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伟将
摘 要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存在案例陈旧且有限、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缺乏个性化教学等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作为地理教学资源,创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重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便捷高效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地理学科知识,更可以通过及时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呈现并创造了一种新生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大势所趋,广大师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尝试。
关键词 互联网+ 高中地理 地理教学
一、高中地理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契机
1.高中地理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理学科知识包罗万象,知识面极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认知的不断提升,地理知识更加纷繁多变,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不能囿于现有的教材案例,而要采用更加丰富多样且结合日常生活中最新的区域地理现象或事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能满足学生拓展知识的需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信息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1]。而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一般是:教师通过黑板、挂图或投影仪等展示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被动提问回答或小组合作讨论回答。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单向知识传播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普遍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而基于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方式又囿于课堂上展现的地理信息非常有限,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千人一面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教师的感性评价为主,难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量化评价,更无法及时跟踪了解、发现反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学习问题,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
2.“互联网+”为高中地理高效教学提供了契机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迅猛发展并席卷中国的各行各业,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可见,“互联网+”的战略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产业的升级并提升其生产力,最后实现效率倍增。
“互联网+”辅助高中地理教学,让我们看到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变革契机:可以提供大量的、鲜活的、来源于生活的地理教学资源,并且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文字、图像、视频等,还包括动画、虚拟现实等,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地理学科的热情,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此外,“互联网+”包括网络技术、云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可以通过广泛渠道实现多元、高效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便捷的操作和及时的反馈能让学生迅速发现自身的学习问题,并时刻看到自己的进步。
二、“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思路及流程
建构主义学者布鲁纳认为,学生自身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作为日常地理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最终体验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
基于这样的教学理论,“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最为可行的一个思路是:依托学校的计算机教室或专用的地理多功能教室,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更新优化地理教学要素与体系、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高中地理教学的转型和升级。
具体实施过程中,“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必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着眼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重点突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知识——应用创新”的主动探究认知过程,最终利用互联网智能云技术实现教育评价的精准反馈,其基本教学流程环节及师生活动如表1。
三、以“地壳物质组成及循环”为例的教学实践
1.导入新课——“互联网+”实现学生兴趣的激发
教师首先分析“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的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已有学习特征,初步设计好教学内容并找好一些相关的互联网资源,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其内在学习需求。
依托互联网计算机教室或专用的地理多功能教室,教师在正式导入新课时,可以先集中播放(让学生的每一台电脑都显示教师电脑的内容)事先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的最新发生的火山喷发视频,然后提出一些诸如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喷发的是什么物质、喷发出地表后变成了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大自然魅力的同时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
2.小组探究——“互联网+”实现学生主体互动及问题的解决
合理利用门户网站,充分利用搜索引擎、QQ或微信等互联网技术手段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并实现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
教师先投影该课的三大知识目标:地壳的物质组成、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分类、地壳物质循环[2]。其中地壳的物质组成较为基础,多为记忆性的知识,岩石的成因及分类和地壳物质循环是本课的重点,而岩石的成因又是岩石分类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如果能够深入理解岩石的成因这一知识难点,那么岩石的分类以及地壳物质循环就水到渠成了。因此,学生小组互动探究活动重点应放在岩石成因的探究上,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又设计出以下四个小目标: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比较探究,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探究,化石的意义探究,地壳物质循环探究。
教师再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分发相应的岩石标本,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归纳出本组的知识目标,并用图文等资料展示佐证。授课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寻找差异,然后开放学生电脑的互联网,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始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并利用QQ群或微信群讨论。比如开展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探究活动时,可先给出砾岩、砂岩、页岩三种岩石标本,让该小组学生观察这些岩石并表述其特征,然后思考探究以下问题:砾岩中砾石由胶结物胶结并有压实的感觉说明了砾岩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看到的砾石为什么是比较光滑圆润的?砾石和胶结物都是从哪里来的和怎么来的?页岩层序性为什么非常明显?endprint
为避免上网时漫无目的,使网络上丰富、海量的资料能够直接为我所用,教师可以事先给出几个相对专业的介绍岩石的网站以及功能强大的专业搜索网站,如:http://www.baidu.com(著名的搜索网站)、http://www.nimrf.net.cn/(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及http://www.geoscience.cn/(中国地质科学院数据网)等。在课堂上,教师巡视于各小组中,始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资料、探讨所得、形成见解,同时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机贯穿于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等探究活动中,最终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
3.成果交流及小结拓展——“互联网+”实现知识的分享和完善
小组把探究后归纳的知识通过图片及文字编排按时制作出PPT课件或网页等,然后向全班同学集中播放,这既是向其他同学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分享,也是目标知识的交流与相互学习的过程,其他学生可以通过QQ群或微信群提问或讨论,当然也可以采取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比如,学生分析、探究沉积岩形成的过程后,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链接播放有关沉积岩形成过程(岩石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等)的视频资料,先增加其他学生的感性认识,再让小组代表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进行概括介绍和分享。通过短时间的成果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提出“岩石一定比水重而导致下沉吗?”、“喜马拉雅的前生、今世和未来”、“顾名思义——岩石的起名”、“高纬度的海洋环境会形成石灰岩沉积吗?”等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达到把课堂延伸、知识拓展的目的。
4.测评反馈——“互联网+”实现大数据下的个性化精准教学
教师先拟好“地壳物质组成及循环”相关试题并录入天学网、极课等互联网智能云服务系统,在成果交流结束后进行在线测评,并实时采集测评大数据信息,自动建立学生的学业档案,智能生成学生诊断报告,实现高效精准的个性化教学。
测评开始时,学生用自己的账号登陆系统后独自进行答题,完毕后点击提交,系统就立即自动生成测评统计报表,显示哪些题目做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怎样的等信息,这样学生就可以快速发现自身的学习状况,以使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
同时,教师也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所有试题答題情况,准确了解本课知识模块在学生中的整体掌握情况,可以发现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和知识,比如每类岩石对应的典型岩石名称容易记乱、学生常常混淆风化和侵蚀作用这两个概念、地壳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很难画全等等,这样就可以立即进行重点纠错讲评,或者为下一课教学计划提供参考以进行精准教学。此外,还可以当场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结合日常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量化形成学生学业档案,实现智能跟踪分析学生成绩,并实现针对性的精准辅导。
在日常考试中,教师通过互联网智能云技术对学生的试卷进行书面批改,并且对批改产生的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进行“互联网云储存和再生产”,可以实现比如高频错题分类重组、错题相关知识点的拓展练习等,实现高效精准课堂教学。而学生可以利用学生端非常方便地一键导出错题本,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四、“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事先搜集一些地理新发现或事件,并把它导入到课堂上,同时开放互联网把互联网上海量的大数据信息拿来为高中地理教学服务,不仅极大丰富、拓展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兴致勃勃进行学习。
2.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广且深,完全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提高,而且能及时巩固基本知识点和逐步消化重难点知识,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
3.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率
依托互联网的智能云计算与服务技术,对学生日常作业、考试测评数据进行常态化采集、专业化分析、智能化管理,不仅量化了日常教学过程,而且能够对每一位学生持续跟踪、及时反馈,可以非常有效地进行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学习,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总之,“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重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便捷高效的互动渠道、及时强大的数据分析,为高中地理教学呈现并创造了一种新生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互联网+”时代,深度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于高中地理教学,实现地理教学的创新突破已是大势所趋,广大师生应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 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