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斯图
人们一直希望南极是一块无人开发的处女地,但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南极难以避免地受到人类的开发。所有有机会的国家,都想通过在南极的表现体现自己的国家能力。
在航海和探险方而一直慢人一步的德国在二战期间也试图在南极探索新家园。这个被称为“新施瓦本”的计划结果如何?
纳粹德国对南极的兴趣主要在捕鲸带来的油脂产品。一战结束以后,由于魏玛共和国对国家的控制力有限等原因,德国的民间经济在巨量的通货膨胀下到达了崩溃的边缘。
希特勒初上台时,德国农业完全无法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蛋白质、油脂这些高级营养的供应,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
仅1936年,德国的油脂产品缺口就达到了100万吨。到了1937年,情况更加恶化,如人造黄油、肥皂等以油脂为原料的工业品已经有90%的原料来自进口了。
这个问题一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有得到解决,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能得到足够的人造黄油和食用油供应给自己的国民。而在东线攻势被苏联阻拦之后,纳粹德国的油脂供应变得捉襟见肘,以至于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油脂这么紧张,就只能通过外汇去买。二战开始之前,德国是挪威等捕鲸大国的最大客户。
当时希特勒正在准备扩军,在欧洲各国的眼皮子底下搞扩军并不难,真正的难处在怎么勒紧裤腰带省钱搞军费。
大量的外汇储备最好用于购买更加急需的产品,而不是作为原料的油脂。从鲸鱼体内提取的脂肪质优价廉,德国人自己当然也很眼馋。
于是,一项目的在于考察南极捕鲸可行性的计划开始筹备。
领衔考察项目的队长阿尔弗雷德·里彻在当时已经是著名的航海家。他在一战前就参加了德国的北极科考,是经验丰富的极地考察人员。他所组织的这一次探险并不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考察南极。
在此之前,德国有过两支探险队前后进入南极,但碍于技术有限,前两次考察都不算很成功。唯有这第三次,纳粹德国是信心满满,即使为了找到捕鲸的路线也要完成这次考察。
考察队使用的舰船名为“施瓦本号”,这也是德国后来宣称拥有主权的地区名为“新施瓦本”的原因所在。
德国木土的施瓦本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有趣文明的地方。这个地区主要位于今天的巴登一符腾堡州和巴伐利亚州之间,和著名的巴伐利亚一样属于和德国主流文明不太合拍的南部文明。
这里的人被其他德国人认为是商业头脑精明,但是胆小懦弱的族群,和构成现代德国精神主体的普鲁士尚武风格很不一样。选择这样一个地区作为北极科考项目的名称,不得不说有希特勒拉拢施瓦本人的意图。
1939年1月19日,“施瓦本号”满载着33名科考队员和24名船员,从德国汉堡港出发,一路向南抵达了南极著名的玛塔公主海岸。此地现在归属于挪威所宣称主权的毛德皇后地,是包括德国和南非等国家南极科考站的所在地。里彻手下的科考队员在玛塔公主海岸沿岸探索并插上了纳粹德国的国旗,这成为了后来德国在毛德皇后地主张权力的依据。
不仅如此,科考队还派出了一架水上飞机飞入了海岸,空投了铝制的金属标以标记飞机能到达的最远极限。
这个由国国旗和铝制地标构成的区域,就成了“新施瓦本”,一块纳粹德国的海外领土。
其实德国探索出来的这块区域,早就是挪威人的地盘。喜欢极地探险的人都会知道罗尔德·阿蒙森的大名。这个挪威人是第一个完成人类抵达南极点这一壮举的探险家。当时阿蒙森的南极探险就奠定了后来挪威在南极洲的考察先发优势。
