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良富+黄英
摘 要:当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普遍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适时调整,造成人才供需失衡。本文提出基于技能提升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即导师通过理论拓展、竞赛、课题参与、活动指导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会展企业需求的调研统计与分析能力、商务文案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会展设计能力,并通过双向选择、搭建平台、阶段培养和机制建设等手段落实导师制,将学生培养成为“宽知识、厚技能”的会展专业人才,满足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会展;导师制;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69-03
随着我国会展业的不断发展,会展具有的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地区经济驱动作用日益凸显,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地区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展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都对专业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渴望。但我国会展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适合于快速发展的会展市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使得市场供需出现矛盾。2014年《中国会展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会展专业人才缺口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深圳、上海缺口都高达50%,其中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不足10%。
造成会展人才缺口的主要原因在于会展教育没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从我国会展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来看,不管是一本还是二本、三本甚至职业院校,基本都是要培养基础厚、知识宽、外语强且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及营销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会展专业人才。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系方面,基于会展培养目标的要求,虽然各个院校有一定侧重,但主要以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营销与推广、财务管理等为核心课程,为塑造会展专业的核心人才进行专业教育。但会展活动的举办会展活动的举办实质上是由专业会展人才发起并组织策划、其他会展从业人员参与执行、大众参与的由少数向多数、由内向外辐射的过程,涉及范围很广、数量较多的从业人员[1],从具体结构来划分可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和支持性人才,这与会展教育主要培养核心人才相矛盾。因此,会展人才专业细分培养应该是未来会展专业教育的重要路径。在当前班级人数普遍较多的现实下,会展专业教师针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及兴趣与班级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在厚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会展专业人才细分培养,使学生成为“宽知识、厚技能”的会展专业人才。
一、基于技能提升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
本科生導师制是在学生过程中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模式,主要模式标准有三种:以学生范围划分的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制、以时间阶段划分的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以及以工作任务划分的学习导师制和思想教育导师制[2]。根据当前会展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笔者建议会展专业可以采用以专业技能划分的导师制模式,即基于教师专业能力和研究兴趣的专项技能提高教育模式(见表1),采取教师引导和双向选择形成技能提升团队。
表1 按会展专业技能划分的导师制
学生虽然在课堂教学中都涉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如提高文案写作能力的课程有会展策划、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的课程有商务谈判,但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系统理论知识为主,缺失了从理论转化到实践过程的种种细节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在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难以转变为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当前的课程学习中虽然兼顾了综合理论的全面学习,但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宽知识、厚技能”的要求。因此,通过按会展专业技能划分的导师制模式,专业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根据个人的专业背景和社会关系为学生创造学习实践的机会,在一定程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宽知识、厚技能”的会展专业人才。
二、基于技能提升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教师面临的困境
1.专业知识背景限制。我国高校会展教育起步较
晚,是在会展业蓬勃发展过程中建立的新学科,其专业背景主要有三个:一是在旅游管理学科背景下延伸发展的院校,如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二是由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的偏重于会展设计的院校,如上海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三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院校,如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等。因此,绝大多数会展专业高校教师都是其他学科调整过来的,缺乏会展专业背景和实践工作经验,因此,教师如何让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会展进行有效衔接,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知道“导什么”和“怎么导”,是导师制的重要前提,这对当前会展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
2.资源平台限制。基于会展技能提升的专业导师
制,不是“大锅饭”式的对学生实施统一引导,而是对学生某项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平台的联络与建设。如商务文案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专业教师为学生从校内和校外进行资源整合和关系联络(见表2):首先是校内资源的整合,需与举办学校会议活动的相关部门以及学生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联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关活动的文案策划中;其次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与专业竞赛,指导学生课题与文案撰写;再次是通过专业认证来提高文案策划理念和理论水平;最后是推荐学生去会展公司实习与实践。由此可以看出,在实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导师指导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搭建平台和提供资源,这对专业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是教师需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时间有限;二是校内校外的平台或资源建设需要教师具有对外拓展的能力,形成较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二)学生面临的困境
