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芬+武士勇+靳宏举
【摘要】 目的 观察偏瘫患者应用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生活活动能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106例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5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 实验组行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及预后情况[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但实验组MBI评分(72.63±10.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34±9.9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6.24±9.17)、(26.85±7.41)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16±9.54)、(20.46±7.4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治疗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及预后质量, 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偏瘫;针灸康复优化技术;生活活动能力;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9.01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optimization technique on living activitie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106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optimization technique.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iving activities [evaluated by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score] and prognosis [evaluated by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higher MBI score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bu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MBI score as (72.63±10.21) points than (58.34±9.95)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upper and lower limb FMA score respectively as (36.24±9.17) and (26.85±7.41) points, which were all obviously higher than (28.16±9.54) and (20.46±7.46)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optimization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iving activities and quality of prognosis in hemiplegia patients, and it can be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clinic.
【Key words】 Hemiplegia; Acupuncture rehabilitation optimization technique; Living activities; Prognosis
偏癱为中风常见后遗症, 主要表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此病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肢体障碍, 严重者丧失生活能力[1]。偏瘫病因较复杂, 原因可能主要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引起的脑中风密切相关。目前临床治疗偏瘫主要行康复治疗方式以改善患者症状, 相关研究表明[2], 针灸可促使脑部血液循环加快及血液粘度下降, 并激活大脑神经通路, 疗效显著。为此, 本文就选定的53例偏瘫患者行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治疗, 且取得良好效果, 现作相关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接收的106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且将合并严重脏器功能异常、依从性差者排除。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53例。对照组年龄46~79岁, 平均年龄(57.05±8.34)岁;男女比31∶22;病程1~9年, 平均病程(3.15±2.52)年。实验组年龄44~78岁, 平均年龄(58.14±8.22)岁;男女比30∶23;病程1~8年, 平均病程(2.63±2.4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endprint
1. 2 方法 本研究对照组行常规针灸治疗, 取体针穴与头针穴, 行平补平泻法, 留针30 min, 1次/d。实验组行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治疗, 具体如下。患者行电针治疗, 予疏密波, 强度根据患者接受力调整, 针灸留针20 min, 1次/d, 持续6周。康复练习:①坐位平衡:医务人员协助患者取侧卧体位, 予健肢推动患肢, 且健手支撑于腋下, 通过躯干侧屈而坐起, 此时推压小腿, 膝部协助坐起, 将双足分开, 双上肢伸肘, 前倾躯干, 髋关节屈曲, 缓慢站立, 平稳后再逐步除去支撑。②抗痉挛:自患侧肢体的远端至近端, 包括旋转前臂、外旋与外展肩关节、伸展腕关节、伸展手指及屈曲膝关节等。③步行练习:患者先转换双腿中心, 并前后交替步行练习, 缓慢过渡至杠内步行与扶持步行, 最后进行上下楼梯练习。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3, 4] 针对两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给予MBI评分评估, 内容包括控制大便、小便、穿衣、洗澡等10项, 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 说明患者ADL能力越佳。针对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给予FMA评分评估, 上、下肢最高分分别为66分、34分,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运动功能越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結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但实验组MBI评分(72.63±
10.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34±9.9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6.24±9.17)、(26.85±7.41)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16±9.54)、(20.46±7.4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偏瘫为中风疾病最主要的一种功能性障碍, 其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预后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中医学理论认为, 中风主要原因包括血瘀、体虚、肝火旺及痰阻等[5]。传统中医行体针、头针联合西医康复疗法对患者尚未坏死细胞予以刺激, 以促进其肢体运动及血液循环[6]。本研究为进一步验证其应用有效性, 就选定的106例偏瘫患者资料作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的针灸具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之功效, 其可促使脑血流障碍改善, 进而改善偏瘫患者运动功能[7]。而头针与体针结合治疗方案中, 体针能够调节脏腑机能, 头针能够促进头部微循环, 改善神经细胞功能, 两者结合使用, 进一步增强疗效[8]。同时, 取穴是依据调补阳阴气血的原则, 加之电针能够对患侧的肌肉组织产生刺激, 进而加快神经肌肉修复进程。现代康复技术是一种运动锻炼为主的治疗手段, 其是通过坐位平衡、步行训练及抗痉挛等, 促使肢体静脉回流, 将血液瘀滞解除, 进而改善神经功能[9-12]。康复训练可帮助患者开展主动性被动运动, 当其处于恢复、后遗症时期, 针灸主要为辨证取穴, 以疏通患肢的气血, 使其建立正常运动模式;针对处于痉挛时期患者, 可适当减少使用针灸次数, 同时增强患者功能性锻炼, 主要开展选择性主动运动及速度训练[13, 14]。针灸与现代康复技术配合应用可激发脏腑的经络功能, 使得大脑皮质有效改善, 利于偏瘫功能恢复。因脑卒中疾病具病因杂、病程长等特征, 自患者发病至完全恢复阶段较多, 此次研究实施针灸康复优化技术, 可取得良好疗效, 并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刘晓绿[15]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针灸康复优化技术的研究组患者MBI评分(75.71±10.34)分较实施常规针灸治疗的对照组(56.31±9.87)分显著更高, 提示偏瘫患者行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本文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但实验组MBI评分(72.63±10.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34±9.9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实验组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36.24±9.17)、(26.85±7.41)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16±9.54)、(20.46±7.46)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上述文献结果一致性较高, 进一步验证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有效性及科学性。但就两组临床具体疗效情况, 因受多因素限制未加以分析, 待进一步研究再作报告。
综上所述, 偏瘫患者行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治疗, 不仅能够提高其生活活动能力, 而且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进而提高预后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永枝, 彭秀丽. 心理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4):119-121.
[2] 谢兰兰.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行为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4):79-81.
[3] 陈海燕. 早期康复训练改善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4):92-94.
[4] 梁明, 窦祖林, 王清辉, 等. 虚拟现实技术对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8):592-595.
[5] 游菲, 唐雷, 王鹂, 等. 运动想象训练结合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9):684-687.
[6] 郭东青. 奥拉西坦联合中医康复方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7):116-117.
[7] 廖亮华, 方玮, 刘木朋, 等.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11):826-829.
[8] 杨陆军.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19):130-131.
[9] 林艳容, 姜华奋.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25):3224-3226.
[10] 韦棋. 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的恢复状况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5(8):37.
[11] 雷胜龙, 覃天. 应用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18):106-107.
[12] 秦丽影. 应用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的影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0):130-131.
[13] 唐友斌, 秦黎虹. 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的恢复情况研究. 世界中医药, 2014(2):218-220.
[14] 丘映清. 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的恢复情况研究.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4):782-783.
[15] 刘晓绿. 针刺配合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4):74-76.
[收稿日期:2017-08-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