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王剑侠
摘要:2014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强调“留学事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国家和高校自身资源为学生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提高办学质量。国家留学基金委(CSC)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为高校本科教学国际化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CSC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情况,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推动该项目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执行。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公派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227-02
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起源,国际化趋势自高等教育发展至各级、各阶段教育。在新的时期,高等教育在我国迎来了新的要求与机遇,其中高等教育国际化仍是教育事业不可小觑的核心要求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02年,2005年我校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战略,指出“国际化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杆,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由之路”。2011年确定了“面向国家与社会需求,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并把加强本科教育国际化,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作为今后本科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
2012年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开始面向部分“985”、“211”重点高校设立并实施“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该项目为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旨在进一步推动国内高水平大学与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合作,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满足国家急需专业、学科领域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1]。参与高校必须按年度将本校本科生留学项目上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核,获批项目的参与学生可由所在高校选拔推荐,经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后在赴国外学习期间按照国家公派留学标准享受生活补助及一次往返国际机票的资助。“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全国总名额已由2012年的1000人逐步增至2016年的4200人。
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执行情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经4年的实施和开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选派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4年选派规模及人数均居全国领先地位。立项申请力度得到大幅提升,获批项目数已由11项增至32项,获批资助名额由47人提高到116人,选派专业年度整体情况已几乎可覆盖全校所有本科专业。派往高校中不乏美国普渡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根据近年“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集中分布在世界排名前200的范围内。
项目执行情况得到不断深化。“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资源,学校通过不断加大校内宣传力度,严格按照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选派办法》执行选拔,以求在保证选派学生“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派出“数量”,使学校获批的项目资源尽可能的得到充分利用。四年间上报合格率最高达98.7%,年派出人数由32人提升至82人,2012—2016年共321人获得公派留学资质。
四、对项目现存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着力推进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基础上,注重积累项目执行经验积累,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项目选拔與执行体系。同时,对实施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1.深化立项申请质量。提供更为丰富的留学渠道,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留学需求,给学校在每年向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交立项申请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立项申请质量需要解决在国外大学层次、选派专业和规模等方面的局限和问题。首先,外方合作院校的世界排名、教育声誉是影响“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立项申请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决定着学生派出的学习效果,故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设置以理工科为主,致使与国外高校合作很多情况下不能囊括学校人文、社科及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项目资源的结构入手,尝试调动校内各院系参与国际化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鼓励院系自主地与国外高校建立教育合作,从而打破目前以学校国际合作处牵头建立合作的单一局面,实现学校层面的国际化与院系国际化间的联动格局,增强“优本项目”的专业针对性。
2.增强学生自身竞争力。无论在校内选拔阶段或是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审核阶段,学生自身竞争力无疑是影响项目执行的重要因素。学生自身竞争力包括在校学习成绩与排名和外语水平考试成绩两个方面。根据国家留学基金“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选拔要求,申请者平均学分成绩必须达到85分以上。在实际选拔工作中,一方面要鼓励符合成绩要求的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交流中,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具有留学意向的学生提升自身学习成绩,为项目申请做好准备。外语水平一直是项目校内选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门槛”。根据近年项目申报情况,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虽然逐渐提高,但仍有上升空间。鉴于此,积极鼓励学生本科期间提前参加外语水平考试,提升自身国际化竞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3.扩大项目宣传。广泛的校内宣传是确保项目执行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完成CSC项目的选派工作,经过不断的探索,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已逐步形成了多维度、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并初见成效,项目推广基本达到了校园全覆盖:(1)网络通知,并配合海报宣传;(2)开展“CSC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留学说明会”,对各项目背景、专业要求、选拔条件、选派对象、资助方式等问题进行解读;(3)效仿国外大学将选派通知与项目信息根据专业、年级、留学意向等情况,向学生的电子邮箱中进行推送;(4)通过学工、教学系统发布项目信息。
4.加强项目服务意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设立宗旨在于为优秀人才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促进我国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成效提升。作为项目的执行主体,项目高校除了与国外高校建立合作为项目搭建交流平台之外,还需从选拔制度、交流学习内容及管理方面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首先,在完善校内选拔制度的同时,使学生项目申报环节更为人性化、科学化。为学生制订缜密的学习计划,提高学生赴外交流的学习质量,确保国内外课程学分互换的可行性。在认真履行公派留学人员行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派出后的过程管理,定期了解正在对方大学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确保公派留学人员的学习状态和人身安全。针对完成交流后返校的学生,应对其交流期间的学习效果和交流前后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分析,以求不断提升项目的选派质量。动员返校学生参与到校园国际化氛围营造活动中来,加强项目的校内宣传,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本科教育国际化活动中来。
五、结论
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和学校的个性化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2]。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是基于国家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布局。高校教学工作应在利用好国家公派留学资源的同时注重总结和创新,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服务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国际化教育的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会议会议手册[Z].2013,(30).
[2]蔡克勇.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与学校个性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