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烈
綠色發展成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更讓節能環保成為經濟支柱。從「十二五」到「十三五」規劃都是以綠色為主旋律,可以預見「十四五」在「中國製造2025」中的綠色定位,讓製造走向綠色發展。
記得2014年4月24日公佈新環保法當天,筆者就感覺很不尋常。這部「四審」才通過的法案,是大陸經濟快速發展25年來,從來沒有修訂過的法律。新修訂的環保法從46條增添至70條,有關部門還組織了一個巡講團在華東幾個協會宣傳,但當時並沒受到相關單位太多的關注。筆者認為這將是一部影響不比勞動法小的法案,希望企業都知曉其中嚴格的規定,能未雨綢繆,盡快將自身的環保問題更正過來。
幾年後的今天,沒有行動、不重視環保的企業,想彌補看來已來不及了——2017年9月底,環保不達標的企業,將面臨關停的命運和經營中斷的風險。事實上已經給了企業3年的緩衝期,新環保法在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考量到當時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執法部門將工作重點放在督查上,希望企業能即時改善存在的環保問題。
但觀望的企業都還心存僥倖,希望像過去那樣得到地方政府的網開一面。殊不知連地方政府也在新環保法的規定中,面臨著被問責的壓力。此次中央環保督察組再度啟動第四批督察,已對各省產生很大的影響力,目前已有因解決環保問題不力的官員受到處罰,看來這次是動真格的了。
環保督察全覆蓋
在此批环保督察开始之前,中央環保督察已经完成了对23个省(区、市)的督察。此次督查非比尋常,督察組由正部級掛帥增至31个省份,實現督察全覆蓋。在8月15日之前完成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8省的進駐。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督察與過去的督查不同,從重檢查到重問責,甚至處罰,而且也越來越嚴格,層級也不斷升高。
2012年11月召開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但也有不少人,對這一宏偉目標帶有疑慮,認為政府仍會以GDP論英雄,經濟掛帥,環保擺一邊。但自「十八大」以来,習近平主席在不同場合一再指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反復強調兼顧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共促綠色可持續發展。
有「環保欽差」之稱的中央環保督察組,正是高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最有力體現。環保督察這一制度設計,出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要求全面落實黨委、政府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
不要忽視政府的決心
從華沙氣候峰會後,全球進入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當時的三大承諾,也逐漸進入向全球履行責任的2020年,每單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年降低40%~45%。這對於經濟仍持續高成長的國家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加入WTO後的中國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也肩負了必須履行的責任,因此,政府說出口的決心達成,不容忽視。
「APEC藍」、習主席訪美、推動巴黎協議、三次中美對氣候的聯合聲明……中國以實際行動進一步將應對氣候的承諾,推進到2030年。為了地球溫升不超過2度,控制在1.5度,杭州G20會議向全球宣佈巴黎協定的法定承諾,也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國言出必行。
以綠色行動挑戰未來經濟冰山
儘管未來挑戰艱鉅,但同樣也為中國經濟帶來了機遇,綠色發展成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更讓節能環保成為經濟支柱。從「十二五」到「十三五」規劃都是以綠色為主旋律,可以預見「十四五」在「中國製造2025」中的綠色定位,讓製造走向綠色發展。
碳排放交易是《京都議定書》提出的,為推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所實施的市場機制。而應對碳排控的約束,將是未來橫在各國前面的經濟冰山。各國為達到《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陸續建立了20多個碳排放交易平臺。目前,中國的碳排放交易處於起步階段,主要以《京都議定書》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DM)為主。隨著《巴黎協定》對減排目標的提高,「十三五」規劃對氣候治理及經濟低碳轉型的硬性要求,將啟動全大陸的碳排放交易平台,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
除了減排碳,對非化石能源承諾2030年將達到20%的比重,還有節能環保、智能製造、低碳能源等,都是面對產業轉型挑戰經濟冰山的綠色行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