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出身决定论”正在远去

2017-10-25 21:31韦星
南风窗 2017年22期
关键词:集市县城村民

韦星

过去,我们时常听到的评价是,“谁谁出身于某个家庭或哪个阶层”,所以他(或她)能飞黄腾达或有异于常人的幸福人生。对此,很多人曾深信不疑。

如今,这样的叙事方式正在丧失市场,因为“出身决定论”在乡村社会里正日趋弱化。这是因为,乡村社会的谋生和发展手段,已和作为个体的出生地或出身家庭,没多大关系了。只要大家都还置身于一个制度框架内,随着个体自由流动的提速,一切已不再是往昔的面貌和成见。最近,在云南省文山州的采访经历,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一现象的判断。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个人 “出身于什么家庭、出生在哪个地方”非常重要:这决定这个人究竟要打一辈子光棍,还是有大量漂亮女孩任她挑选?

彼时,作为“吃皇粮”阶层的教师、供销社或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他们的生活最优渥。其次,会做点生意的家庭,也过得不错。但乡镇的生意,主要局限于杀猪、贩卖牛羊或鸡鸭。日子最难过的是纯农家庭,不过,勤快的家庭,地里庄稼会丰收些。

财富分配的差异背后,对应着社会阶层地位的差异,这种地位一旦形成并稳固下来,使得其下一代也可受益于其父母所创下的“基业”。所以,彼时教师或政府机关公职人员的家庭不仅生活好,而且他们的儿子也容易讨到媳妇。其次,做点小本生意的家庭,也相对较好地讨到媳妇,假如这个家庭再有一台农用手扶拖拉机或摩托车等装点门面,他们的儿子自然是最受欢迎的。

最难讨到媳妇的是专事农耕的家庭。这样的家庭通常不富有,经济上没地位,所以涉及孩子婚姻的时候,人家就要考察这个家庭的道德和礼数,比如家庭的和睦程度、他们家和其他村民的关系。最简单的问题是:这个人或他的父母懒不懒?是赌鬼吗?或是不是整天喝得醉醺醺的酒鬼?

这种观念主导下,我们就会发现:居住在乡镇或县城附近的村民,有天然的優越感,他们在“出身家庭”和“出生地”上如果具有双重优势,即便这个男的不善言辞,只要他的父母奔走一下,基本上,为儿子讨个老婆就不成问题。

所以,以县城或乡镇政府所在地为核心,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偏远村庄的姑娘朝着中心、次中心不断涌入。女孩嫁人基本遵循这个线路演进。

过去,人们嫁到“中心村”是因为,作为中心村落,土地通常较平整、水资源较丰富—否则,镇政府驻地、集市等也不会选择在那里设置,姑娘一旦嫁过来,一可以享受到这些天然的优势资源,而且赶集方便,地里种菜什么的,吃不完,可以很快就拿到集市上变现。二,女方的父母、亲戚大老远拿东西到集市上卖,如果当天没卖完,可以就近寄存在女婿家—要知道,过去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赶集需要走2个小时才来到集市,假如当天售卖失败,得再次挑着繁重的货物返回村里,这很耗费体力。

但现在,情况早已今非昔比。交通便利,即便普通的家庭也有摩托车,加上人们的谋生手段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土地不再是他们生计的唯一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和内地一些地区制造业不断发展,城市和工厂里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人们已不需要再辛苦守护一亩三分地来营生,而出现了多元化的营生手段。

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乡镇中心或县城中心的村民,如果他想要获得更多报酬,走出去打工是更好的出路—无论到工厂还是工地。工地或工厂里,老板不在乎你来自中心村庄或边缘村庄,衡量的标准就是你是否勤快、肯干,是否能吃苦?而这些品质,正是那些出身于穷人家庭或出生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村的孩子的优势。这样,他们依靠劳动创富能力更强了。他们赚钱后,不再回到自然条件恶劣的老家安居,首选是县城购买商品房,其次是在县城或镇上购买宅基地建房,最差的也是回到家乡新建漂亮的房子,这些房子和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民房,差不多,有的甚至做得更漂亮。在云南采访,即便偏远的山村,这样的场景也屡见不鲜。

在乡村社会,当过往的天然优势已丧失作用,一切就不再是过往的生态了。这时,我们发现,无论过去看起来穷山恶水的地方,还是条件相对较好的,但村民的基本情况都差不多,看看他们的房子、看看他们的村道,已没有多大差别了。因为,在乡村社会中,只要你足够勤奋、努力,“出身于哪个家庭”和“出生在哪个地方”,都已不再是起决定作用了。

相反,过往被重重大山锁住的偏僻村落,因为宁静、因为满山的绿树花草、因为河水清清流淌,反而胜似了仙境,女孩子的嫁人选择也就更加多元化了,她们也更注重人的因素,而不是注重这个人是哪里人、出身哪个家庭。endprint

猜你喜欢
集市县城村民
在小县城仰望浩瀚星空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热闹的集市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