对于学生来讲,学生需在专业课程学习之余花大量的时间参加个人的专业技能提升引导,这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和定位以及较强的求知欲和自律性。但从相关学者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在校学生进行大学生自我定位状况不容乐观,仅有5%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比较明确;46%的学生仅有自我定位的想法;35%的学生对自我定位有所知晓;14%的学生对自我定位持无所谓的态度[3]。同样,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时期,自控力和求知欲都在减弱,因此,导师制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会展专业技能,但学生对专业和大学生活都有个人的见解和态度,未必能接受导师大量实践活动的安排。endprint
(三)学校面临的困境
基于会展专业技能提升的本科生导师制需要教师大量业余时间的付出,并不是一种义务,学校层面需建立有偿导学的机制,鼓励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从当前高校导师制的执行情况来看,有两种态度:一是将导师工作作为一种义务和贡献;二是认可教师的工作,但仅给予较低的报酬。这对专业开展导师制形成较大的障碍,打击了专业教师担任导师的积极性。另外,学校也缺乏衡量导师工作情况以及成效的考核机制,当前主要为教师个人总结,领导进行主观评估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专业教师在执行过程中注重形式,而非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质性提升。
三、基于技能提升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发展建议
(一)双向选择:教师专业能力与学生的定位和兴趣有效衔接
基于当前会展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部分都是其他专业的现实,首先教师将个人的专业能力融入会展领域,成为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会展教研团队可以根据教师专业能力分为商务文案写作导师、社会调查研究导师、商务谈判和对外拓展导师以及会展设计导师,辅助学生的学业学习、课外实践和工作实习,将“宽知识、厚技能”的教学理念真正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在双向选择的具体实施中,会展团队可以为学生举行“本科生导师制”双向选择交流会,向学生宣讲自身的研究方向及担任导师的具体方案。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定位、教师魅力对导师进行选择,每个学生可以通过填写师生互选志愿表,选择2—3个导师。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开展面试和谈话,从报名学生中遴选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生。这样的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更好地发挥了学生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搭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多种方式
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会展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博、深、精”,其中“深”是指要求从业人员要深入掌握会展专业知识和理论,“精”是指擅长于某项专业技能[4],因此,导师应在学生专业学习 “精”和“深”上给予更多的指导。要让学生专业学习达到“精”和“深”的目标,仅靠当前的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是难以达到的,导师需为学生搭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创造条件(见表3)。首先,校內资源的整合,一般高校都配备条件较好的多功能厅、会议厅和体育馆,这些地方每年都召开大小规模不等的各种会议,同时这些设施也是当地政府、组织和企业的会议活动场地,学生部门也在利用这些设施举办各项活动。导师应该积极和学校相关部门联系,让学生辅助管理相关设施,参与到学校内外的会议、展览、文体竞赛等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其次,和校内外会展企业与组织沟通联系,积极开拓学生实践实习和竞赛平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更好的锻炼空间。最后,导师可以积极申报课题,让学生加入到课题的相关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
表3 导师可整合的校内外资源及学生参与方式
(三)阶段引导:开展阶段性专业技能引导
基于会展专业技能提升的本科生导师制,是针对企业当前对会展人才需要的具有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素质而进行的教学改革,让学生的某项会展专业技能达到“精”和“深”的目标。在四年的引导过程中,导师需积极和企业合作,探讨和实践“分阶段技能递进提升”的指导方式(见图1)。第一阶段,导师的主要工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会展相关课程,让学生有“博”的扎实基础,同时积极和学校相关部门联络,让学生参与到校内大中型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使他们掌握会展运营的基本规律;第二阶段,拓展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所必需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竞赛、课题、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引导学生举办中小型自办展、文体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会展运营能力,提升学生的调研统计与分析能力、商务文案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会展设计能力;第三阶段,导师将学生推荐到相关企业实践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各个阶段,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差异化的学生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和实践,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机制建设:激励与考核共建,确保导师制顺利进行
基于会展专业技能提升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确保导师制有章可循。首先,建立导师制的规章与制度,明确导师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其次,明确导师的考核手段与方法,建议采用定量方式进行考核,避免领导在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判断,增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考核的主要依据有导师填写的培养计划表、学生考取的证书、学生参与会展相关竞赛获奖的情况、参与课题的情况、学生大中型活动参与的情况、实践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等,最终通过权数调整评估导师的工作情况;再次,对导师工作应采取激励措施,将导师工作作为一种课酬形式给予报酬,如指导一个学生达到目标后按照一定课时数给予补偿,调动教师担任导师的积极性;最后,学校应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如配套经费资助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竞赛、发表论文,对导师制培养的优秀学生在评优、就业甚至研究生推荐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余向平.会展专业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
术教育,2007,(10).
[2]刘金文.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J].当代继续教育,2013,(10).
[3]李思贤.新形势下大学生定位与发展方向研究[J].教育
前言,2012,(8).
[4]晋洁芳,王启照,陈万辉.“新形势”下会展专业学生职业
素质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0).
[责任编辑 李爱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