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学生探究的时空

2017-10-27 17:00姜有荣
江西教育A 2017年9期
关键词:指点历练苏格拉底

姜有荣

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就是和年轻人讲道理、谈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眼泪可以教会他做人,后悔可以帮助他成长,疼痛才是他最好的老师。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就必须留给学生探究的时空。学生经一事,才能明一理;吃一堑,才能长一智。事非经过,怎知艰难?未经生活历练,何以笑谈人生?

但当前的教育并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在课上,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容量和效率,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轻视甚至忽视对知识生成过程的探究;在课后,许多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往往首先不是積极地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去探究,而是直接拿去问教师,而教师往往也不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去探究,而是有问即答,有求即应,事无巨细,一步不落。这种剥夺学生探究时空的教育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呢?学生看似勤学好问,实则懒惰之极,这里的“懒”不是“手懒”,而是“脑懒”。长此以往,学生便产生了依赖心理,滋生了思维惰性。

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请他穿越一片麦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却不许他走回头路,而且只能摘一次。柏拉图又问他“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又请他穿越一片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却也不能走回头路,而且只能砍一次。在这个案例中,苏格拉底的指导路线是“留足时空”——学生能探究的,我决不开口说教。而柏拉图的学习路线是“用足时空”——自己能探究的,我决不开口请教。师生这两条路线的落脚点都放在探究的时空上,出发点都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自主探究中体验、领悟。正因为体验是真切的,领悟是悉心的,所以学生获得的知识、方法、规律等才能刻骨铭心,并生成让自己终身受益的探究能力。如果苏格拉底也像我们许多教师一样,直接把“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的答案告诉柏拉图,柏拉图就失去了探究的机会,就不能在探究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领悟,他获得的体验和领悟就还是老师的,而不是自己的。长此以往,他的探究、体验、领悟能力就会渐渐萎缩、退化。

为此,广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要总是把知识、方法、规律等嚼碎了甚至嚼烂了来喂学生。要知道,学生的“铁齿铜牙”要靠自身撕咬、咀嚼来练就,“胃功能”也要靠自身蠕动、消化来练就。我们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无限的潜能,虽然他们“出于蓝”,但我们不能总是把他们抱在怀里,而要放他们下地,让他们在自主的探究中“青于蓝”。当年,钱学森、于敏等一代人,并不是靠向外国专家“问”,而是靠自己来“啃”,才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将“两弹一星”送上天的。其实,愈是原发技术,愈在尖端领域,愈无师可从,无师可问,愈考量探索者的首创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为此,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大胆地放手,为学生积极创造探究的机会,搭建探究的平台,把探究的时空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玉汝于成,磨砺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历练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此,叶圣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足功夫。”叶圣陶如是建议。

那么,教师如何来把握指点学生的最佳时机呢?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只有首先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之旅,然后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才能使学生不仅体会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顿悟之乐,品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收获之甜,而且锻造出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坚韧之志,历练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求索之力。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云:“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我们坚信:教者能呵护孩子的好奇天性、留给学生探究时空之日,就是学生自主发展、快乐成长之时。◆(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指点历练苏格拉底
十年历练,非凡直-10
豆豆的指点
苏格拉底的信仰
挫折历练勇敢、行动见证成功
不要指点别人的人生
苏格拉底
刘月明 书法更多的是人生的历练和修养
指点
企业汇率避险:在历练中成长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