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昌旺(安徽)
封面说明: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
新四军组建与发展(上)
○施昌旺(安徽)
编者按: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在日军全面侵华、国共合作抗日之时,由来自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编而成,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八路军并肩抗战的劲旅;是一把直插敌伪心腹之地、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利剑。
新四军挺进敌后,远离中央;地处险境,屡遭劫难;面对强敌,殊死抗争;依靠群众,以弱制强;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牵制和消耗了数十万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创建了地跨七省的华中抗日根据地。毛泽东誉之为“华中人民的长城”,陈毅称其是“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树起了一座丰碑;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锻造了一批栋梁之才;为传承华夏的灿烂文化,丰富我军的优良传统,奉献了一种可贵的铁军精神!
安徽是新四军的集结地、整编地、成军地和东进抗日的出发地。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成立80周年,本刊特约此稿,以飨读者。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的形势下,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组成的一支人民军队,它与八路军一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机,捐弃前嫌,呼吁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即向全国发出通电,要求“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实行全民族的抗战。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重申共产党关于发动全民族抗战、实现民权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3项基本主张,以及彻底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取消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力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撤销苏维埃政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等4项保证。
在中共中央的倡导下,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蒋介石第一次发表准备抗战的谈话。《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的庐山谈话,是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宣言,构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础。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安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升级。在大敌当前的严重形势下,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国运动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迫于形势,蒋介石政府的抗日政策趋向积极。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要“实行天赋之自卫权”。8月19日,国共两党就红军改编问题达成协议。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红军改编命令,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9月11日又按全国统一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于次日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至此,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中共中央对坚持在湘、赣、闽、浙、鄂、豫、皖、粤8省的红军游击队十分重视,多次向国民党方面提出把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的建议。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各红军游击队,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之下,可以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改变番号与编制以取得合法地位”,在新的条件下为执行共产党的路线而斗争。
与此同时,周恩来在参加庐山国共谈判之后到达上海,会见了有着强烈爱国热情、刚从澳门回到上海的叶挺,请叶挺出面集合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叶挺接受委托,在淞沪战役正在进行之际,向蒋介石提出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的建议。被誉为“北伐名将”的叶挺,在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海外过了10年流亡生活,与共产党失去了联系,这时已不是共产党员。由他出面主持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易为国民党所接受。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任命叶挺为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10月6日,又电告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鄂豫皖边、湘鄂赣边、赣粤边、浙闽边和闽西等红军游击队,均编入新四军,由叶挺调用。10月12日,熊式辉转发了蒋介石6日电报,从1939年新四军成立两周年起,新四军领导人一致确定10月12日为新四军成立纪念日。
