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红,侍晓杰
(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宿迁 223800)
·药物分析·
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分析及研究
陈小红,侍晓杰
(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宿迁 223800)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引产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组,各45例。对照组用依沙吖啶单一治疗,联合引产组则给予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引产。比较两组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效果;平均引产时间、平均产程时长、平均出血量;患者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联合引产组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效果高于对照组;联合引产组平均引产时间、平均产程时长、平均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引产的有效性高,可缩短产程,缩短引产时间,减少出血,提高引产效果,无严重并发症。
米非司酮;依沙吖啶;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有效性
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患者宫颈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宫颈扩张性能较差,增加了引产难度[1],需寻求合理的引产药物。本研究分析了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引产的有效性,报告如下。
将2013年9月~2015年12月90例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组,各有45例。纳入标准:妊娠14~27周,均为疤痕子宫妊娠,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检查正常。排除标准:存在生殖道畸形、药物禁忌证、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检查异常等情况。
联合引产组年龄21~34岁,平均(26.13±2.13)岁。孕周19~24周,平均(21.51±0.21)周。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26.67±2.91)岁。孕周19~24周,平均(21.35±0.26)周。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用依沙吖啶单一治疗,经羊膜腔给予100 mg依沙吖啶(国药准字H45020606,广西河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注射。联合引产组则给予米非司酮(国药准字H20010633,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联合依沙吖啶引产。对照组基础上口服150 mg米非司酮。
比较两组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效果;平均引产时间、平均产程时长、平均出血量;患者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引产组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疤痕子宫中期引产效果相比较 [n(%)]
两组均未出现子宫破裂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引产组平均引产时间、平均产程时长、平均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均引产时间、平均产程时长、平均出血量相比较(x±s)
疤痕子宫中期引产主要采用依沙吖啶羊膜腔注射引产,依沙吖啶会对胚胎滋养叶细胞产生一定的损害,降低胎盘激素水平,从而导致蜕膜发生变性、坏死,促进子宫收缩以及胎儿中毒死亡,发挥引产作用。但是依沙吖啶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宫缩不协调、宫缩强直,出现蜕膜变性坏死、残留等不良现象,需进一步清宫。另外,依沙吖啶还会延长产程,容易引发后宫颈水肿、宫颈裂伤等不良情况[2]。而米非司酮可结合孕酮受体,导致孕酮结合孕酮受体受阻,孕激素活性被阻断,孕酮活性减弱,HCG含量降低,蜕膜变性,能促进宫颈软化扩张,为引产创造良好条件[3-4]。米非司酮可显著降低子宫对缩宫素等激素的敏感阈值,促进子宫收缩。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能有效缩短引产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提高引产成功率。
赵学芳[5]的研究显示,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引产成功率均为100%,但联合组引产时间、总产程较单一组明显缩短,产后2 h出血量、胎盘胎膜残留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也证实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安全、有效,可缩短产程和减少出血。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引产的有效性高,可缩短产程,缩短引产时间,减少出血,提高引产效果,无严重并发症。
[1] 夏 玲.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在终止疤痕子宫中期妊娠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7(9):1768-1769.
[2] 杨永华.米非司酮联合利凡诺用于中期妊娠引产65例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J].中国药业,2014,22(17):111-112.
[3] 高仁绩,杨弟芳.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用于疤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34例[J].中国药业,2014,22(23):102,103.
[4] 胡人芳,陈 红,李小飞,等.利凡诺及利凡诺联合米非司酮在妊娠中期引产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49-51.
R719.3
B
ISSN.2095-8803.2017.14.53.02
本文编辑:刘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