1930年,挪威人又组织了一次南极考察,仍旧从这条老路走。这时候的南极探险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好奇游戏,欧洲各国都开始意识到优先抢占南极对自己国家利益的好处。这一拨挪威探险队于是将自己发现的区域以当时的皇后毛德命名,即是后来的毛德皇后地。说来也讽刺,这位毛德皇后本是英国的公主,而当时在北极领土问题上和挪威人吵得最凶的也正是英国人。
早在阿蒙森的时代,英国和挪威就为了南极高原的命名有过争执。首先进入这一区域的阿蒙森用自家国王哈康七世的名字将其称为哈康七世高原;而英国人则称之为爱德华七世高原——这俩人正是毛德皇后的丈夫和父亲——都是一家人还非要争这么口气。在挪威人用皇后的名字确定了领土权益以后,挪威人又进一步使用航空技术发现了更多细节。刚才我们提到的德国人登陆时经过的玛塔公主海岸就是在这次考察中被发现的。
就在德国施瓦本探险队登陆南极洲的前5天,挪威王室颁布了一条宣称主权的公告,宣称由南极点为圆心,夹在位于西经20度至东经45度之间的一大块扇形的南极大陆,是挪威领土。这块地的面积是挪威本土面积的8倍,对于领土一直很紧张的欧洲人来说,这么一大块地,即使荒凉了点也总是好的。
翻开南极洲的各国主权声明你会发现,这块毛德皇后地正夹在英属南极和澳属南极之间。挪威人从这一对父子手里挖出来土地,殊为不易。
挪威人的这一块领地正是他们捕鲸行业的补给站,不仅为挪威船只,也为很多其他国家的捕鲸船提供服務。
今天人们会指责日本人追杀鲸鱼,残忍无比。但从18世纪开始,捕鲸一直都是欧洲重要的原材料产业。追杀惊恐万分的鲸鱼最终却只为了它们身上的一层脂肪,这并不比从鲨鱼身上割下鱼翅更道德。最巅峰的时期,毛德皇后地徘徊着近300艘捕鲸船,大多数都是挪威籍。
德国人所选择的考察线路和挪威人几乎重合,捕鲸当然是重要的目的,但还不止于此。
德国人所框定的新施瓦本在整个南极大陆上算是最有开发价值的土地。大名鼎鼎的施尔马赫绿洲就位于此。
这是一片冰天雪地中的沙漠地带,是建立考察站的好地方。在阳光加热下,新施瓦本在夏季(南半球的12月到2月)能维持10℃以上的高温,人类可以很好地居住于此。
围绕着这座绿洲的还有星罗棋布的100多座天然湖泊。在夏天,这些湖泊不会上冻,且自带很复杂的生态系统。无论是作为取水点还是极地生态的考察点,都是很好的选择。即使是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也能在夏天阳光的加热下产生藻类植物。
更重要的是这块区域对于德国潜在的军事价值。新施瓦本向北,正对着的就是今天的南非和纳米比亚——这里正是德国殖民时代的伤心之地。一战战败后,德属西南非洲被国际联盟接管,和德国分家另过,时时都在提醒着德国人战败的屈辱。
正对着南非的新施瓦本显然是整个南极大陆上最容易对非洲大陆产生影响的地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无数的都市传说和军迷传说在描写新施瓦本的军事阴谋。从纳粹在此停泊潜艇、研制飞碟、安置秘密部队等东山再起……各种不靠谱的传说都在围绕着新施瓦本打转,盖因此处的地理位置优势。
但德国人忙了半天,却从这里什么也没有得到。里彻的科考队在新施瓦本航拍了16000张地形照片,运回德国之后因战争烧毁了大多数,最后只留下了600张。赶跑了挪威科考队的德国人也没有向国际社会正式提出主权要求,而只是在实际上控制了此处,最后造成继承的西德也没有参加宣称南极主权的法律依据。当然又一次干了坏事的德国人,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里确实也没有要求海外领土的份。
一直到了1981年,西德的南极科考站“冯·诺伊迈尔”站才又代表德国回到了南极,其驻扎地正在当年的新施瓦本地区。经过三代的更换,现在的“冯·诺伊迈尔三号”站仍然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只是那里的德国人,已经全然没有纳粹时代的那种令人作呕的野心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