为尽快把分散在南方各地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组成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从1937年秋开始,叶挺、项英、陈毅等进行了紧张、艰巨的筹备工作。1937年11月3日,叶挺到达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筹建工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叶挺表示:一定遵照共产党所指示的道路,坚决抗战到底。11月7日,项英到达延安,与叶挺见面,一起商谈了新四军的组建工作。接着,项英参加了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会上作了《三年来坚持的游击战争》的发言,并汇报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筹备情况。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高度评价了项英等在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在南方游击区开展游击战争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战斗任务。
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正式组建。图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召开抗日誓师大会。
12月14日,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新四军的编组方针、原则和组织领导等问题。为加强共产党对新四军的领导,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分局,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东南分局主要做地方工作,以项英、曾山、陈毅、方方、涂振农为委员,项英为书记,曾山为副书记。军分会主要做新四军的工作,以项英、陈毅、张鼎丞、曾山、黄道为委员,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为加强新四军的工作,中共中央还决定从中央党政机关和八路军陆续抽调干部到新四军工作。
12月25日,新四军干部大会在汉口召开。出席会议的除叶挺、项英等人外,还有部分游击区的主要领导人,中共中央派来的第一批干部如赖传珠、李子芳等,以及其他军事、医务人员和文化工作者如朱克靖、叶辅平、沈其震等,共50余人。会上,叶挺、项英就抗日战争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讲了话。这次会议标志着新四军军部的成立。
12月底,经中共中央批准,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被编为4个支队,并配备了支队以上干部人选。新四军军部领导人为: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4个支队主要干部为: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1月6日从武汉移驻南昌,健全了司令部的各处、科,政治部的各部、科,以及战地服务团和教导总队。随后,军部对南方各省游击队实施编组。2月6日,新四军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第三战区命令,要第一、第二、第三支队集中皖南歙县岩寺镇一带整训。军部即命令各部队昼夜兼程,开赴皖南。4月4日,军部离开南昌,5日进驻岩寺。
各支队组成和集中情况是:
第一支队第一团主要由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从湖南平江县嘉义出发,3月初到达岩寺西北的潜口。第二团主要由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湘南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2月分别从江西莲花县垄上、大余县池江、浮梁县(今景德镇市)瑶里出发,3月到达岩寺。
第二支队第三团主要由闽西、汀瑞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3月1日从福建龙岩县白土出发,4月初到达潜口。第四团主要由闽粤边、闽西、浙南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志。3月分别从福建龙岩白土、浙江平阳县山门镇出发,4月中旬到达岩寺。
第三支队第五团主要由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2月25日从江西铅山县石塘镇出发,4月初到达岩寺。第六团主要由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后吴昆)。2月14日从福建宁德县桃花溪出发,3月下旬到达岩寺。
位于江北的第四支队于2月下旬在湖北黄安县 (今红安县)七里坪正式成立,下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和手枪团。第七团由红二十八军第二二四团第一营、部分便衣队和新兵改编而成,团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第八团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恺。第九团由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特别营、鄂东北独立团、部分便衣队和新兵改编而成,团长顾士多,政治委员高志荣。手枪团由红二十八军手枪团、部分便衣队和新兵改编而成,团长詹化雨,政治委员汪少川。
3月8日,第四支队在七里坪召开东进誓师大会。会后,高敬亭率第七团、手枪团从七里坪出发,中旬到达安徽霍山县流波。第八团也于3月从河南省信阳县邢集出发,到流波与支队部会合。
