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祥
摘 要:在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沦为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弱势群体”的心理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弱势群体”产生的成因,关注“弱势群体”,采取形影的措施,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关键词:弱势群体;成因;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1-00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024
一、课堂教学中“弱势群体”的心理表现
(一)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因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学习中显得胆小、怯懦,从来不举手发言,教师提问时,回答问题声音小,有脸红、不肯抬头等现象。
(二)孤独心理
这些弱势群体子女很少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即使在分组活动时,他们也常常是“旁观者”或“局外人”,没有与其他人交流的意识,只等别人主动接近自己,不利于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学生自主交流学习。
(三)排斥心理
具有排斥心理的这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常常猜疑别人,对同学怀有戒备心理,生怕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甚至不轻易接受同学的意见和帮助,久而久之同学对他也敬而远之,同学关系也就紧张了。
(四)逆反心理
这是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遇到问题和困难,往往会逃避现实;失败后表现出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继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他们来说,违反校纪校规是家常便饭,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是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因家庭贫困,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在学校生活、穿着等方面不如别人,在与同学交往中常常处很被动,表现为敏感,自卑,导致性格孤僻,将自己封闭起来。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弱势群体家长长期在外奔波养家,承受着相当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那种抑、自卑、情绪不稳定易暴易怒心理必然会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对子女的教育不是打骂就是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这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上进心不强,思想品行较差,容易走极端。
3.家庭变故。近年来,农村不少人离家别子进城务工,导致许多孩子成为留守孩子。同时随着人们的观念渐趋开放,离异家庭不断增多。也有一些家庭因下岗、失业、交通事故等诸多的原因造成家庭的变故,使一些孩子沦为单亲或贫困子女。他们经济生活困难、社会地位较低、生存压力较大,生理或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学习能力低下。
(二)自身方面
弱势群体子女由于家庭变故或者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暇管教和教育孩子,导致他們长期缺乏爱和信任,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另外,这些孩子从小就要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心理负担重,因此他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等智力方面略显弱势。在学习中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障碍,学习上领悟比较慢,学习成绩进步不大。
(三)学校方面
较重的学习任务,频繁的测验考试,师生间、学生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被忽视或排挤等因素。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羞辱或请家长等,使弱势群体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另外,在为弱势学生捐助及减免有关费用时,为了大造关爱弱势的声势,常常将这些人的名单公示。这种做法无疑会大大地削弱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卑感。
(四)社会因素
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很多。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二是人们往往对弱势学生歧视、另眼相待,导致弱势群体子女心理上出现了种种问题。
三、课堂教学中改善“弱势群体”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教师自身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平等的教育意识
教师要有爱心,不歧视“弱势学生”。因为这些“弱势学生”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能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因此教师都要平等、民主、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
(二)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实施关爱教育,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及时发掘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弱势群体子女在激励中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要多层次设计教案,顾及“弱势”学生,构建分层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考虑到教学的多层次性,既不让学习优势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缺乏挑战性而不想发言,又不让那些学习上的“弱势”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不敢发言。这样就做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对弱势群体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弱势群体子女的年龄特点,对弱势群体子女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敞开心扉,学会倾诉,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并及时疏导和纠正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偏差。另外,在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中小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来促进这些弱势学生健康发展。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课堂教学均衡已成为当前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学生均衡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共同探索的课题。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并唤醒课堂教学均衡意识,那么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必定不再“弱势”。
参考文献:
[1] 吴建芳,赵正.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4):142-144.
[2] 吕玲玲.关注课堂教学互动中的“弱势群体”[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旬刊),2012(11):73-75.
[3] 刘玉梅.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现状反思我国基础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