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丽娟
题型综合、多变是高中数学的特点.在讲解习题时,提高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总结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是学生解题的基础,熟练掌握其中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有些学生不注重课本中的概念、公式、定义等内容,认为数学是理科,做题做多了自然就能掌握了.记忆相关的概念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需要学生掌握它的细节和重点,不仅是运用在数学大题中,有很多小题也会考查定义的知识.考试中的很多题型就是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果对知识模棱两可,就会左右不定,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同样,在解大题的过程中,一旦有了思路,解题就能顺利往下进行,在用到基础知识时,如果记不清楚是哪个公式,用哪个符号,就会出错.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解题打好基础.例如,在10个形状大小均相同的球中有6个红球和4个白球,不放回地依次摸出2个球,在第1次摸出红球的条件下,第2次也摸到红球的概率为多少?这道题目考查了概率的相关知识,以及多种事件的概率运算.根据题意,可设第一次摸到红球的事件为A,则P(A)=6×910×9=35,第一次摸到红球,第二次也摸到红球的事件为B,则P(B)=6×510×9=13.因此,在第一次摸到红球的前提下,第二次也摸到红球的概率为P=P(A)P(B)=59.如果学生搞不清楚定义,在计算P(B)时就会出错.
二、提高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数学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一般设置一些隐藏条件来增加题目的难度.学生一旦忽略这个条件,可能就会找不到解题的思路,或者是在最终的答案中缺失一些内容.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数学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意识,让学生形成找隐藏条件的习惯.一般来说,隐藏条件包含在不起眼的一句话中,或者是用一句生活化的话表达数学理念;也有的是隐藏在图示、表格、坐标系中.这就需要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加以引导,让学生形成寻找隐藏条件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x2-3x+a=0和x2-3x+b=0的四个根组成首项为34的等差数列,求a+b的值.如果根据题目的字面意思,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开始解题,也不知道应该运用哪个知识点.如果注意到两个方程的两根之和相等这个隐含条件,再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就有解题思路了.先设34为方程x2-3x+a=0的根,根据找到的隐藏条件,结合数列性质,可知此方程的另一个根是这个等差数列的第四项,而x2-3x+b=0的两个根是等差数列的中间两项,根据等差数列的公差性质可知此数列为:34,54,74,94,可得a=2716,b=3516,a+b=318.
三、加强一题多解的练习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在做题时能想到的办法也不仅限于一个.高中数学的知识不仅仅是层层递进的,也是环环相扣的,很多知识点是相互融合的,在这个章节讲解的内容,有可能之前已经接触过,或者以后还会用到.考试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可能只有一方面,但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不同的切入点解题.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不是要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用多个方法解题,而是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办法,保证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例如,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和是1220,由此可以確定其前n项和的公式吗?这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解法.第一种分析的角度比较容易想到,将已知条件带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后,可以得到关于a1和d的关系,然后就能确定a1和d,从而得到前n项和公式.第二种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得:Sn=n(a1+an)2,把题目中的条件带入,即可得到a1和d.第一种解法是运用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第二种则是利用前n项和的公式求解,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哪一种方法,既能保证自主性,也能保证解题的正确性.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短期内就能提高的,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