南方8省14个游击区40多个县的红军游击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1938年2月至5月,胜利完成向皖南、皖西集结的任务。正如叶挺所说:“我们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把各个游击队和统一的军队融为一体了。”岩寺和流波的大会师,使散布在南方各处的红军游击队,汇成了一支抗日铁流。据统计,新四军集中整编后,辖4个支队、10个团、1个特务团,全军共1.03万余人,6200余支枪。
新四军江南部队在皖南岩寺集中后,军部接连召开排以上和营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前动员,布置短期整训,健全各级组织,为开赴抗日前线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准备。
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前后,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沟通同国民党当局的联系,负责洽领军饷和筹集、运输军需物资,协助部队集中和处理善后工作等事宜,经与国民党当局商定,新四军可在各游击队原驻地和南方主要城市设立办事机构。据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38年底,新四军先后在南昌、武汉、福州、温州、湖南平江县、湖北黄安七里坪、河南确山县竹沟镇,以及长沙、桂林、重庆等地建立了50多个办事处或留守处、通讯处。新四军和共产党在各地的领导机关,通过这些公开的合法联络机构,广泛开展活动,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新四军集结整训期间,中共中央对新四军的任务和行动方针作了一系列指示,要求新四军抓紧有利时机,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去,依靠广大群众,在大江南北广泛发展敌后游击战,创立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要向东作战,直逼京沪,向北发展,进入苏北、皖东。国民党军事当局规定新四军的任务是:在苏南、皖中敌侧后开展游击战争,在这些地区构成游击网,袭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以牵制敌人。当时划定的区域是:第一、第二支队在长江以南,芜湖以东,高淳、溧水、金坛之线以北,丹(阳)金(坛)公路以西,东西不过百余公里,南北仅五六十公里;第三支队在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铜陵,南至青阳,北临长江的狭小地带;第四支队在皖中的淮南铁路沿线一带,并规定不得越境活动,加以限制和防范。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及国民党军事当局提出的任务,新四军各支队迅速深入敌后,实现了战略展开。
先遣支队实施侦察
1938年4月28日,新四军派出先遣支队约400人,由粟裕率领,前往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并于6月上旬到达苏南。先遣支队胜利完成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交予的“破坏南京至镇江间铁路,以阻京沪之敌”的破击任务后,于1938年6月17日上午,在镇江西南的韦岗附近伏击日军车队,击毁日军军车4辆,毙伤敌土井少佐以下20余名,缴获长短枪20余支和军用品一部。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首战告捷,在沉闷的沦陷区炸响了一声春雷。陈毅赋诗祝贺:“弯弓射日到江南,终日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蒋介石亦致电叶挺:“所属粟部,袭击韦岗,斩获颇多,殊堪嘉尚。”先遣支队在完成了侦察敌情、调查社情、侦察民情、熟悉地形的任务后,于6月21日归建。
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先遣支队出动后,陈毅率第一支队于1938年6月到达苏南溧水与之会合,第二支队也在张鼎丞的率领下到达苏皖边。第一、二支队发挥近战、夜战特长,连续对日军展开夜袭、奔袭、伏击和突袭作战,先后取得了新丰、新塘、句容、高资、江宁、当涂等大小百余次战斗和小丹阳反“扫荡”战斗的胜利。南京的城郊机场、雨花台畔、麒麟门外,响起了新四军健儿的枪声。
陈毅等广泛开展统一战线,扩大抗日阵容,还团结、改造地方武装,将管文蔚领导的地方武装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到1939年春,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已先后建立起包括丹南、丹北、横山、江句、句北、小丹阳在内的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拥有人口40万,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军部和第三支队战斗在皖南
员工绩效评价在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史 华 盛佳佳 杨 光(8.16)
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敌后
第三支队的作战区域为皖南前线。1938年10月,第三支队接受与国民党军协防青弋江的任务,以机动防御与敌周旋,先后取得清水潭、马家园战斗的胜利,毙伤日军300人。12月,第三支队调至铜陵、繁昌地区,执行游击防御任务,协助友军作战200余次,其中尤以1939年的5次繁昌保卫战最为激烈。1939年一二月间,第三支队与日军两次争夺繁昌县城,两失两克。5月,日伪军千余人又攻繁昌,被第三支队击退。1939年11月至12月21日,日军在2个月内,调动数千人进犯繁昌,均被第三支队击退,日军死伤近千人,繁城依然由新四军牢牢掌握。皖南人民竞相称赞新四军的功绩,国民党繁昌县政府也给第三支队献上了“保卫繁昌”的锦旗。
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8月进驻皖南泾县云岭,在此对全军进行指导。军部在政治指导、军事指挥、组织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新四军皖南部队还在叶挺的指挥下,取得了1940年春、秋两次反“扫荡”的胜利。1940年4月下旬,日军第十五、十七、一一六师团等部万余兵力,向皖南青阳等地“扫荡”。新四军皖南部队协同友军作战,经过父子岭、何家湾伏击战,马家坝、九郎庙等处的运动防御战,歼敌近900名,挫败了敌人的进攻。10月上旬,日军万余人再次进攻铜陵、繁昌、南陵地区,一路5000余人猛扑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云岭。新四军一部在东山、大岭、枫坑等地与敌恶战,毙伤日军数百名,保卫了云岭。敌遭打击后向泾县县城窜犯,国民党驻军不战而逃。叶挺指挥部队渡过青弋江追击敌人,9日光复泾县县城。新四军驻皖南部队以劣势武器与兵力,以机智灵活的战术和英勇顽强的作风,杀伤日军2000人,巩固了新四军在皖南的抗日阵地,保障了云岭军部的安全。
