中國文化支撑筋骨,我要用作品的筋骨、内容服务于这个时代。”
陈家泠的故事还在继续,2017的国庆假期,当你静静地徜徉在国家博物馆那一个个焕发着盎然生机的展厅里,也许会见到一位亲切的老者,他在为大家讲述梁家河美景、讲述西湖韵味、讲述井冈山的故事……浓厚悦耳的南方乡音,灿烂纯真的笑容,他就是陈家泠——一个以中国文化为作品筋骨的艺术大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