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敏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文/严敏
严敏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麻醉手术部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擅长疑难疼痛疾病的诊疗,脊髓电刺激治疗顽固性疼痛等。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疼痛的感觉一直得不到缓解,长期持续地存在,或者疼痛的程度较重,严重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变成了慢性疼痛,此时,疼痛不再是一种感觉,不再是一种症状,而成为了一种疾病。
早在1979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给疼痛下了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或描述的类似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被广泛接受及认可,在1994年,疼痛的新定义中增加了“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但是我认为,其实疼痛根本不需要去定义,因为试问世上有多少人没有经历过“疼痛”?疼痛被描述成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但正是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伴随了我们一生。人类诞生之时,母体便要遭受分娩剧痛,以痛为代价,迎接生命的降临;在人生的终点,往往逃脱不了病痛的折磨,以痛为留念,给生命画上句号。
疼痛的奇特在于,没有人喜欢疼痛,但人类真的离不开“疼痛”。疼痛是一种刺激,是一种信号,是一种警报。如果你的手被扎伤,疼痛就会给你警告,让你的手迅速离开危险;如果你身体的某部位得了疾病,疼痛就会给你信号,提醒你早日治疗。正是有这样的疼痛存在,人类才能生存到今天;我们把这类疼痛称为“好痛”,它往往属于急性疼痛的范畴。既然有“好痛”,那一定存在“坏痛”,什么是“坏痛”呢?那就是疼痛的感觉一直得不到缓解,长期持续地存在,或者疼痛的程度较重,严重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变成了慢性疼痛,此时,疼痛不再是一种感觉,不再是一种症状,而成为了一种疾病。2002年8月,IASP召开的第十届世界疼痛大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吃苦耐劳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文化中,向别人诉说痛苦常常会被看成是软弱不勇敢的表现。因此,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能忍痛的民族之一。然而这并非是什么值得称赞的事情,因为慢性疼痛对社会的危害,不容我们忽视。
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据统计,在欧美有25%的人患有慢性疼痛;在美国从新生儿到临终患者,约有50%的患者就诊的主诉与疼痛相关;严重的慢性疼痛会导致49%的患者无法参加社交活动,生活质量低下;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为7%~30%,按中国人口13.5亿计算,约有0.95亿~4亿人患有慢性疼痛;在美国,慢性疼痛是花费最大的健康问题,每年总费用接近500亿美元,最主要面对的患者是腰背痛、关节痛和慢性头痛;而在中国,慢性顽固性疼痛是医疗社会资源负担排名第三大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肿瘤。
为唤起人类对疼痛的重视,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决定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
这些数据或许会让读者感到触目惊心,原来慢性疼痛会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如此多的危害。
但这些只代表过去,未来更不容乐观!老龄化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的老龄化有多严重呢?从速度上看,年龄大于60岁的老人占人口的比例从7%到14%,法国经过了115年,瑞典85年,美国69年,而中国只用了26年!由于机体的退化,老年人慢性疼痛发病率远高于年轻人。调查显示:社区居住老年人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疼痛患病率为20%~46%;居住在敬老院的老年人慢性疼痛患病率高达73%。大约有21.6%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止痛药物或其他镇痛治疗。
为唤起人类对疼痛的重视,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决定将每年的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并冠以一个主题,成为一个年度即“世界疼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Pain)”关注的焦点。国内的医生反响热烈,各地都积极地举办镇痛日的活动。作为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的主委单位,我们联合浙江省十一个地区的部分医院,在每年的世界疼痛日举办全省的同步义诊及公益演讲活动,至今已惠及上万名患者。一直以来,我们疼痛科医生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竭尽所能为患者及家属宣教,目的就是让百姓不再忽视这种人类健康的隐性杀手——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