第四、第五支队挺进皖中、皖东
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由皖西向皖中挺进。5月12日,第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巢县东南蒋家河口,伏击由巢县乘船出扰的日军,仅用20分钟的时间,全歼正在登陆的日军板井支队巢县守备队20余人,缴枪10余支,新四军无一伤亡。这一仗规模虽不大,但揭开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序幕,首战告捷。5月16日蒋介石致电叶挺、项英:“蒋家河口出奇挫敌,殊堪嘉慰。”
徐州失守后,为牵制日军西进,第四支队转移到安 (庆)合(肥)、六(安)合(肥)公路两侧抗击日军。1938年6月至10月,在安合公路大小关、范家岗、棋盘岭、铁铺岭,六合公路三十里岗,无为以东运漕等地对日军连续作战数十次,毙伤日军1000余名,俘敌10名,毁敌军车150余辆,有效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
1938年9月,第四支队第八团进入淮南铁路以东的肥东、全椒一带,在皖东敌后燃起了游击战争的烽火。11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到达江北,向第四支队干部传达军部关于东进皖中的指示。1939年4月下旬,叶挺渡江北上,5月在庐江东汤池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由张云逸任指挥。
6月底,江北指挥部对新四军江北部队进行了整编。除原第四支队外,以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扩编成第五支队,江北游击纵队改由江北指挥部直接指挥。整编后的第四支队由徐海东兼任司令员,戴季英任政治委员;第五支队由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江北游击纵队由孙仲德任司令员,黄岩任政治委员。部队整编后,第四、五支队立即挺进淮南津浦路两侧,发动游击战争,开辟根据地。第四支队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在巢无地区坚持斗争,一部进至和含地区和肥东青龙厂开展游击活动。
到1939年底,新四军江北部队由40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初步完成了在皖东的战略展开。
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
1938年9月2日,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人周恩来、叶剑英根据豫东、皖北大片地区沦为敌后的情况,指示中共河南省委将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豫东,与八路军苏鲁豫部队取得联系。遵照这一指示,河南省委决定开辟豫皖苏边根据地。此后,由确山县竹沟教导队毕业的部分学员、八路军到竹沟的部分干部,以及当地招收的新兵共370余人组成的部队,于9月30日由竹沟誓师东征,向豫东敌后挺进。10月11日到达西华杜岗,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支队第三支队及由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会合,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共1020人。
新四军游击支队经过短期整训,在西华以东地区渡过黄泛区,进入敌后。27日,在淮阳东北窦楼地区,毙伤日军林津少尉以下10余人,首战告捷。1939年初,游击支队继续东进,开辟商丘、亳县、永城地区,进行了芦家庙战斗,并将游击支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团和随营学校。6月,游击支队进军淮上地区(淮河以北,浍河以南,津浦路以西,宿县至凤台公路以东)。同时,将永城的地方武装、西华地方武装和萧、宿两县地方武装分别改编为游击支队第一总队、第二总队、第三总队。11月,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
在皖东北地区,1938年 11月,中共安徽省工委派江上青等人随国民党安徽省皖六区专员盛子瑾到达泗县,开展统战工作,皖东北的抗日局面逐步打开。1939年7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派张爱萍率部分干部进入皖东北,与盛子瑾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使皖东北的抗日活动和进步力量有很大的发展。8月,成立了中共苏皖区委。12月,中原局决定由新四军第六支队增派1个团及党政干部120余人进入皖东北,并将苏皖区委领导的游击第三支队等部合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至此,皖东北的抗战局面初步打开。
到1939年底,第六支队已发展成为拥有3个主力团、4个总队的游击兵团,共1.2万余人。豫皖苏边根据地初具规模。
豫鄂独立游击支队进军武汉外围
1939年1月,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延安来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全面部署豫鄂地区党的工作,作出了发展敌后抗战的部署。中原局决定派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武汉外围敌后,汇集在此抗战的几支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竹沟留守处2个中队和从延安派来的60多名红军干部共160余人,组成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由竹沟南下抵四望山。2月27日在余家店阻击由应山县城出动“扫荡”的日伪军,毙伤日伪军20余人,初战获胜,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
1939年,周恩来(右三)在皖南泾县新四军军部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右一)等同志合影。
