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小静老师带大家阅读了《牛顿》这本书,大家对小牛顿自己制作的日晷大感兴趣,纷纷说起了日晷的趣事。
谢义豪说:“台湾高雄的公园里就有一个日晷,很大,日晷的面是斜着的,阳光影子投射在指针上,就可以测定时间。”
小军抢着说:“故宫也有一个,我見过!”
闹闹说:“日晷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有时间刻度,晷针垂直于盘面,通过晷针日影在盘面上的方向就能测定时间。其实除了你们说的这种庭院里的日晷,用硬纸板就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
小胖吐吐舌头,“说得轻巧,自己做的,哪有那么精确?”
这时,一直含笑听着的小静老师说话了:“今天的作业是自己制作一个简易日晷,不用精确,有那个意思就行了。”
邓芊芊懵了,“小静老师,您上的是语文课还是科学课?”
小静老师微笑,“好的语文课,是有各种思考和运用在里面的,从文学到科学,我们课文单元不也有吗?”
小军跃跃欲试,“我们来评比谁做的最有创意!”
中午,放学后,小胖直埋怨闹闹,“你看你,逞什么强,手工又不好!”
闹闹看到谢义豪已经用硬纸板剪了一个圆盘,也忙着找纸板,“只要有日影就行了,简易也没关系。”
小胖还是嘟嘟囔囔:“你看看,平时都说汉字神奇,现在也没有用了。我们做的日晷肯定是最简陋的。”
闹闹灵光一闪,“是啊,咱们干吗不试试汉字呢?”
谢义豪得意地插话:“‘晷字没有收录进象形文字。”
小胖赶紧一查,果然如此,更加垂头丧气。
“不,太阳的影子,古代人一定有自己的表达方式!”闹闹不死心,干脆坐下来,把“日”字旁的所有字都细细研究了一遍,用小胖的话说,脑汁都绞干了。
突然,他惊喜地喊了起来:“‘日字在一天中有高有低,这分明就是一个汉字日晷嘛!”
小胖赶紧凑过来细看。
“你看,‘早字,甲骨文=(日,太阳)+(屮,小草),表示草木沐浴在朝阳中。指红日初升、小草带露的清晨。”
“这个很平常嘛。”
“再来看,太阳升高了!篆文=(日,太阳)+(尧,高),表示朝日升高。”
“嗯,有点意思!”小胖帮着找,“还有‘晨,也是有太阳光的。”
“太阳升到顶,明晃晃的。‘晃,篆文=(日,太阳)+(光),表示日光耀眼。造字本义:日光强烈耀眼。”
“然后呢?”小胖催着问。
“然后太阳埋在草和树林中间!‘暮,甲骨文=(林莽)+(日,太阳),像太阳隐没在丛林之中,表示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
“最后应该是太阳在最下面!”小胖兴奋地叫道。
“是的,‘杳,=(木,树林)+(日,太阳),造字本义:夕阳坠入丛林,光线暗淡。”
“哇,还有早上日出的‘旦,朝阳的‘朝,破晓的‘晓,白昼的‘昼,黄昏的‘昏……太阳在汉字里真是太神奇啦!”小胖看着闹闹找出来的一大堆字,欢呼得像是发了大财。
闹闹也精神振奋,“我们只要选最有代表性的‘早‘晓‘暮‘杳,表示太阳在丛林中的位置,就可以做一个日晷了!”他们快速画起来。
邓芊芊发现了他们的“财宝”,在一旁羡慕地说:“我借几个字可以吗?汉字日晷好有趣啊!”
小胖得意地说:“只要是我们没有用的字,尽管选!”
第二天,汉字做的日晷果然得了最佳创意奖。让闹闹和小胖没有想到的是,邓芊芊做的日晷也排在他们之后。
仔细看看,邓芊芊真的没有用他们选的字,她只用了“旦”“曙”“昏”三个字,就形象地把太阳的位置标出来了。
谢义豪看了,只能说:“甘拜下风!”
“还是要谢谢小静老师,给我们这么好玩的课题!”小胖笑道。
咱们最初是啥样
旦
甲骨文上边的四边形指事符号代表天宇空间,下边的四边形指事符号代表大地,造字本义:世界从黑暗混沌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天地,即天亮。
昏
甲骨文=(氏,即“氐”,亦即“低”,垂在地上)+(日,太阳),表示太阳从空中垂落地上。
晶
甲骨文=三个(日,代表发光的天体),表示众多闪烁发光的星体。造字本义:闪烁发光的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