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W模式”看新媒体对高校化学教学的影响

2017-10-26 08:46刘天澍徐晶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0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学课堂

刘天澍+徐晶

摘要:新媒体为高等教育的变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拓宽了化学教学的发展空间,是创设高效化学课堂的有力保障。本文以传播学“5W模式”为视角,将教师、教学信息、教学媒体、学生、教学效果五个传播要素作为出发点,论述了新媒体对高校化学教学的影响,为新媒体在高校化学教育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5W模式”;新媒体;高校教学;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0-0192-02

新媒体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高校课堂开放自由、灵活度高,迅速成为了新媒体的领地。新媒体与高校教育碰撞能否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我们将“5W模式”演化为高校教学过程中:谁来教?教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来教?教给谁?教学过程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等五大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不易仅用简单的言语信息就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孤立到系统等基本的化学思想,因此以“5W”要素为切入点,了解新型媒体技术对化学教学方式的影响,探究新媒体对高等教育的变革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新媒体对高校化学教学的影响

1.Who—教师。库尔特·卢因曾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把关人理论”。教师作为教育信息的把关人,应培养适应、接受和应对处理新媒体事物的能力。目前在高校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少数教师不能够完全适应新媒体变革带来的影响。在大多数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眼中,物理化学具有抽象、计算量大等特点,而生物化学知识点烦琐,大量枯燥难懂的名词充斥其中。如果教师不能采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如此对化学的发展极为不利。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要随着时代的变革增加自身的教学技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利用ChemDraw绘制化学结构及反应式,并且获得相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命名以及光谱数据等;引导学生使用各种学术科研论坛(如小木虫)不仅能增加教师的学科素养,更能培养学生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利用各种包括PowerPoint、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课的制作,便于学生课后进行回顾,使教学行为更加灵活。

2.Say What—教学信息组织。高校教师为了使教学信息更容易被学生所掌握,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其教学信息组织必然也会发生改变。2017年二维码被搬上了政府工作报告。同样的,当二维码与教学相结合,高校教师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作业布置、资料共享等,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例如,很多化学的纸质教材内容可以通过附上一个包含相应数字化资源的二维码实现教学信息的整合,学生可以扫描二维码,在理解了当前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入到数字学习资源中进行对接拓展的沉浸式学习。新媒体的介入让高校教学有着更加丰富的表现力,高校教师可以从更多的渠道更大的平台获取学科最前沿的信息,教师在接触前沿新媒体的同时选用适应学科特点的方式将知识进行整合,这种信息组织的变革有利于学生以一种更为系统的方式汲取新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创设高效课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In Which Channel—教学媒体。线上教学凭借其多元化、移动化的优势不断细化,其用户边界不断扩大,服务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在线教育突破1亿。MOOC凭借其开放式的网络化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拥有了数量庞大的用户学习者,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目前各大高校已经普遍引入各类在线课程,较为常见的有“智慧树”、“超星公开课”、“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等,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取得相应学分。线上听课、线上作业、线上考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有效反馈在后台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节省教师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们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等APP即时推送化学专业知识并和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真正使知识融入了生活,学生利用碎片时间无形中吸收了新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真正内化了所学的知识。

爱课程、手机知网、移动图书馆以及“超星”、“泛雅”等支持教育教学APP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识成为了可能,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它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提供了均等的学习机会,更能够更大限度地挖掘那些能主动学习并且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才,这正是新媒体教育下的一大进步。

4.To Whom—学生。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为翻转课堂、情境教学、实验探究、PBL教学法等新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发展契机。以翻转课堂为例,其通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以生物化学教学为例,其小而繁的知识点刚好可以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课加以强化,学生在课前以极为灵活的方式通过微视频、网页、公众号等媒体渠道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QQ、微博等方式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即时答疑解惑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回到课堂后,在教師的帮助下和小组合作中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做到“1+1>2”。

5.With What Effect—教学效果。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风格上,新媒体的应用为课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将无形的化学结构变成有形的分子模型,将抽象的电子运动过程演示为形象的轨迹,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的沉闷气氛。高校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在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时既要培养独立的学科思维能力,又要培养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育技术的合理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对于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极为有利。在教学思想上,新媒体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掌握学生个人的学习动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教学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情感上,新媒体帮助学生学习完成了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学生在线上可以和教师进行时时互动,在线下仍然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和教师交流思想,在线课堂不是阻碍了师生交流,而是为那些不能够随时进行当面沟通的师生扩大了交流范围,导情入教,以情优教,新媒体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新媒体对化学学科教育发展的意义

新媒体应用于化学教学,极大程度地拓宽了化学发展的交流空间,学习者可以通过线上交流探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足不出户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学科领域的大事件,开阔了学习者的眼界,更加促进了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

新媒体为创设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新媒体技术衍生的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将新媒体融入教学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存在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是辅助我们更好教学的工具,不能喧宾夺主,仅仅为了抓住学生的眼球而改变其本身的最合适的教学行为方式。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多样性的。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需要对其有利的地方加以利用,改善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其成为帮助高校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徐文婷.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教育改革探讨——以“5W”模式为分析框架[J].新闻世界,2011,(07):258-259.

[2]靖鸣,臧诚.微博对把关人理论的解构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2):55-69,127.

[3]徐敏敏,姚建林.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38-39.

[4]李亚员.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55-60.

[5]周丙锋,谢新水,刘星期.高校微课中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效果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09):30-36.

[6]赵铮,张仙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形式[J].新闻战线,2014,(08):137-138.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化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高职数维专业教学信息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