3月,独立游击大队向鄂中地区挺进。4月,与信阳挺进队一部合编为新四军鄂中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合编后继续向应城、安陆一带挺进。6月初,陈少敏率信阳挺进队2个中队及竹沟来的干部50余人,来到安陆县赵家棚地区,与李先念部会合。6月中旬,鄂中、豫南共产党领导的武装统一整编,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辖4个团队。随后游击支队发展到9000余人,并整编为新四军挺进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团队、3个游击总队。一年来,豫鄂挺进纵队经历战斗百余次,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名,开辟的游击区和根据地遍布天门、汉川以北,信阳以南,京山、随县以东,平汉线以西的大片地区,建立了中原前哨敌后抗战的坚强阵地。
至1939年底,新四军由1万人发展到近5万人,有6个支队和豫鄂挺纵队,基本完成了在华中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艰苦任务。
抗日相持阶段到来后,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为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周恩来视察皖南新四军军部
项英虽然参加了六届六中全会,但他于10月上旬提前离开延安,同月22日回到皖南军部,因而他对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方针并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于1939年2月抵达皖南军部驻地云岭。
周恩来一到云岭,便立即听取新四军领导人的汇报,召开座谈会,了解部队的生活、学习、军事训练等情况,分别作了《关于统一战线》和《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报告。
周恩来指出,日军的政策在相持阶段已发生变化,我方的政策已转到要重视敌人的后方,战斗在敌人中心地区的新四军的任务更加重要,新四军在敌后地区是有发展前途的。向敌后什么地区发展?周恩来提出三个原则:“(一)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哪个地方发展。(二)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向哪里发展。(三)哪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这样可以减少摩擦,利于抗战。”经周恩来与新四军主要领导人共同商定,新四军的发展方针为:“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1940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对新四军发展方针的指示中指出:“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六中全会早已共同商定,后来周恩来到新四军时又商得‘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一致意见。”周恩来还做了叶挺、项英之间的协调工作,调和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在20多天的紧张工作后,周恩来于3月14日离开皖南,他的皖南之行,对新四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苏南部队东进北上
遵照“向北发展,向东作战”的方针,陈毅着手布置了两大军事行动:一是派叶飞率第六团挺进东路地区(苏南宁沪铁路以北,锡澄公路以东,长江以南地区);二是苏南主力北渡,开辟发展苏北的前进阵地。
1939年4月,陈毅派叶飞率第六团向东路地区开进。5月5日,第六团抵达武进地区,与江南抗日义勇军会合,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任副总指挥,第六团改称江抗第二路,在东路地区开展游击战争。5月31日,江抗第二路在无锡东北的黄土塘与日军遭遇,经激战,毙伤日军10余人,东进首战告捷。6月24日,夜袭苏州西北的浒墅关车站,炸死炸伤日军警备队长等20余名,使宁沪铁路一度中断。江抗作战近百起,开辟了苏 (州)常(熟)太(仓)和澄(江阴)虞(常熟)游击根据地。
新四军在英勇阻击日寇
江抗在东路地区的胜利和发展,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影响日益扩大,而在这一地区活动的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则极端仇恨,向江抗发起攻击,挑起摩擦。江抗被迫自卫,于顾山镇、严家桥等地与顽军作战。10月,为向北发展,避免摩擦,除留部分干部坚持东路地区抗日斗争外,陈毅令江抗从澄锡地区西移。
为加强江南地区的抗日斗争,1939年8月,第一、第二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溧阳水西村公开宣布成立,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至1939年底,新四军苏南部队已由4000余人发展到1.4万余人,造成了跨越长江两岸的有利态势。
对于向北发展的方针,陈毅认真贯彻。1939年初,他令第一支队第二团协同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控制扬中并向长江北岸发展。2月进驻扬中,4月进入长江北岸扬州以东的仙女庙、大桥地区,建立了江北桥头阵地。10月,江抗主力西撤至扬中,与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合编,仍称新四军挺进纵队,管文尉任司令员,叶飞任副司令员。11月,第四团团部和第二营北渡长江,向扬州、仪征、天长地区发展,改称苏皖支队。1940年2月,在六合地区与梅嘉生部合编,仍称苏皖支队,陶勇任司令员,卢胜任政治委员,随即与皖东地区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取得了联系。
1940年6月下旬,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受时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的挑唆,向在郭村休整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发起进攻。挺进纵队在苏皖支队支援下,打垮了二李部队。陈毅于7月初赶到郭村,为争取二李,主动与二李言和,让出郭村、塘头。二李表示愿与新四军合作,协助新四军东进抗日。与此同时,江南指挥部主力在粟裕率领下,于7月上旬渡江北上,在吴家桥地区与挺纵、苏皖支队会合。7月中旬,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共7000余人。通过努力,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刘少奇率中原局进驻皖东
