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涛
【摘要】当前,全面推广落实“绿色扶贫”仍然面临一些现实障碍,需要扶贫工作者和贫困地区群众创新理念,转变认识,引入新的方法。既要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绿色生态理念,也要立足维护“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体系。通过绿色生态项目创新开发挖掘其中的巨大经济价值,力促“绿色扶贫”工作全面发展。
【关键词】绿色扶贫 生态农业 绿水青山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在扶贫工作领域,应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而出现的“绿色扶贫”模式为当前扶贫攻坚工作面临的诸多困境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相比于传统扶贫,“绿色扶贫”强化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打破传统扶贫经济发展模式的自我封闭、自我独立的内部循环体系,摒弃扶贫攻坚工作仅仅注重眼前效益、自身利益需求的割裂思维,转而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效益,准确把握致贫点,变劣势为优势,践行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更具内生动力和外部互联性的新型发展模式。它以自然环境规律为基础,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规范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使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和谐体系,因而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输血型”扶贫的更加科学、更具效益的“造血型”扶贫模式。
“绿色扶贫”模式推广面临一些现实障碍
我国贫困人口众多,其中大多数都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些贫困农村地区往往信息闭塞、观念陈旧、发展能力欠缺,给扶贫工作、尤其是更具长效性和前瞻性的“绿色扶贫”工作推广施行带来一定困难。传统扶贫理念下,扶贫工作通过资本资源和政策的倾向性配置、科技手段的全面引入和应用来引领贫困地区经济走向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进而能够在较短时期内有力地提升贫困地区经济生产效率,增大土地产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依赖资源、政策和技术投入的“输血型”扶贫工作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生产模式的极大提升,使农业从主要依靠人工劳作模式转向工业化模式,这一方面给贫困地区的农业经济带来量的变化,见效快,绩效高,因而能够获得贫困地区群众、扶贫工作者的青睐并一度被奉为圭臬;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也给更具长远效益和内生动力,但是见效慢、投入大、工作更为复杂多元的“造血型”“绿色扶贫”模式的推广落实带来一定障碍。尤其一些贫困地区群众急于脱贫、一些扶贫工作者急于要绩效,意识形态上的沟壑致使“绿色扶贫”进展缓慢。除此之外,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使得“绿色扶贫“工作推进乏力,一些扶贫工作者工作方法欠缺科学性和创新性,“绿色”发展能力不足,工作手段单一僵化;贫困地区的群众更是囿于自身知识能力局限而无法落实跟进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绿色扶贫”工作一度遭遇思想和现实的双重困境,传统粗放型和资源依赖型扶贫模式依然成为主流,这也给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永续脱贫带来隐患。
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绿色生态理念并付诸实践
“绿色扶贫”工作的着力点也应立足绿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传统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改变传统扶贫攻坚工作中单纯追求眼前效益的短视思维定式,也要配套改革扶贫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促成扶贫工作者、贫困群众等主体在意识形态上的转型。只有树立牢固的绿色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思维,强调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在扶贫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厘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取舍关系,才能够更大限度、更长时间地充分挖掘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潜在价值,激发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的内生活力,进而也才能够确保扶贫工作由原来的“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从而为扶贫攻坚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具体到实践层面,要对贫困地区的困难点、绿色生态优势资源做出精准把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对农业经济相关主体如农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等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所蕴藏的“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都能够切实体会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好处,进而能够认可和践行“绿色扶贫”之路。跟进构建专门的“绿色扶贫”管理组织也显得尤为必要,政府管理机构应积极推动绿色生态农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将绿色生态内涵同农民的生产生活、“三农”工作进行有机结合、长效结合,达成共识,共同推进绿色扶贫工作的有序、健康、长效发展。
积极实施“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绿色扶贫”工作走出困境、全面发展推进就要契合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旨,在农村贫困地区大力实施和全面推进绿色农业战略和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具体应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其一,要注重扶贫资源投入开发的可持续性,尤其要重点关注贫困地区的不可再生资源、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珍惜土地、水文等自然资源,爱护“绿水青山”,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化利用和可循环利用;要强化资源成本意识,计算资源成本并合理规划资源消耗水平,争取优先利用可再生资源,尽量削减和降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其二,要注重自然资源的维护、保养和修复,引入科学农业种养殖技术和方法,增强自然资源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循环利用能力,如有必要则应该着手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确保生态资源具备必要的活力和内生价值,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修复工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工程等。
水土资源等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和农村扶贫攻坚工作最为倚重的优势资源、长效资源,而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带来自然资源的巨大损失,也意味着扶贫攻坚工作的失效。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实施“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工程,是“绿色扶贫”工作取得突破和最终胜利的重要保障。
以绿色生态项目创新开发,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
“绿色扶贫”工作在坚持维护生态和谐原则的基础上,也必然要立足“扶贫”和“减贫脱贫”,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这是扶贫工作的直接目标,也是绿色扶贫工作的发展目标。为此,应该通过积极创新構建贫困地区的绿色生态项目来全面深入地向“绿色”要效益,向生态要发展,向资源要价值,即立足“绿水青山”创新发展绿色农业产品,如绿色粮食、绿色养殖等,以及创新开发绿色生态服务产品,如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产品等,由此以绿色生态产品和项目科学有序挖掘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的附加价值,引领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里的工作可以从两个层面进一步推进。其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项目。生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石油农业”而言,相比于“石油农业”,生态农业更具长效性,更具附加价值和经济效益,也更加适合贫困地区、偏远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绿色扶贫”工作所涉及的生态农业发展就要多种粮食品种和经济作物并举,农、林、牧、副、渔五大分支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对接第二、第三产业,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激发传统农业活力。其二,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但相应的原始风光和生态资源较为富足,善加开发利用,“绿水青山”也会具备“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通过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赋予自然生态资源以人文特色,利用最原始和纯正的“农耕文化”优势打造乡村游、生态游、全域游的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内生的“造血型”模式取得扶贫工作的全面胜利。
(作者为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东盟域内非法移民治理研究”(项目编号: 17XJCGJW001)成果】
【参考文献】
①曹康康:《 “绿色扶贫”的理论意蕴、建构困境及其消解路径》,《理论导刊》,2017年第6期。
责编/宋睿宸 美编/于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