1939年12月初,刘少奇偕徐海东一行抵达皖东定远县藕塘附近山黄村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为发展华中,刘少奇连续召开3次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予以落实。中原局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提出在华中普遍建立根据地的任务,明确指出:一、要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就要建立根据地。打鬼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二、建立根据地,就要建立政权。政权是人民的,国民党不承认,只要人民承认,我们的政权就可以存在。三、建立根据地,就要敢于反摩擦。不反,就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四、建立根据地,必须大力发展人民武装,招革命的兵,买革命的马,多多益善。此后,在皖东,刘少奇还指挥江北指挥部进行了定远、半塔自卫反击战,挫败了国民党的反共挑衅。皖东地区的根据地逐步建立起来,到1940年底,根据地已发展到运河以西、长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皖东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对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八路军一部南下,加强发展华中的突击力量
为加强发展华中的力量,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抽调一部增援华中。根据中央指示,八路军总部令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共5个团,计1.2万余人,于1940年6月下旬进入皖北涡阳地区,与该地的新四军彭雪枫部会合。6月27日,中央军委指示彭雪枫、黄克诚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8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原局决定,将进入皖东北的原八路军新编第二旅、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近2万人,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此时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共9个团,1.7万余人,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
1940年7月,八路军第四纵队以一部坚持豫皖苏边区,一部进军淮上,建立了4个县的民主政权。第五纵队于9月进入淮海地区,建立了沭阳、泗县、宿迁、淮阴、涟水、东海等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初步开辟了淮海抗日根据地,并配合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淮(安)宝(应)地区,沟通了皖东、皖东北与淮海区的联系。
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加强了发展华中的突击力量,进一步改善了华中的战略态势,沟通了华北与华中的战略联系,为协同新四军发展苏北,建立了由北向南的前进阵地。
打开苏北抗战局面
黄桥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引起了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的仇视,他不顾人心向背和新四军的合作诚意,采取“先南后北”的“进剿”方针,决定先集中兵力进犯黄桥,消灭或驱逐陈毅部,然后移兵北上,逐歼黄克诚部。
1940年10月,韩德勤以其主力第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等3万余人向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进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陈毅、粟裕率领下,严守自卫立场,采取后发制人的方针,一举歼灭韩军主力1.1万余人,韩德勤率残余千余人逃回兴化。新四军乘胜追击,席卷海安、东台。10月10日,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一部与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在东台白驹镇胜利会师。黄桥决战的胜利,改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苏北的地位,基本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
1940年11月1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在海安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在叶挺抵达苏北前由副总指挥陈毅代理总指挥,统一指挥华中的新四军、八路军。
新四军在2年零9个月的敌后游击战争中,对日伪作战2700余次,毙伤日伪军3.8万余人,俘虏1.7万余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总面积4.4万余平方公里,建立县民主政权42个。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近9万人,地方武装和不脱产的自卫武装有数十万人。到1940年底,新四军完成了战略展开和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华中敌后站稳了脚跟,为长期坚持华中抗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未完待续)(题图为1939年3月6日,周恩来在军部大礼堂为新四军指战员作 《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报告。) (责任编辑:胡北)